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靚
由于短篇小說受到篇幅的限制,作者在創作時往往只保留相對有限的空間,描寫小說事件發生的環境以及人物的言行細節。因此,對于短篇小說的閱讀,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現有的語言文字上,而需要借助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引領學生在多維角度下進行深入的探究,從而形成豐富的閱讀體驗。下面以統編版六上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這一短篇小說為例,談一談自己在運用問題驅動,引領學生進行文文解讀的相關嘗試。
【驅動問題一】指向環境:環境是不是只是為了渲染氛圍、推動情節?
《窮人》這篇課文開頭的兩個自然段以生動而形象的語言展現了屋外自然環境的惡劣和屋內家庭環境的溫馨,構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閱讀這一內容時,學生能夠憑借自身原始的認知經驗,初步感受作者描寫自然環境的價值,就在于突出桑娜關心丈夫、勤勞善良的特點,但六年級學生容易忽視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作者究竟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會把家庭環境、自然環境以及家里的物質條件三者融為一體?老師就可以抓住課文中“沒什么可抱怨的”這句話作為突破口,引領學生走進主人公桑娜的內心世界:只要打魚的丈夫能夠安安全全地回來,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忍受;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即便外面的環境再惡劣,桑娜也要把自己的家里收拾得溫暖舒心。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從課文“無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等相關語句中就不難感受到來自于家庭的那種安全感和舒適感,從而把主人公桑娜內心的樂觀、勤勞和善良深深地鐫刻在學生心中。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片段與下面對西蒙一家環境的描寫進行統整與聯系,那么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就會變得更加鮮明而直觀。
【驅動問題二】指向細節:我們該怎樣做到關注細節之間的邏輯聯系?
《窮人》這篇小說對于桑娜這個主人公的刻畫可謂是非常精彩,我們以課文的第八自然段為例,桑娜去鄰居西蒙家,發現西蒙已經死去,只留下兩個不懂事的孩子,而下文緊緊承接的是桑娜沒有經過丈夫同意,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之后忐忑不安的內心獨白,整個段落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卻有著非常精彩的四處細節描寫,分別是“用自己的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心跳得很厲害”“同自己的孩子一起睡”“把帳子拉好”,很多教師面對這四個細節,總是習慣于從閱讀理解的角度感受桑娜內心的善良和細心,但沒有真正從表達的角度來洞察作者托爾斯泰為什么要做這樣的細節安排?
首先用頭巾裹住孩子,這個細節作者并沒有加上其他的修飾性語言,卻與課文第三自然段當中“桑娜用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形成了聯系。按道理來講,桑娜的家庭條件并不富裕,圍巾也不大可能是厚的,但在這里,為了讓兩個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溫暖,作者凸顯了“很厚的毛巾”,一個極其容易忽略的細節,卻將桑娜母親的光輝展現得淋漓盡致;其次,“心跳得很厲害”是桑娜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和幾個孩子母親的正常心理反應,針對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桑娜并沒有考慮到丈夫是否會同意,也沒有考慮將來是否有能力拉扯大這幾個孩子,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女性和母親的本性,以致于“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將源自于桑娜內心本質的善良展現了出來,然后又通過“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則是矛盾實則融通的展現手法,凸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再次,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來,為什么要突出“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換做是別人,肯定不可能將自己的孩子與曾經和死人睡在一起的孩子放在一起,但托爾斯泰就這樣設計了,而讀者卻沒有半點的出乎意料,因為文章前面已經把桑娜作為一個母親的善良和光輝展現得很充分。此時的桑娜做出這樣的選擇就不讓人覺得意外;而最后一個細節“把帳子拉好”,是怕孩子們被寒冷的北風吹著,再次展現了桑娜的善良和心細。
【驅動問題三】指向心理:從與眾不同的心理描寫中,我們該讀出什么?
《窮人》這篇課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對于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可謂功不可沒。閱讀整篇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描寫,我們可以嘗試著從四個地方入手:首先,以桑娜擔心丈夫的安全問題為主,作者將其與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故事情境有機結合,表達清晰,著力聚焦,語言表達得嚴謹而縝密;第二處是桑娜整個心理活動的轉折點,因為擔心丈夫迫于生活壓力,而責怪她抱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所以描寫桑娜內心的忐忑和矛盾的心理,能夠引發讀者更多的心理共鳴;緊接著的第三處,作者所展現的桑娜心理活動堪稱洶涌澎湃,時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點不負責任的“鬧著玩”,時而又擔心丈夫責怪自己,時而又希望丈夫早點回來……作者運用零散的語言、斷裂的句式,將桑娜內心的無助、糾結與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思維反復跳躍、情感混亂無序的主人公,但有一點是始終沒有變化的,就是桑娜已經決心要收養西蒙家的兩個孩子。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作者在描述心理活動時,始終緊扣桑娜的矛盾點:“揍我一頓也好”,說明桑娜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寧愿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如今叫我怎么跟他說呢”說明桑娜并不是擔心丈夫的善良,而是家庭生活的現實讓他們無力再承擔這樣的重任。
【驅動問題四】指向對話:為什么作者在提示語上做豐富的設計?
正所謂:言為心聲。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既要讓人物說出符合環境和自身特點的語句,同時也需要運用最符合情節發展的對話方式。因此,對于這種經典的文本,教師就要采用深入細讀的方式。比如漁夫回來后,桑娜開始掌握了主動權,有這樣一句話:“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大有深意。假如將這句話中的提示語移到前面或者移到后面,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細細揣摩,作者托爾斯泰為桑娜所設計的這句“你知道嗎”,其作用就是要將丈夫從內心世界中拉回來,當丈夫被這句目的鮮明的問句所吸引時,“桑娜說”這三個字的提示語,就形成了停頓,進一步喚醒了丈夫的認知狀態,最后點出“鄰居西蒙死了”,才能給予丈夫足夠的震撼。這樣一來,漁夫其實已經滑入到桑娜所設定的思維邏輯中去了。當漁夫追問后,桑娜不僅順勢給出了“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的答案,同時也跟上一句:“唉!她死得好慘啊!兩個孩子都在身邊,睡著了。”首先一個語氣詞,再次將情感之波沖擊丈夫的心靈,同時用西蒙之死與孩子睡著了的安穩,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最后,桑娜開始朝著自己核心目標靠攏:“他們那么小……”雖然沒有進行過多地渲染,但這兩個孩子的遭遇,給剛剛回來的漁夫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從而為最后兩個人最終想到一起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閱讀經典小說,決不能囫圇吞棗,一概而論,而要進行精細化、深入地研讀、品讀,既要從整體結構和寫作思路上謀劃,同時也需要從文本表達的細節入手,最終提高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王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