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棠
摘要:塞繆爾森是英國19世紀科技教育運動的倡導者。從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分析了塞繆爾森職業教育思想的成因,介紹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主張:職業教育平等、文科教育與科技教育相結合、科技教育教師專業化,總結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塞繆爾森;職業教育思想;科技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7-0092-05
塞繆爾森(Bernhard Samuelson)是英國倡導科技教育運動的先驅之一,他編寫的《塞繆爾森報告》對1889年英國頒布《技術教育法》產生了直接影響,在皇家技術教育委員會和議會任職期間對轉變英國領導者和民眾的科技教育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和普雷法爾、阿爾伯特、赫胥黎等人被認為是對19世紀英國科技教育最具影響力的倡導者。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很少有學者進行專門研究,僅有的一些文章只是對他的早期生活有所介紹,亦或在描述英國科技教育發展時提到他的名字。通過分析塞繆爾森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產生的歷史根源,總結其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塞繆爾森職業教育思想的成因
(一)塞繆爾森職業教育思想的萌芽
塞繆爾森生活在自然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進步的英國。1868至1888年間,他先后在科學教育特別委員會和皇家技術教育委員會任職主席,致力于英國技術教育和基礎教育的立法工作[1]。1870年,塞繆爾森在米德爾斯堡開辦大不列顛鋼鐵廠,這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實用技術和科學知識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工人科學技術教育水平的現實需要[2]。同年,在他的推動和影響下米德爾斯堡中學得以建立,該校促進了當地女子接受學校教育,1874至1882年間,該校女學生從16名增加到了267名[3]。1890年塞繆爾森向澤西勛爵提議從地方稅收中撥出一部分經費用于支持當地農業、商業等科技教育的發展,這一提議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稅收法》(Local Taxation Act)的頒布。該法對開展科技教育的資金來源做出了明確規定,拓展了科技教育的經費來源,同時也使塞繆爾森一直以來想在班伯里開辦新式中學的愿望變為現實。由他資助的班伯里技術中學成為了他充分踐行和檢驗自己科技教育理念的園地,在學校的外觀設計、教職工的任用以及學校的發展方向等方面,他都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另外,塞繆爾森關于文學和科技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在學校課程設置上也得以展現,并且他在學校課程設置、發展理念和師資培養方面的思想,也成為了20世紀50年代科技教育發展的新思潮。
(二)工業1.0時代的召喚和對工業革命的反思
蒸汽機的發明將人類帶入機械生產的工業1.0時代,機器的創造與應用使傳統家庭和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面臨著被機械化生產取代的危機,傳統學徒制隨市場化大規模生產而逐漸失去依托,舊式學徒訓練的生產組織形式已不能滿足工業化對高效率生產的要求。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下,勞動者不僅要掌握熟練的生產操作技術,更要通曉機器生產的科學原理,對勞動者素質要求的提高催生了英國科技教育思潮的興起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
1851年,首屆倫敦世博會上英國的先進工業和手工展品令世人嘆為觀止,而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的參展品與美國和法國最高質量的展品相比卻被評價為“生銹的鐵塊”,這場博覽會帶給英國的有識之士們極大震撼,如果說1855年和1862年世博會上歐陸國家展出的制品讓英國人有所警醒,那么這場世博會則讓英國工業企業家們從自我滿足中徹底清醒過來。由此,英國清楚地意識到歐洲大陸國家的快速崛起和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為滿足提高國家工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科技教育的發展,使英國科技教育在長期“重文輕技”的社會偏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如英國政府加大了對科技教育的干預力量,從機構設立和法律頒布等方面為科技教育的發展提供政策、資金和法律的保障與支持,極大推動了19世紀英國科技教育的發展。
1867年巴黎世博會前,英國就有少數教育家意識到了科技教育與國家工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塞繆爾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到法國、德國、瑞士和比利時考察當地的諸多工廠、初等學校與技術學校,研究歐陸國家工業發展與職業教育體系之間的關系、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師質量與教學和學生質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他反思本國職業教育的現狀,認為國家的工業發展與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之間息息相關[4]。在當時,通過建立和發展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從而改變英國本土單純依靠個別技術工人實現技術突破的局面愈發從一種激進思想演變成共識。然而,英國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仍為工人家庭子女,他們在結束初等教育后進入中等教育階段,完成從課堂到工廠的過渡與銜接,因此中等教育即為當時英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事實上,英國政府則認為職業培訓是在工廠中進行的,因而更加關注高等職業教育,這就造成了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斷層,使英國中等職業教育并未實現真正的發展。
應工業1.0技術革新的要求,英國職業教育為順應時代變化展開了一系列的變革,其中塞繆爾森主張的“確保和提高技術類教師薪資”“提升科學技術學校質與量”“建立完善的科技教育體系”“注重科學教育師資培訓”“組織工人參與職業培訓”“發展科技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等思想成為制定1889年《技術教育法》的重要指導思想[5],該法的頒布將職業教育正式納入英國學校教育體系之中,其法律地位得以真正確立。可以說,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是工業時代背景下,為建立英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產生的。盡管他的主張并未全部得到政府的重視和采納,但他的職業教育思想仍代表了當時英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先進主流思想。
