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文題常常被人們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故而扣住文題進行文本教學成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思維。在實施過程中,不少教師又進一步深入,將扣題教學細化為“扣詞”教學,自以為抓住了題眼的靶心,其實不然。語文閱讀教學中,“扣詞”教學需謹慎,不能一詞了之,需要多元關照,方能使題眼真正成為打開文本的“敲門磚”。《觀潮》一課,題目可做文章,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扣住“觀”字入手,按照“觀人潮”“觀江潮”“觀余潮”展開教學設計,觀摩之后,我的感受是:怎一個“觀”字了得!
一、且議“觀人潮”,是為“江潮”
《觀潮》一課的教者,從“觀”字入手,引導學生探尋先入作者眼簾的是什么。帶著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抓住了“人”,緊扣文章中的“人山人海”,提煉出“人潮”一詞。“觀人潮”是否妥當,我認為不妥。
文章開頭作者就用“天下奇觀”一詞形容錢塘江大潮,而不是“人潮”。“人潮”和“江潮”之間并非沒有瓜葛,“人潮”是為“江潮”而來,正是這天下奇觀,讓無數人慕名而來,讓人們“昂首”“等”“盼”。教者僅僅扣住“觀”字實為不妥,應基于“觀”和“潮”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進行辯議:《觀潮》一文,有學生認為文章開頭就扣住一個“觀”字寫“人潮”,你是否贊成這樣的觀點。基于這一辯題,將學生有意識地分為兩大陣營,引導學生去辨析、議論。通過辨析,學生不難發現“觀”是一種手段,寫“潮”是目的。作者寫第二段并非突出“人潮”,重點筆墨仍在寫“江潮”,借代江潮依附的地理環境,“一個橫臥”可見江潮具有生成奇觀的地理條件;繼而作者描寫平靜的江面,意在表現錢塘江大潮的靜態美。“人潮”是側面表現,借助人山人海的“人潮”,從側面表現錢塘江大潮“奇觀”名氣之大,寫“人潮”是為寫“江潮”服務,故落腳點應在“潮”字。
通過扣題辨析活動,學生精準把握本課寫作的重點,而且在辨析過程中,對錢塘江大潮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既感受其靜態美,又與動態美形成比照。同時,學生也學會除了正面描寫外,從側面表現寫作對象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見,扣詞教學應觀照題目整體,而非某一個詞語。
二、再議“觀江潮”,實為“江潮”
“觀江潮”是文章重點內容,作者所要表現的重點實為“江潮”,作者在表現時主要以“觀”為主,但又不僅僅依靠“觀”的手段。因此,聚焦一個“觀”字仍然存在偏差,作者所要表現的實為“江潮”。
《觀潮》主體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江潮”展開教學活動:文章三四兩個自然段僅僅是寫“觀”潮嗎?如果不是,作者是如何寫的?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受到間接的啟發,江潮不是一下子呈現在視野之中的,而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并不受視覺的阻礙。作者在“觀”之前,寫了江潮之“聲”,從聽覺寫江潮“隆隆的聲響”,又借助一個比喻,將江潮聲比作“悶雷”,真可謂是未見其形,先聞其聲,讀者在“響聲越來越大”中對江潮澎湃之勢獲得初步感受。主體部分,重點扣住“觀”字繪其變化之形,從“白線”到“拉長”“變粗”“白浪”“水墻”“千萬匹白色戰馬”,從形態上表現錢塘江大潮的澎湃之勢,從視覺上給人以直觀的沖擊,“觀”字功不可沒。然而,作者又不僅僅是依托“觀”,繪其形,也借助聽覺繪其勢,“浩浩蕩蕩飛奔而來”“山崩地裂”,帶給學生聽覺上的沖擊。江潮之形、之勢從視覺、聽覺震撼人心。
作者在表現錢塘江大潮時,重點不在觀字,而在繪“江潮”之形、之勢。不僅如此,作者還著意表現江潮多重之“變”:潮聲之變。潮聲從“隆隆”到“越來越響”,再到“山崩地裂”,聲勢驚人;潮頭之變,從“白線”到“水墻”,再到“白色戰馬”;潮勢之變,從“拉長”到“變粗”,再到“翻滾”“浩浩蕩蕩”,讓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種對“江潮”的認識,絕不是一個“觀”字能夠言盡。
因此,扣詞教學不僅僅需要觀照題目本身,更應與文章的內容結合起來,使題目、內容形成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在扣詞中抓住文本閱讀的重點,抓住關鍵信息。正確的扣詞教學,應是對文本內容的高度觀照,不能以一個題目或者詞語一以蓋之。
三、復議“觀余潮”,仍為“江潮”
觀余潮是文章的收尾之筆,作者漸次描寫了潮水退去的情境,雖然描繪不如潮來時細致,但也充分表現出余潮的特點,使錢塘江大潮體現出兩重審美效果。該部分作者借助視覺、借助“觀”字來寫,但又不僅僅依靠“觀”字,也寫了聽覺“風號浪吼”,落腳點仍在“江潮”。這部分可以圍繞“江潮”引領學生展開審美學習活動:結合全文,你感受到作者筆下錢塘江大潮怎樣的美?
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時,可能會出現片面性審美的現象,過于關注大潮的澎湃之美,忽視其靜態之美。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適當的提示:文章按照怎樣的順序寫錢塘江大潮。借助問題,學生不難梳理出時間的順序,按照潮來前、潮來和退潮先后順序描寫。借助寫作順序再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之美:無論是潮來之時,還是潮來之前、潮水退去,都表現出大潮的美,分別是怎樣的美呢?請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這樣,學生在感受錢塘江大潮之美時,就不會出現審美偏差,而是感受到錢塘江大潮未起之時與退潮之后的靜態之美,潮來之時的洶涌澎湃之美,讓學生了解到錢塘江大潮豐富的審美內涵。
因此,扣詞教學不應聚焦局部,而應觀照文章整體立意,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關注文本立意。如此,扣詞教學才能盡可能避免偏頗,才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四、深度“悟江潮”,體悟“匠意”
《觀潮》一課教學,顯然不是止于“觀”,“觀”字停留在信息輸入環節,學生借助“觀”字對“江潮”的認識還沒有內化。教師應圍繞“江潮”深入文本,引導學生對“江潮”進行整合,再從文本中走出來,與自我對話,闡發自己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從而在自我對話過程中體悟蘊藏在文本中的“匠意”。
在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之美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錢塘江大潮進行有效的信息整合:讀完全文,你能不能運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錢塘江大潮?學生很容易找出“天下奇觀”一詞。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寫一句或者一段抒情的話作為文章的結尾,表達自己對錢塘江大潮的總體評價、感受等。
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能夠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整合,促進學生自我對話,在對話文本、對話作者的過程中,形成對錢塘江大潮的自我認識與評價。在交流評價時,將閱讀與練筆有機結合起來,借助抒情的語言讓學生的個性化認識得到充分的表達。
總之,扣詞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的方法,運用得當能夠起到支點作用。然而,扣詞教學應改變教學設計的狹隘性,將所扣之詞與文章題目、文章內容和文本整體立意等有機關聯起來,不能簡單草率,方能引領學生漸入文本佳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敔山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