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偉
摘要:我國職業教育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規模效應凸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屬性決定了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也是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的路徑依賴。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政府統籌與市場引導的作用,職業教育的治理結構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型,職業教育由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變,加快形成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演進邏輯;效能提升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7-0005-07
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地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边@是國家層面對兩種類型教育的界定和地位的確立,把職業教育置于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顯著的位置,職業教育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亦明確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边@就表明在國家層面以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和目標導向推進我國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在治理模式上凸顯類型教育的屬性,提高職業教育治理效能。同時亦表明我國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在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上處于關鍵地位。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新舊動能轉化,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存在差距,職業教育的治理效能與多元化經濟社會需求契合度尚需進一步提高。如何優化提高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職業教育的治理效能,實現職業教育善治目標,推進職業教育治理變革勢在必行。
治理是一系列活動領域里的管理機制,他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發揮作用[1]。從過程和目標來看,治理是基于一種有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提升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能力是職業教育屬性的根本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使命之所在。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角色定位給出了明確界定,也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基于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的路徑依賴、演進邏輯及提升治理效能的路徑選擇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尋求職業教育的“中國之治”。
一、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范式的變遷過程
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范式的變遷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斷演進。其治理模式在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等相關領域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推動下,由參照普通教育治理模式逐步走向類型教育屬性要求的并與行業企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緊密融合的范式變遷,漸進走向職業教育善治的目標。
(一)政令性時期治理范式(1949—1991年):國家主導模式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嚴重短缺,民眾的文化水平處于文盲和半文盲狀態。為盡快擺脫一窮二白的面貌,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七條規定“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加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術教育”,在這一方針引導下,接管舊時職業教育并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建立起新中國的中等技術教育。按照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于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應著重為工農服務的要求,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制度安排下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形成了國家本位、政府主導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導向。
在國家倡導和動員下,職業技術教育獲得了空前發展。國家采取多種方式開辦職業技術教育,鼓勵行業企業與教育部門聯合開辦。為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盡快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對技能型勞動者的需要,劉少奇同志曾創造性地提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主張,在全國范圍內出現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各類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起來。隨即在全國范圍內學校辦工廠、工廠辦學校開始興起,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等辦學形式得以普遍推行。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職業教育主要是行業企業為主體開辦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業技術學校是行業企業的附屬物,其治理主體是行業企業。1951年6月召開的全國中等技術教育第一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確定新中國中等技術教育的方針、學制及領導關系,明確提出中等技術學校以業務部門直接領導為原則。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教育事業管理權力問題的規定》,提出各級部門下放教育管理權限,改變過去條條為主的管理體制,地方和廠礦企業承擔職業院校的管理,同時發出“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農村合作社辦學并舉”的動員號召。在國家動員下,企業興辦職業教育蔚然成風。198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進一步明確要求加大行業企業辦學力度,提倡廠校掛鉤,聯合辦學。特別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優先對口招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以及有本專業實踐經驗、成績合格的在職人員入學,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逼浜螅覈殬I教育快速發展,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快車道,逐步形成職業教育體系雛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1991年,國務院頒布《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采取“大家來辦”的方針,進一步要求在各級政府的統籌下,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工人培養方面的優勢,與各方聯合辦學。同時明確各級政府和中央與地方的各有關部門對職業技術教育分工負責,加強和改善對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二)競爭性時期治理范式(1992—2012年):社會化發展模式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逐步成為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和市場競爭主體。職業教育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建立起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更加注重多方資源的調動,呈現出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化發展新局面。