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文
內容摘要:“音樂詩人”李健的歌聲清澈空靈,別致淡雅;曲風清新飄逸,自然純粹;歌詞生動唯美,意境悠遠。李健音樂作品充溢著文學色彩,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可以借助它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教學情境,更好地品味課文的意象意境。
關鍵詞:散文教學 初中 李健 語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要達到以下課程目標:“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①李健的音樂作品,對于初中學生情感體驗的養成和感受、理解能力的發展,有非常積極的幫助。對于音樂藝術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積極探索初中散文借助音樂進行教學的有效組織形式,亦可發揮一定的作用。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借助音樂培養初中生散文閱讀興趣
李健的音樂作品,大多具有非常高雅的審美趣味,亦具相當的思想高度,藝術張力強大,如果把它們引入到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之中,對于當代中小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和理解,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比如,在教授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余光中的《鄉愁》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李健的《異鄉人》MV來講授。這首歌系李健自己填詞、譜曲,有兩個值得特別注意的意象——窗,以及從那個窗里投射出來的燈光。他說異鄉人披星戴月地奮斗,“只為”故鄉的那“一扇窗”,以及從那窗里透露出來的“燈光”。
李健的歌與余光中的詩,異曲而同工,表達的都是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這是古今中外人類的一種無比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高尚趣味。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背井離鄉,奔波于外地,仆仆風塵,輾轉流離。但故鄉的那個窗子和燈光,卻成為他們心中永恒的信仰坐標,為他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呵護著脆弱的心靈。而在余光中的《鄉愁》里,這里的燈光所對應的意象,就是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同時,教師在播放《異鄉人》MV時,還應當告訴學生此MV的拍攝地點在臺北的淡江入海口,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討論探究,為何選擇在這里拍攝MV。
此外,在講授滬教版、魯教版以及曾經人教版選入的巴金的《燈》時,同樣也可以引入李健的《異鄉人》。當然,巴金筆下的燈,象征著1942年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頑強生存的中國共產黨,或者是“愛的頌歌,燈光象征了愛”②,與李健歌詞中的燈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有較大的差別。但是,巴金這樣說:“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李健這首歌里也說“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這兩種燈都能帶給看到它的人以強大的心理安慰,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教師如能抓住這一點,則可以用簡單易懂的《異鄉人》,來幫助學生理解深奧難解的《燈》的象征意義。
二.借助音樂創設散文教學情境
李健的部分音樂作品,所營造出來的情境,與某些中小學課文的情境很為相似,這一點,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大加利用。例如他演唱的《父親》,其歌詞十分簡單,用深情的筆觸,記錄了李健與父親之間點點滴滴的心路歷程。而生活也同樣是散文創作的源泉,沒有生活的散文,是缺乏生命力的,呈現給讀者的只是一些華麗辭藻、毫無意義的文字堆砌。這首歌最后兩句這樣寫道:“你為我驕傲,我卻未曾因你感到自豪;你如此寬厚,是我永遠的慚愧。”道出了大部分子女的心聲,因而大多數人聽后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各種故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聽了這首歌,很容易讓人想起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朱自清的筆下,父親雖然矮胖,身材狀況也不太好,卻在南京浦口火車站送別兒子時,執意要翻過月臺去買橘子。父親去“買橘子”送給行將遠去北京的兒子,這不過是生活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事件,卻通過其樸實無華的詞語,燃燒起無比火熱的父愛情感。當然,也有學者說:“《背影》的真正價值在于它記錄了父子間一次艱難的‘對話,有著比‘父子情深更耐人尋味的東西。”③但誰也無法否認,這種感情是無比親切與細膩的。
這種父子之間的親切和細膩,與李健歌詞里把父親慈愛的眼光比喻成“坐在岸邊看著”的夕陽“暖暖余輝”相仿佛,這種借助細小場景而展開的書寫與歌唱,把父愛渲染得無比偉岸與高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借助這一點來幫助學生品味散文情境,以實現情境教學。與之為基礎,語文教師還應有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散文描述的情景構建,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散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散文的學習之中,實現散文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借助音樂幫助學生品味散文意象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借助多種意象營造出來的,帶有充分主觀色彩的境界。在中國文學作品里,不僅詩詞有意境,散文同樣也有意境。而李健的音樂作品中,有些作品也借助繁復的意象,營造了顯而易見的意境。語文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些歌曲,來幫助學生體會散文和詩歌中意象的選取和意境的營造。例如,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春》,教師可以結合李健的《最美的春天》來講授。
《最美的春天》這首歌,是李健為一個叫邦德的慈善教育機構寫的歌,李健是曲作者和演唱者,詞作者則是這所學校的校長黃邦德。這首歌曲調優美,唱腔華麗,旋律輕快,歌詞中包含了許多意象都給人以無限的生機,如“春天”“鮮花”“少年”“天空”“風雨”“遠方”等,“春天”和“鮮花”象征著人生所有美好的事物。“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位的春天”④,作者所想象期待的“春天”,正如朱自清筆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有一種滿滿的期盼和向往在里邊;又如“也有綻放的瞬間”的“鮮花”,與《春》一文中“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極其相似,飽含一種生機與繁榮的氣象,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溫暖的季節,花兒在春天競相開放,農民在春天播下希望,孩子們在春天種下愿望,這些所有美好的事物給人激勵鼓舞和奮發向上。聯系生活實際,該歌詞中“少年”就是青春激揚活力四射的孩子們,“風雨”寓指前方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難,“天空”和“遠方”則象征人生的無限可能的前程,歌詞中的這四個意象與全《春》這篇散文最后四段的描寫的“天上”“風箏”“地上”“孩子”在思想上都有相似之處,都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于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散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它形式自由,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文質兼美。不論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是對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現當代散文的閱讀教學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學和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都是現代生活中所必不可缺的藝術樣式,文學給人以思考,音樂給人以慰藉,它們都如同清澈泉水般洗滌人們的心靈。為了讓初中生更好地領悟散文的構思美、自然美及語言美,就需要教師將相應的音樂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使得散文意境在音樂背景下得以生動重現,從而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領悟詩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推動教學實效的大幅提高。
將音樂元素運用到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不僅可以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趣,更加高效,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盡管這一探索在當前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仍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工作在一線的語文教師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既要發揚刻苦鉆研的精神,又要具備迎難而上的勇氣,最終達到優化初中散文教學的效果。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
②馬端章,李淑愛.論巴金《燈》的主題[J].教學與管理,1995(1):64.
③張學君.走進《背影》解讀的秋日時代[J].語文建設,2011(6):46.
④段崇軒.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讀朱自清散文《春》[J].現代語文,2003(13):25.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