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學生進行耐久跑的訓練,能夠讓學生在中考中獲得理想的成績,使得學生發展良好的身體素質,塑造堅韌的性格。在當前中考背景下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訓練,教師應當抓住耐久跑練習的特點,對訓練場地的安全性進行檢查,并打破以往以考代練的訓練結構,以便助力學生耐久跑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中考體育;耐久跑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1-0093-02
耐久跑是一項運動強度不大,持續時間較長的有氧運動,是人們保持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也是人們提高體能的重要方式。進行耐久跑的訓練,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發展耐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堅毅、頑強的品格。同時,耐久跑這項運動對器材和場地的要求不高,且其運動技能相對簡單,能夠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基本技能,實現運動耐力和運動速度的穩步提升,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得學生在中考中獲得理想的體育成績,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耐久跑的科學訓練。
一、注重場地器材檢驗,提高安全性
學生的安全是學生開展耐久跑訓練的基礎,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學生才可以有效地完成耐久跑的練習,繼而在中考體育中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正式耐久跑的訓練前,幫助學生檢驗器材和訓練場地的安全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此外,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學生是訓練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具備較高的安全意識,能夠對整個訓練過程起到保障作用。對此,教師也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以便創設安全的訓練環境。
例如,在學生正式進入訓練前,教師先對學生訓練的場地進行安全性檢驗,盡量選擇塑膠的場地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避免學生在堅硬的水泥地中跑步,造成對膝關節的損傷。之后,教師對塑膠跑道進行安全性的檢查,將一些尖銳、易滑的廢棄物品撿出跑道,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訓練場地。隨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具體如下:首先,在學生進入練習前應當選擇底子較軟、較厚的跑鞋,以便學生的腳處于一個舒適的環境;其次,學生跑步時的姿勢應當正確,避免出現肌肉拉傷等情況;最后,在進行跑步時,學生也應當控制腳掌,避免出現用力過猛等情況,使得學生因為慣性發生危險。當學生開始正式訓練后,教師應當將目光放在體質較弱的學生身上,時刻關注學生的訓練情況,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在學生訓練出現意外損傷時,教師也要及時地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處理,使得學生可以盡快地恢復到日常健康的狀態。
顯而易見,教師進行訓練場地的安全性檢驗,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能夠在創設安全環境之余,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得學生在保障自身身體安全性的前提下開展有效練習,提高訓練的實效。
二、突破以考代練模式,提高興趣
耐久跑是中考體育中的重要項目,因此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受到考試的壓力,都會采用“以考代練”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訓練,使得學生迫不得已將中考中的體育成績當作訓練的目標。然而,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已經趨于成熟,有著較強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所以對于“以考代練”的耐久跑訓練,學生常常出現“敬而遠之”的態度,喪失了訓練的熱情。在這一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提高訓練的積極性,教師不妨利用游戲進行訓練方式的優化,促進趣味性訓練模式的生成。
以“往返跑”的耐久跑訓練來說,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游戲化的訓練。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熱身,讓學生活動手腕、腳腕等,避免學生在訓練中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隨后,教師為學生介紹“往返跑”的基本規則:設定往返的起點和轉折點,使得起點與轉折點之間相距五十米,在中間的轉折點處插上一面旗,學生從起點出發向轉折點處前進,在到達轉折點后,學生開始掉轉方向往回跑,當到達起始地點后學生停止運動。在學生熟悉了基本的訓練規則后,教師再為學生介紹游戲的規則:教師充當“裁判”,宣布游戲活動的開始和結束,當參與比賽的學生聽到教師的口號后,開始按照往返跑的規則進行運動,對于往返跑中用時最少的一名學生,獲得游戲活動的勝利。緊接著,教師按照既定的游戲規則開展活動,使得學生在玩樂的同時實現耐久跑的有效訓練。在完成游戲活動后,教師再對獲得勝利的學生進行獎勵,使得學生可以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
可以看出,游戲活動對于打破傳統“以考代練”的訓練模式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能夠利用游戲的方式調整整體訓練的形式,使得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逐步提高訓練耐久跑的積極性,產生訓練的興趣。
三、教授正確呼吸方式,提高技能
呼吸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本能,呼吸系統也是人體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調節代謝、排出體內多余二氧化碳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組織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訓練時,教師也時常能夠看到,一些學生在激烈的訓練后,因為呼吸不暢導致四肢無力、嘔吐等,所以,在指導學生開展耐久跑的練習中,為了讓學生更加健康、更加科學地進行訓練,教師也應當對學生的呼吸方式進行正確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呼吸節奏和訓練動作能夠達到協調統一。