同時,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制化要求,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實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強化教育分類的法律供給,1996年,國家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體系由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構成。鼓勵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創辦職業學校。1998年頒布實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確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指明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不斷增強職業院校自我發展和適應多元競爭的能力。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提出各級政府要充分調動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興辦多種形式、多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的局面。為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進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逐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眹覍用嬷饾u放權賦能,強化地方政府興辦職業教育的責任,積極鼓勵和吸納民營資本進入職業教育,公辦學校引入民辦機制,形成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協同推進的辦學模式。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市場的作用,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提出“探索以公有制為主導,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辦學體制”。大力支持民辦職業教育,民辦學校與公辦職業院校一視同仁。改革招生制度,由統一考試逐步向多元考試評價模式轉變?!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把發展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成為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綱要提出“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边M一步激發全社會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和多樣化的職業教育需求。
(三)綜合改革時期治理范式(2013年至今):多層次發展與整合創新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增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深化改革,為不同競爭主體創造了更加公平競爭的環境。在職業教育領域,國家從頂層設計上做出了盡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推動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轉向強化內涵建設,回應科技創新所引發的新業態以及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戰略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是國家為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出的方向性路徑。為進一步細化職業教育改革措施和具體路徑,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加快構建就業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出“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改革創新高等職業教育,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提升職業教育治理能力,建立學校、行業、企業、社區等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格局。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這為職業院校治理結構轉型和辦學機制創新指明了方向。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職業教育在體系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論述發布后,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職業教育確定了類型身份,明確了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徑?;诼殬I教育的身份類型,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類型化體系、職業教育類型化國家標準、人才培養模式類型化改革以及辦學質量評估的類型化等。同時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體現出國家建設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形成多元協同職業教育類型化治理機制的方向與決心。
二、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的演進邏輯
基于以上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制度引導和政策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過程的梳理,可見我國職業教育治理逐步呈現類型身份定位清晰、體系結構日臻完善、治理效能整體提升的趨勢。從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的過程來看,職業教育治理變革的宏觀動力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拉動。為進一步分析職業教育治理范式變遷的深層次因素,筆者從治理理念、治理結構和治理技術三個方面分析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的演進邏輯。
(一)治理理念: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種類型教育,兼具教育與職業雙重屬性。職業是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人們通過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進入職場,為個人和社會創造財富價值并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教育是改變人們意識形態、培養和提升知識技能的活動。正如黃炎培先生對職業教育的定義,“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教育都可以稱之為職業教育,從狹義方面而言培養勞動者的實用技能教育稱為職業教育。[2]”職業教育的典型特征就是跨界性和應用性。職業教育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結構、行業企業緊密相連,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培養契合度與匹配度高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教育與產業是兩個不同場域,職業教育是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的場域交集。這也正是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治理的邏輯起點。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產業技術技能需求的產物,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社會變遷中產業升級、動能轉換以及結構調整如影相隨。從國家層面來看,職業教育治理的變遷需要立足于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人力資源需求的變化。從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范式的演進中就能看出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轉型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國家出臺的政策和制度設計均與經濟體制變遷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治理模式不是隨意取舍的結果,而是深深內嵌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變遷之中??v觀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的實質是產業規模壯大、結構優化、產業技術創新的結果。隨著技術進步和環境法規的實施,我國經濟發展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演變為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由低附加價值向高附加價值轉移。特別是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出現,推動新型產業的興起。產業的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源的需求增加,促進我國職業教育治理變遷和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治理結構:與職業教育屬性相契合
