摘 要: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家長、孩子的責任感。而探索形式各異、精彩紛呈、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利用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在農村家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育人機制,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德育體系,可以使學校的德育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在增強學生責任感的同時,有利于形成特色校本課程,文章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背景
中圖分類號:G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1-0002-02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們認為,立德是樹人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的核心和精髓,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靈魂,脫離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何談為社會主義培育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教育多次進行了闡述,他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時時處處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薄皫椭⒆娱L大后接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棒,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說:“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奔彝ソ逃褪墙逃牡谝涣?圩?,因此,搞好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薄巴晟茖W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行政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實踐。研究本課題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的重要體現,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系列講話精神的積極回應,必將推動家庭教育立德樹人工作深入開展,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正處在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使我們整個社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急功近利的現象和浮躁的心理。有的家長甚至被社會所裹挾,在家庭教育理念上陷入重智輕德、重養輕教、重知輕能的誤區而不能自拔。隨著黨和國家對家庭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人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起點的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同??v觀家庭教育的相關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研究者側重于理論和認識層面,不同程度地缺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這不能解決家庭教育的具體問題。
二、問卷調查結果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城關第三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現有學生2139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學生屬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如下一些情況。
這些從農村到城里務工的家長,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相對較低,不文明、不遵守社會公德等不良行為經常發生。家庭教育工作主要由母親來承擔,父母共同承擔家庭教育工作的極少,有的學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來承擔,有極少數學生獨立生活,處于無監護狀態。有的家庭不和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孩子受父母的影響,也將一些不良習慣帶到了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素質和水平,對子女的個性發展和性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們的言行舉止、價值判斷以及家庭氛圍等,對子女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農村家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一些粗略的了解,認為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失的原因歸結為家庭外的原因,沒有認識到家庭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部分家長肯定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深遠,絕大部分家長(監護人)認為家長(監護人)的不良嗜好或不良習慣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影響,有少部分家長認為不會產生影響。
第二,少部分家長會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注意力、記憶力等方面的訓練,大部分家長則比較隨意,有的甚至沒有對孩子進行過訓練。有一部分家長非常清楚對孩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黃金培育期,大部分家長則是有些了解,部分家長不了解。
第三,部分家長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部分家長則比較隨意,有的家長根本沒有這樣的意識。極少部分家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道培養價值觀和矯正價值觀的周期,大部分家長則是有些了解,少部分家長根本不了解。
第四,極少部分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大部分家長認為有偏差,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價值觀是錯誤的。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要給孩子做表率,少部分家長則只要求孩子并不管自身。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熏陶不可小看。家長對孩子健康的身體、正確的價值觀等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的家長(監護人)認為自己的地位要高于孩子,孩子要聽從自己的;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家長則對孩子放任自流。大部分家長關心孩子的身體、心理是否健康,少部分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優秀或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只有極少部分家長關心孩子的價值觀是否正確。
第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大部分家長有時會從自身找原因,極少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出現問題都是孩子自身的事。大部分家長對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表現了解程度不夠,只了解大概情況,只有少部分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有的家長根本不去了解。
第三,大部分家長對與孩子接觸密切的朋友只認識,有交流的很少,少部分家長對此則漠不關心。大部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是談心,注重平等,少部分家長則是在共同活動中進行溝通,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家長采用電話等形式進行溝通,不能做到面對面溝通。
第四,相當一部分家長只關心發生在學校里的事,也就是關心與孩子學習有關的話題,一部分家長關心孩子的為人處世,只有少部分家長與孩子談孩子感興趣的事或社會新聞。當孩子遇到困惑時,絕大部分家長會耐心傾聽、細致詢問,幫助孩子走出困惑,少部分家長是一只耳進一只耳出,甚至表現出不耐煩。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大部分家長認為父母的意見孩子不愿接受,有部分家長認為很多道理講不清,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告訴孩子去適應社會。
第五,大部分家長批評孩子時能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能與孩子討論,允許申辯,以理服人,有一部分家長則是嚴厲批評直到孩子認錯,但孩子心中不服,只有少部分家長會暗示、提醒孩子,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絕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成長一般化,有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總不如別人的孩子,極少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一部分家長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教育方式,部分家長會有一些變化,部分家長則是一套方法用到底。
總之,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存在不少問題,呈現出如下特點:農村家庭結構逐漸松散,家長的綜合素質偏低,家庭教育功能日趨弱化,大部分家長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農村家庭的經濟狀況雖有改善,但仍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家長由于客觀原因,整日為生計奔波,陪伴孩子的時間少,與孩子交流少;農村家長觀念陳舊,改變較難,他們認為家庭教育是私事,家庭教育不應受別人的干涉;農村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認識不到位,接觸先進家庭教育理念的機會不多,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知識;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不夠全面,不知從何著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家長接受系統的家庭教育培訓比較困難,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途徑不多;農村家長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育方法不當,存在重知輕德的現象;農村家長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有黃金期及最佳矯正期不怎么了解。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徑
利用校園文化、傳統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教育。
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教育融入家庭教育。
通過系列活動,形成課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度融入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家庭教育。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實踐研究》,結合我校特色文化——和雅文化、傳統文化等,以家長學校、升旗儀式講話、感恩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小手拉大手”等,力求家庭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從知、行、情三方面進行。
總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而孩子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有些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甚至有的家長本人都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了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家庭教育方法的缺乏,導致家庭教育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針對此問題及困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實踐研究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張 祎.我國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的元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田瑞華.家庭教育——孩子成功第一課堂[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3]關 穎.立德樹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題[J].中華家教,2013(9).
作者簡介:周莉華(1973— ),女,廣西靈川人,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