例如,為了對學生進行呼吸方式的調整,教師就可以從動作與呼吸的配合出發,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練習。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跑步時輕松用力,在使用腳進行后蹬時也不應用力過猛,以便學生可以順著自然的呼吸展開訓練。其次,教師對學生雙臂的擺動進行訓練,使得學生盡量地保持輕松,讓腿和雙臂都可以處于輕松的運動狀態。最后,在跑步過程中腳落地時,學生應當讓腳掌先落地,并對呼吸的節奏進行合理調整,讓學生的肺部充分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促使學生與呼吸有關的肌肉能夠得到交替休憩,從而在正確的跑步方式和呼吸節奏中,提升耐久跑的成績。
基于上述案例可見,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訓練的動作進行呼吸的調整,能夠讓學生更加順暢地開展耐久跑的練習,避免出現臉色蒼白、嘔吐以及血液循環不流暢等問題。
四、著眼耐力速度訓練,提高水平
在對學生進行耐久跑的訓練中,提高練習的速度和身體的耐力,是其中兩個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師應當著眼于這兩個角度開展訓練,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發展。但是,在實際開展訓練時能看到,存在許多教師不知道如何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耐力和速度訓練的情況,使得學生的訓練呈現出無節奏、不合理等問題,最終導致學生的耐力和速度始終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師有必要采用有節奏的跑步訓練方法,促使學生在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中逐步提高自身的運動耐力和速度。
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分階段訓練的方式,著眼學生的耐力和速度訓練,讓學生在練習中考體育運動項目時可以表現出持久的耐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對訓練的場地進行安全性檢驗,為學生提供安全的訓練環境,讓學生在訓練時沒有后顧之憂。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回憶正確的呼吸方法,引導學生合理地調整自身的呼吸節奏。緊接著,教師為學生介紹階段性訓練的方式,如先展開一段距離的勻速跑步,在最后的一二百米再進入沖刺,并為學生介紹這樣進行訓練的意義,使得學生明確這種訓練方式的科學性。隨后,學生按照如上方式開展訓練,以便在勻速跑步練習中提高耐力,在沖刺練習中提高跑步的速度。此外,在實際設定具體的訓練長度和訓練時間時,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適當調整,如先讓學生進行耐力的訓練,再組織學生開展速度的訓練,同時對于勻速跑步的距離,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進行合理設計,并隨著學生能力的變化進行適時的調整。
不難看出,教師采用科學的方式重組學生練習耐久跑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在合理的訓練結構中穩步進行跑步速度和耐力的鍛煉,從而逐步達到理想的訓練狀態。
五、做好分層施教工作,提高個性
在中考體育中設立自選考試項目,體現了中考體育重視學生個性的原則,在日常訓練活動中,教師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個性。在實際組織學生開展耐久跑的訓練時,教師就可以看到不同學生跑步時的耐力和速度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有的學生跑步的速度較快、耐力較強,有的學生則在各個方面相差較遠。所以,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訓練項目,使得學生在分層訓練中,逐步促進個性發展。
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定時跑的訓練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素質,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訓練任務。首先,教師利用熱身跑的方式,查驗學生的耐久跑能力。其次,教師圍繞學生的確切情況,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分層,如對于速度較快、耐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將其設定為“提高層”,而對于速度一般,耐力也一般的學生,教師則將其設定為“基礎層”。再次,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訓練目標。如對于“提高層”的學生,設定完成15分鐘耐力訓練的目標,而對于“基礎層”的學生,則設定完成10分鐘耐力訓練的目標。之后,教師再根據訓練目標的不同,為學生設定相應的訓練任務,如對“提高層”學生,設定15分鐘慢跑的任務,而對“基礎層”的學生,則設定10分鐘慢跑的任務。最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特定的目標引領下開展相應的訓練活動,以便全體學生都可以實現耐力的發展。
顯而易見,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為學生設定不同的訓練目標和訓練任務,能夠讓學生在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方式下完成耐久跑的訓練,從而實現耐力的穩步提升。
總而言之,對學生進行耐久跑的有效訓練,對于提高中考體育成績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在現階段的耐久跑訓練中,仍舊存在訓練方式單一、訓練模式落后等問題,使得耐久跑的訓練效果不佳,所以,在未來的耐久跑訓練中,教師應當繼續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耐久跑的訓練特色,進行訓練模式的創新設計,以便在實踐檢驗中逐步形成完善的訓練體系,真正地提高耐久跑訓練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建軍.步步為營,備戰體育中考——尋找體育教學與體育中考的契合點[J].赤子(上中旬),2016(21):199.
[2]張 鵬.中考視野下初中體育體能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181.
[3]左 望.體育中考項目對中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4):64-65.
作者簡介:楊海梅(1986— ),女,江蘇如東人,? ?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