我國職業教育治理模式的變遷與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完全主導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職業教育治理是典型的“單中心主義”。在以政府為資源配置主導力量的計劃經濟時期,這種單一主體治理結構的職業教育治理,政府通過行政命令發揮時間短、成本低、見效快的資源配置優勢,極大地促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職業教育發展。但也導致政府成為職業教育治理的單一主體、社會參與度低等弊端。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凸顯,新技術不斷涌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新業態不斷顯現,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不斷高漲,單一的政府主體治理結構逐漸出現失靈或缺陷。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政府從“全能政府”轉變為“有為政府”,從權力本位轉變為國家事業發展本位。國家在職業教育的治理上遵循職業教育跨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要求,加大職業教育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堅持職業教育“大家來辦”的思路,引導社會多方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事業發展,職業教育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這就表明我國職業教育在向市場引導、政府統籌、多主體參與的“多中心”治理結構轉型,逐步形成政府、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及公民參與的協同共治的框架結構。
(三)治理方式:以項目治理引領整體發展
為快速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質量,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職業教育治理實踐在治理方式、過程和策略等諸多方面都融入了中國式的政治智慧。在職業教育治理方式上,采用項目治理模式推動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項目治理是以項目為載體,通過項目的制定、申請、審核、分配、轉化、評估檢查與策略應對等一系列環節和過程,在限定的時間界限和資源約束范圍內,利用特定的組織完成預定的目標任務。項目治理旨在實現由點到面的政策試驗和政策推廣,減低治理的機會成本,實現公平競爭和技術治理的專業化。職業教育的項目治理是國家通過政策支持和財政激勵的方式,對職業教育進行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其優勢在于利用項目資源的集中和競爭擇優,探索構建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04年以來,國家在職業教育治理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本,其核心要義就是支持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遵循政府統籌、辦學主體多元、產教融合,強化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推動形成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基調。圍繞改革目標,國家在職業教育政策導向上逐漸形成項目治理的方式。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正式啟動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遴選出100所高水平國家級高職院校。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對200所示范校、骨干校建設,國家給予專項財政資金并在建設期滿予以驗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項目旨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引領全國高職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2018年,教育部支持地方建設200所優質高職院校項目。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的“雙高計劃”,集中建設50所高水平高職院校和150個高水平專業群。通過職業教育項目治理的方式,提高職業教育治理能力,促進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的形成。
三、我國職業教育治理效能再提升的路徑選擇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框架與行動路向,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藍圖與實踐方略,其頒布實施是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應然要求,充分體現了國家發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意志。作為類型教育,需要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形成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一)宏觀層面:制度建設與結構轉型
一是加強職業教育立法,形成多層結構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在職業教育治理中貫徹法治理念。依法治教是職業教育治理的根本措施,亦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從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的歷程來看,在實踐中大多是政策代替了法律法規,但政策不具備法律的強制力、執行力和國家意志力。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必須有與其適應的法律體系。我國雖已在1996年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法》,但由于立法環境的變遷和人們對職業教育認知的廣度和深度的變化,現有的職業教育法規不能解決職業教育在發展實踐中存在的諸多關鍵性問題。這就需要從職業教育類型發展和屬性出發,明確職業教育的內涵要義、層次體系、價值功能、性質定位,凸顯“類型教育”和“跨界”屬性。從國計民生需求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出發,兼顧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多方主體利益和協同治理的需求,以及混合所有制多元投資辦學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職業教育法。以職業教育法為根本遵循,制定類型教育中層次法,包括高等職業教育法、中等職業教育法以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制定相關配套行政法規,使其更具備操作性和可執行性,豐富職業教育發展的根基和土壤。
二是強化以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為基礎的治理制度供給,建立“利益驅動”機制,促進多元利益主體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提高職業教育治理的有效性。“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博弈規則,或者更規范地說,它們是一些人為設計的、型塑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3]”職業教育治理效能亦取決于治理制度設計與實施。職業教育治理的制度設計要基于共有信念和共同價值觀,使得多方主體不僅受制于制度,更受益于制度。在制度設計的思路上,凸顯“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雙重作用,理順政府和市場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邊界的基礎上圍繞職業教育類型治理的內涵要義,構建與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相匹配的制度體系。同時,制度之間要形成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互補關系,參與主體共同分享和維系職業教育共有的信念和價值取向,形成職業教育發展的共用資源域。特別是注重職業教育類型屬性,遵循跨域性整體性制度安排的要求。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制度以及利益相關者制度建設,如招生制度、經費投入與企業參與的激勵制度、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就業準入制度、質量評價及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等。通過職業教育制度框架建設,特別是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的相關制度設計,讓行業企業能夠預知參與職業教育所帶來的可見紅利,最大程度地吸引市場資源投入到職業教育之中。