(三)科學主義教育的影響和對古典主義教育的批判
機器時代的到來使英國傳統古典主義教育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性,與此同時,崇尚科學的功利主義教育宣揚以科技教育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一新派教育思潮的異軍突起,引發了兩大流派的激烈爭論,促進了英國教育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也對塞繆爾森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塞繆爾森對古典主義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這來自于他幼時就讀于布萊澤德學校的親身經歷,他曾將布萊澤德學校的課程內容描述為“地理、拉丁和希臘語等碎片化知識的集合”,而且他認為正是由于該校不當的教學方式使他在數學計算方面的天賦徹底消失[6]。塞繆爾森的學習經歷使他切身感受到傳統古典主義教育在教材教法上的滯后性、單一性和機械性,這成為他主張多樣化課程設置的直接原因。
19世紀英國科技教育的起步離不開赫胥黎、斯賓塞等科技教育倡導者的積極努力,他們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極大地豐富了英國科技教育的思想和理論成果。其中塞繆爾森與赫胥黎之間的思想交流對形成其職業教育思想及開展具體的職業教育活動產生的影響尤為深刻。如赫胥黎的教育理念是自由教育觀,他主張設計全面而廣泛的課程內容為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機會和條件,這為塞繆爾森提出多樣化的課程設置提供了理論依據。此外,塞繆爾森與赫胥黎在對待古典教育與科技教育的關系上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發展科技教育不是機械地摒棄一切具有文學價值的東西,而是要將文學和科學技術相結合,但赫胥黎認為二者結合的目的在于培養心智健全的人,而塞繆爾森則強調其目的是國民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此外,赫胥黎主張通過加強科學技術師范教育提升科技教育質量,這一觀點為塞繆爾森開展科學工藝署的活動提供了方向和內容上的指導。
二、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
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具有先進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反映了19世紀英國教育改革的時代要求。
(一)職業教育平等
塞繆爾森主張人人享有平等的職業教育機會。他提倡為社會貧困家庭和工人階級子女提供平等的職業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平等地接受制度化的科技教育和訓練,掌握從事生產活動所需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從而為將來順利進入工廠從事生產活動做準備。
1877年,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家庭子女接受系統化的學校科技教育,塞繆爾森鼓勵米德爾斯堡中學把學費標準調整到貧困和工人家庭可接受的水平,并設置三年共16英鎊的助學金項目,該項目在信托基金的收入支持下將助學年限又延長到了五年[7]。塞繆爾森認為提高工人階級子女的教育水平是增強英國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工人階級子女進行科技教育,有助于解放工廠的工人勞動力,培養社會潛在勞動力,使社會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意識到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進而促進社會關系的平等。
(二)文科教育與科技教育相結合
塞繆爾森認為職業教育中文科教育與科技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文科教育應和科技教育緊密結合[8]。盡管塞繆爾森批判古典主義教育的形式,但他并不否認古典文學中蘊含的知識精華對人類思想發展的作用。他從文化的視角看待文科教育與科技教育的關系,并提出如果將文科教育與科技教育機械地割裂開,就會在少數貴族階級和大部分民眾之間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兩種文化”。
純粹的文科教育在世界工業生產發展的趨勢下難以幫助兒童適應以技術革新為驅動的產業時代,與之相對的科技教育則能使社會各階級從中獲益,并使英國工業霸主的地位得以繼續維持。受功利主義教育的影響,塞繆爾森重視實用科學技術對英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用,他主張拓展傳統的學校課程類型,在所有中等學校開設科學技術課程,并在高等教育機構中設置科學技術專業,以提高科技教育在英國中等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如1868年,塞繆爾森向政府提議在曼徹斯特歐文斯學院設置工程系,并于次年二月任命了第一位工程學教授。但他也指出,單純的科學技術課程并不足以構成學校課程體系的全部,所以,塞繆爾森還關注對兒童的文學和科學素養方面的培養。他認為學校教育中對兒童進行經典文學著作的講授是非常必要的,學習經典的文化是兒童學習科學技術的前提,也是將科學技術運用于實踐過程中的理論指導。具有職業意義的專業技術在廣泛性知識的指導下更能發掘兒童的潛力,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兒童在培養職業能力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掌握其他領域的知識做準備[9]。
對處于艱難起步時期的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塞繆爾森也提出追求文科教育與科技教育間的平衡,認為應該讓古典文學或神學專業的學生與科學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內容和思想上的相互交流,這樣,古典文學不再脫離生產技術而存在,科學技術的應用也將被賦予新的意義。
(三)科技教育教師的培養
科技教育教師的培養為科技教育提供質量保障。在英國傳統“重文輕技”的觀念影響下,科技教育教師資源極度匱乏,因此,塞繆爾森提出要加強對科技教育教師的培養,以提高科技教育的實際效果。他主張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科技師范教育中的積極性,設置教師培訓專業機構。他認為科技教育教師的培養應和地方政府緊密聯系,地方政府應為城市學院的科學技術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城市學院可通過科技師范教育,為政府培養科技教育專業教師,進而提高該地區的科技教育水平。此外,還應通過合并現有技術學院或建立新型科技教育師范學院的方式,設置專門的科技教育教師培訓機構,進而形成統一化、專業化的科技教育教師培養體系。
塞繆爾森強調應建立統一的科技教育教師考試標準,規范教師選拔制度,保障科技教育教師隊伍的質量和穩定性。在塞繆爾森的領導下,科學和工藝署將科技教育教師考試分為三個等級,由科學和工藝署負責設置考試標準并組織考試,通過書面考試的教師為“初級科技教師”,有資格教授基礎科技課程;通過實踐考試的教師為“二級科技教師”,可享受額外的薪資補助;成為“一級科學教師”則需要參加新的筆試和實踐考試,通過者可按所教授的學生數量給與補助,且三級考試的難度逐步遞增,通過低一級考試是參加高一級考試的前提條件[10]。這一科技教育教師考試制度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科技教育教師隊伍的質量,使科技教育教師隊伍人員混亂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也為英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三、啟示
