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璐 鄭榮倩
摘 要:“新疆植物鑒賞”是伊犁師范大學為本校生物科學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往的教學效果反饋該課程條理性不強、教學內容單一、缺乏實踐性和應用性等問題。為改善以上問題,特實施本改革方案。重構后的教學大綱更具有邏輯性,結合植物歷史、文化價值,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有趣,改革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由之前被動接收知識的角色轉變成學習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的實踐內容和考核比重可以激勵學生學以致用。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不斷強調生態環境和資源的重要性,因此,以應用為導向的深化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對新疆植物資源認知的相關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疆植物資源;應用性;教學改革;生物科學
植物在自然生態平衡中占據主要地位,不僅對維持整個生物界的生命起著重要作用,還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植物價值的認知越來越全面,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進一步地體現出植物資源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植物資源是自然界一切植物的總和,學習植物資源如植物類群及植物生物學特性、植物價值、分布特點等,可為合理開發、利用及有效保護植物等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新疆的生物多樣性在我國有著重要的地位,新疆境內干旱、半干旱荒漠生境面積較多,該生境中常分布短命和類短命植物,如十字花科多數植物,該類植物常具有耐鹽堿、防風固沙等典型特征。另外,還有草原、森林、高山與亞高山草甸、濕地等多樣的生境,植物各具特色。新疆野生植物資源有? ? ? ? 132科856屬,其中,特有種植物資源約有38科119屬271種,如蓼科沙拐棗屬的小沙拐棗Calligonum pumilum和蓼屬的灰蓼Polygonum schischkikii等[1]。部分種資源量在國內位居前茅,如新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大花羅布麻Poacynum hendersonii、新疆貝母Fritillaria walujewii等。
“新疆植物鑒賞”是為伊犁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學生主要學習分布于新疆的植物生物學特點、價值和植物類群分布等內容,該課程之前的教學效果反映了該課程存在以下問題:教學過分注重植物的識別特征等的講解,缺乏對植物歷史、植物文化等方面的介紹,導致課程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方法單一,過分注重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學生處于被動吸收知識的地位;缺乏實踐性和應用性,使得學生對新疆植物資源的掌握欠佳。為改善以上問題,該課程在以下方面作出改進:(1)重構教學大綱,加強課程的邏輯性和趣味性;(2)改革教學模式,刺激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3)增加實踐內容和相應的考核,激勵學生學以致用。
1?教學大綱的創新構建
因降水、熱量分布、地貌形態等生態環境的不同,在地理上,新疆天山將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北疆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高于南疆。按照此分布規律,將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學習北疆植物為主,具體可分為野生林果木植物、觀賞植物、飼用植物、藥用植物、芳香植物、經濟植物等章節;另一部分學習南疆植物,可分為防風固沙植物和果木植物等。在每一章節中,單獨羅列出新疆植物特有的種,加深學生對新疆特色植物資源的認識。新疆地區特有植物資源在中國是極為重要的,如灰楊Populus pruinosa、啤酒花Humulus lupulus、雪嶺云杉Picea schrenkiana、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新疆郁金香Tulipa sinkiangensi等,國內外需求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等藥用植物大部分都是新疆供應。新疆地質歷史性質和自然開發程度低,許多生態地段仍然保持著較好的狀態,是許多特有種得以保留下來的重要因素[2]。
創新構建后的教學內容,不但突出了新疆植物資源的類型和分布特點,強調了新疆特色植物資源,學生也能從原本零散基礎知識點的學習延伸知識面,再到知識系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改革后的教學方式摒棄了之前完全按照科屬類別學習植物資源的方式,轉向按照植物資源的功用和分布特點,將新疆植物資源分解成不同章節的方法,這種教學內容的創新構建,使課程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該課程的知識。
2?教學內容的優化
2.1? 教學用具的優化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教師壓制的植物標本、拍攝的植物生境和實景圖片,提升學生對植株形態和生長環境的認知能力,杜絕“只識書本上的植物繪圖,一見實物不知是何”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植物標本,對照課本上的形態術語來記憶植物的形態特征,可達到提高學習動力和加深記憶的目標。
2.2? 植物歷史和文化的融入
通過結合植物的歷史和文化的方式學習新疆植物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自古以來,新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的中間要道,從最初行走的商隊到后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些不同時期的交流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還給新疆帶來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增加了當地的植物[3]。如禾本科小麥Triticum aestivum,最早是8 000年前在伊朗北部被發現,然后由西向東傳播;距今4 000年左右,考古學家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即樓蘭遺址)發現的炭化小麥,是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小麥;結合《史記》《大宛列傳》等歷史資料可知,葡萄科葡萄Vitis vinifera由北疆地區傳入東疆吐魯番的傳播過程,可豐富學生對葡萄的認識;紫草科假紫草Arnebia guttata是分布于新疆荒漠中的一種珍貴的野生植物,在敦煌壁畫的色彩中,唯獨紫色歷經千年仍能保持不變色,染料來源即為新疆假紫草,此草還能入藥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4];車前科車前草Plantago depressa,《詩經》中“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描述了當時人們采芣苡的景象,其中的“芣苡”就是車前草,且車前草有清熱利尿的作用。通過講述傳說中車前草名字的由來等,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這種結合植物歷史、文化和植物故事等的學習方式,既能保證教學內容的充實性,又能提高課程的趣味性。