三是推動治理結構轉型,進一步體現職業教育類型治理的屬性要求。治理結構的實質是參與主體的數量及其權力分配,它是基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過程所形成的權力分配制度性安排。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是由職業教育的屬性決定的。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公共產品。在辦學模式上,由參照普通教育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在治理結構轉型上,基于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明確政府和市場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力邊界和責任擔當,發揮市場在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給市場主體放權賦能,確保市場主體在職業教育決策中的話語權。遵循大職業教育觀和跨界性的要求,構建在中央政府領導下以地方為主、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治理結構。這種多元治理結構也是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第三方力量。定義政府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權力邊界,中央政府統籌職業教育全局的權力分配和責任擔當,地方政府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統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實施。在職業教育類型治理結構下,給予行業企業為主的多元市場主體在職業教育治理中更多的決策權,而不僅僅是一些任務的執行權力。充分賦予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治理的權利,參與技能人才需求規劃和職業技能標準的制定。同時,遵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跨部門統一協調的組織機構,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領導,協調處理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和發展中的重大事項。
(二)中觀層面:政府統籌與市場引導
一是明確政府統籌的范圍和內容。按照職業教育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的要求,地方政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承擔者,但不是用行政方式全權干預職業教育,不是政府用行政指令代替市場參與,否則就會出現職業教育治理上的政府失靈。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地方政府須轉變行政職能,由行政管理轉變為統籌與服務,避免政府行為出現“缺位”“錯位”或“越位”。首先,政府統籌職業教育發展戰略規劃。通過優化地方職業院校結構和專業布局,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地方政府需要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同步規劃,把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其次,制定和完善地方性職業教育政策法規?;陬愋徒逃母咀谥迹瑸榇龠M職業院校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引導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積極投入職業教育,以制度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辦學多元化格局形成,實現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再次,統籌做好職業教育監管。政府構建“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機制,厘清政府、院校、市場主體權力邊界, 利用好“清單”機制,推進管辦評的有效分離,轉變職業教育監管方式,通過督查、巡查、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進行統籌監管,防止監管缺位和監管越位。最后,建立統籌治理機構,提高治理效能。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在職業教育管理上一直存在著“政出多門、多部門管理”的現象。為消除這種現象,提升治理效能,地方政府構建專司職業教育統籌治理的機構,明確統籌治理的職能,協調處理橫向部門之間的關系,實現職業教育分權與集權的有效治理,提升職業教育治理效率。
二是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改善職業教育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和質量。發揮市場的作用在于提高職業教育資源的效能與功用,對沖政府失靈,改善職業教育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和教育質量,滿足職業教育屬性需求。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市場主體作用的發揮應基于政府統籌的大框架下充分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選擇是復雜的,而且這種選擇通常不是兩個方面(二擇一),這不是單純地選擇市場或政府,而往往是兩者的不同組合之間的選擇,以及某種配置資源模式的不同程度之間的選擇。[4]”通過政府在財政、金融、稅務、產權界定等方面的政策導向,通過市場機制的運作,吸引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以獨資、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方式投入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嵌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三)微觀層面:內部治理和社會服務
一是提高內部治理效能,強化內涵建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邏輯取決于專業與市場對接的有效性和內部治理的合理性。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載體,其內部治理效率與效果直接決定了院校的發展和社會吸引力、競爭力。首先,優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職業教育屬性決定了職業院校在治理結構上外部需要理順政企關系、政校關系和校企關系,同時兼顧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內部需要界定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邊界以及民主參與的方式?;邳h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著力構建黨委決策體系、校長行政執行體系、專家教授治學體系、民主監督體系和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決策咨詢體系。通過治理體系的建構與耦合,全方位參與內部治理,組建治理共同體,提高治理效率。其次,強化內涵建設,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提高就業質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職業教育成為國家戰略。作為類型教育,要對標國家經濟、科技發展戰略,圍繞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科技進步等方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產教融合,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實現專業鏈、知識鏈與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的對接。強化立德樹人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創新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按照教育類型屬性構建師資評價和專業技術晉升標準體系。
二是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技術技能創新服務能力。中國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提出職業教育改革的十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這是國家對職業教育對接科技發展、服務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要求,亦是驅動職業院校科學研究、技術轉化和服務社會的職責擔當??茖W研究和服務社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通過技術研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解決企業技術問題,增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吸引力。職業院??蒲袘怀鰡栴}導向和目標導向,幫助解決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問題。高職院校應把服務企業技術技能創新作為科學研究的方向,這也是職業教育“硬核”競爭力和吸引力之所在。通過服務企業技術創新,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等多方共贏,促進教育場域和產業場域的動能轉換和互動循環。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2]黃炎培.新大陸之教育[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5-7.
[3][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4][美]查爾斯·沃爾夫.市場,還是政府:市場、政府失靈真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48.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