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產生于140多年前,21世紀的今天,職業教育的發展已逐步過渡到新的歷史時期,職業教育的方式和價值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深入挖掘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綜觀塞繆爾森的職業教育思想,總結出如下啟示:
(一)構建平等的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機會平等是指每個社會主體都享有滿足自身職業教育和培訓需求的機會,從而使不同地域、背景和身份的個體按照一定社會規則,憑借自身才能參與社會競爭并獲得社會資源和利益。保障職業教育機會平等是推動職業教育公平的起點,也是我國實現教育公平這一價值追求的重要因素。根據塞繆爾森職業教育平等的思想,職業教育要尊重來自不同地區、階層和社會境況的學生,讓學生有機會在接受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掌握實用性科學技術提升自身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更好地立足于社會。只有在平等的職業教育體系下,社會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整體提升,進而提高社會生產的整體效率和經濟發展的靈活性。作為職業教育統籌關注的重點,職業教育平等還應從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政策等方面為解決職業教育發展差異性問題、實現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引。現階段,我國面臨著區域經濟教育發展不均衡、農村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城鄉發展差距相對較大的問題,為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平等,應積極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制定向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農村貧困地區和弱勢家庭學生傾斜的職業教育政策,消除區域、城鄉等影響教育公平實現的障礙,堅持公平原則,樹立平等發展理念,從而有效推動我國教育公平的價值實現。
(二)正確理解科技教育與文科教育的關系
科技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從事物質生產生活的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教育。通過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品質、培養學生對客觀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和積極探索的創新意識。文科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對人類生存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認識能力為目的的教育,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對人類生命價值的感悟,形成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在對待科技教育與文科教育的關系上,塞繆爾森提出了將二者緊密結合,追求科技教育與文科教育相平衡的理念。職業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過程中,還應關注對受教育者文學素養的培育,正確認識和把握科技教育與文科教育的統一性,避免二者的失衡。塞繆爾森主張通過拓展傳統學校的課程類型,增加經典文化作為課程內容,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對此,我國職業教育應充分認識科技教育與文科教育對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作用,構建綜合性、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專業實踐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相互補充與滲透,保證學生在學習技術性知識和獲得實踐技能的同時,接受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學生發展成為新時代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培養專業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保證職業教育教師的質量,塞繆爾森從設立教師專業培訓機構、加大資金支持、構建教師培養和培訓體系、完善教師選拔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職教師資的準入和選拔制度不科學,任職資格以學歷條件為依托,忽視職教教師的特殊性;二是教師培養與培訓體系不完善,忽視教師職后專業化發展;三是教師評價和激勵制度不健全,職教師資專業發展停滯不前。對此,我國應充分認識職教師資的專業化水平對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重要作用,在明確職教師資專業發展問題的基礎上,一是要積極構建科學的職教教師準入和選拔制度,彰顯職教教師隊伍的專業性與特殊性;二是要建立專業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和職后培訓機構,創新職教師資培養和培訓體系,為教師未來的專業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三是要完善職教教師的激勵與評價制度,積極建立行之有效的薪酬體系,加大對職教師資發展的財力和物力支持,進一步激發教師提升自主專業化發展水平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Rt Hon. Sir Bernhard Samuelson PC FRS 1sr Baronet(1820-1905) [EB/OL]. [2020-08-23]. http://openplaues.or/people/843.
[2]EVERITT A. The Banburys of England Urban History[EB/OL].(2009-02-09)[2020-08-23]. http://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urban/-history/article/banburys-of-england/.
[3-10]POTTS A. The Educational Work of Sir Bernhard Samuelson (1820-1905)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echnical Education[D]. Durham: Durham University, 1969.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