2.3? 專業知識同思想政治的結合
習總書記在高校座談會上強調,要將專業知識同思想政治相結合。為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在該門課程中適當加入思想政治的內容,讓學生在掌握新疆植物資源的基礎上,學會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保護瀕臨滅絕的植物物種。通過思想政治等內容的滲透,學生能夠準確把握與專業內容相關的時代需求和社會熱點,全面了解國家關于生物領域的政治方針,有助于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的生物專業人才。
3?教學模式的改良
良好的教學效果是由課堂上講、教、用的相互結合呈現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宰,學生多處于被動接收知識的地位,這種全程灌輸型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動力的增長及創造性思維的增強,同時也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要改變這種模式,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在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探索式、角色互換式、比較式、互動式等。
3.1? 探索式教學
探索式教學是一種較受推崇的教學方法,該方法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到最終獨立解決問題。例如“如何引導學生發現早春短命植物花色分布特點”,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協作查閱資料,找出新疆早春短命植物的分布類群,后經過歸納總結,結合相關文獻得出答案[5]。通過這樣的探索式教學,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3.2? 角色互換式教學
角色互換式是一種靈活的授課方式,即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角色互換,由學生充當教師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如在學習果實類型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可以借助圖片和實物來講解果實的具體類型,教師針對學生的講解情況進行查漏補缺。這個過程使學生由知識的接收者轉變為傳播者,同時,也可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這對師范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3.3? 比較式教學
比較式教學是將同一類型的事物或者有某種關聯的不同類型事物進行異同分析的學習方法,能夠加深對該知識點的記憶。如教師講解林果木資源中的薔薇科時,可對比學習薔薇亞科、蘋果亞科、梅亞科的特征,有助于學生“主動輸入”知識,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了解和掌握該知識點。
3.4? 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現階段大多數高校主要的授課方式。該方式旨在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和探討的過程中,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6]。如在學習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紅柳Tamarix ramosissima等荒漠植物時,教師和學生就可針對這些植物的價值和人類對其過度索取的行為展開探討。
4?重視課后實踐考核
以往的教學考核多偏重基礎理論,無法反饋學生學以致用的程度。因此,要加重實踐考核的占比,考核學生介紹校園植物的能力,具體包括辨認校園植物、講解植物歷史文化和應用價值等方面。通過加重實踐考核環節,提升“新疆植物鑒賞”課程的應用性,切實讓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相融合,全面提升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學科素養。
5?結語
新疆多樣化的生境中分布著各具特色的植物資源,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為新疆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學習新疆植物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這份資源,促使學生將課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并加強社會各類群體對新疆植物資源的認識和認可,為宣傳和保護新疆植物資源以及促進新疆旅游業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因此,對“新疆植物鑒賞”課程進行相關改革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程蕓,袁磊.新疆植物特有種的地理分布規律[J].干旱研究,2011,28(5):854-859.
[2]張立運,潘伯榮.新疆植物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J].干旱地理,2000(4):331-336.
[3]劉啟振,王思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域外農作物[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6,35(6):5-11,20.
[4]安林山,位巧玲,卞孝魁,等.伊犁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J].新疆農業科技,2002(3):31.
[5]李玉梅,姜云天,顧地周.探究式教學法在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3273-3274.
[6]杜莉莉,呂潤瀟,許靜,等.高校互動式教學模式探討[J].微生物學雜志,2016,36(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