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 石杰
在語文高考備考中,古代詩歌表達技巧是復習備考的重要內容。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對詩歌表達技巧的備考復習,內容繁復龐雜,過程淺嘗輒止,結果必然收效甚微。古代詩歌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而一篇《琵琶行》能涵蓋大部分重要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以下通過幾組表達技巧的辨析來舉例分析。
渲染與烘托。渲染本是國畫技法,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運用濃墨重彩,使繪畫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的一種技法,被引入詩歌創作后指的是對形象進行正面著意描寫的一種表達手法。《琵琶行》開頭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通過“楓葉”“荻花”景象的細致描摹,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而作品的第二段借助一系列的比喻,正面描繪琵琶女演奏技藝的高超,為表現琵琶女才高而遲暮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是渲染。
烘托也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指用墨彩在繪畫形象的輪廓外面涂抹,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的一種技法。烘托用在詩歌創作中則指對形象從側面著意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所要表現的形象鮮明突出的一種表達手法。相對于在環境、場面描摹方面進行正面渲染,《琵琶行》也有大量的側面烘托手法。如三次借江中之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月明江水寒”分別烘托出了琴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琵琶女凄涼的心境。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也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藝的高超。
渲染與烘托的區別就在于描繪同一形象或場景時,前者是正面,后者是側面。但很多時候渲染和烘托往往結合在一起使用。一般情況下,詩歌作品的景物(場景)描繪,從營造意境的角度來說是渲染手法,從表達情感的角度來說則是烘托手法。如《琵琶行》第一段“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用景物和場景描繪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目的是為了烘托出作者被貶謫居的失意落寞,為下文敘述和抒情做鋪墊。
襯托與對比。襯托是利用甲乙兩個事物間的相近或對立的條件,用乙事物來突出所要表現的甲事物,使甲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的甲乙兩個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是被陪襯和陪襯的關系。襯托常用于描寫或敘述。襯托分正襯、反襯兩類。如《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句中用“無聲”反面襯托“有聲”來表現琵琶女演奏的藝術水平,而“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一句則是用客人的稀少正面襯托出琵琶女的年老色衰。
對比則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甲乙兩個事物,前后相敘,再加以比照,從而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主旨。對比的兩個事物的關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對比一般用于作品的論述或者主題表現。如《琵琶行》第三段中“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和“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兩部分內容將琵琶女年長時期的色衰遲暮和青春時期的色藝俱佳做了鮮明對比。而第四段“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這四句則將作者白居易聽聞琵琶女演奏京城曲調的觸景生情和振奮共鳴與在之前謫居生活中的苦悶和寂寥也做了強烈對比。這兩個對比則被主題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很好地統攝起來,比較藝術地表現了悲己憫人的現實觀照情懷。
以上結合《琵琶行》例舉了渲染與烘托、襯托與對比的異同,其實襯托和烘托的異同也很有必要澄清一下。襯托和烘托的相同點在于一個“托”字,即相對于主要事物的主要方面而處于陪襯地位。兩者的不同點在于,烘托是通過對該事物(場景)的側面描寫來實現,襯托則是在兩個相似或相對的事物(場景)中,用處于陪襯地位的事物(場景),來對照映襯處于主體地位的事物(場景)。
直抒胸臆與以景結情。這兩種手法屬于詩歌的抒情方式。前者是直接抒情,后者是間接抒情。以景結情從抒情上說是借景抒情的一種,是間接的抒情;從結構上看,則是結構手法,是一種獨特的文段結尾方式。如《琵琶行》開頭段結尾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中“慘將別”是直抒胸臆,“江浸月”則是以景結情。“江浸月”用景物描寫代替了情感的直接流露,是間接抒情,又在結構上起到了收束文段的作用。這是《琵琶行》中直抒胸臆與以景結情相結合的例子。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則是以景結情和烘托手法的混合使用。
借代與借喻。二者的相同點在于,借喻是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借代也是原本要說的本體不出現,而用跟它有關系的另一種事物名稱代替它,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代體。二者的區別就在于本體與喻體或者代體之間的關系,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如果具有可替代性,就是借代。《琵琶行》第二段對琵琶女演奏技藝的描摹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有本體又有喻體,是明喻修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只用珍珠、玉盤、鶯語、泉流、銀瓶、鐵騎做喻體,則是借喻修辭。這些比喻修辭,同時溝通了視覺和聽覺,則又兼有了通感的性質。通感是比喻修辭的一種特殊形式。
借代又分為這幾種情況:用部分代替整體,用特征代替本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工具代替本體。《琵琶行》“舉酒欲飲無管弦”“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管弦”“絲竹”屬于工具代本體,借指音樂;“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屬于特征代本體,借指官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中的“秋娘”屬于部分代整體,借指歌妓。這些修辭中的本體與代替它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或代替性,因此是典型的借代。
互文與頂真。互文是在內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對仗結構中,對舉的詞前后各省略一個,解釋時要相互補充的一種修辭手法。如《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都來到船上”。如果將它狹義地理解為“主人下了馬,而客人卻在船上”,便脫離了詩歌原本的意境。頂真是指兩個分句中,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以達到節奏連貫的效果。如《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中的“別”字重復,由情到景,引人入勝;“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中的“凝絕”銜接上下句,環環緊扣,節奏鏗鏘。由此看來,互文與頂真雖然都是運用在上下句結構中,但互文注重的是上下句在語義上的錯綜凝練,而頂真只是注重上下句在音韻上的連貫銜接。
古代詩歌鑒賞的表達技巧還有很多,筆者僅就《琵琶行》所能涵蓋的大部分修辭手法或表達方式來分析學生在知識點學習方面的盲點,避免以往詩歌表達技巧復習的弊端,為語文高考備考提供可以借鑒的途徑。有不妥之處,敬請諸位方家批判指正。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