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中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這也就意味著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再是班主任是否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而是課程標準嚴格要求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在中小學學習階段更加輕松地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去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能,對學生人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學生受益終生。主要對小學班主任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途徑
一、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意義
良好的習慣能夠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學習的知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淡忘,但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融入學生的骨髓之中,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能夠全神貫注地去學習相關的行業知識,相比于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他們的學習效率會更高,能夠更加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率會更高。
二、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良好習慣培養的現狀
1.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意識相對欠缺
長期以來,不管是教學工作還是管理工作都是在功利性教學思想的指引下進行的,這導致在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教師只注重班級秩序的維護,而忽視了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這種教育管理意識的欠缺,使教師無法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進行良好的示范和引導,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2.良好習慣培養的方式單一,缺乏實效性
學習習慣作為一種積極的行為傾向,其培養的過程漫長,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監督與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師的監督功能發揮不到位,引導作用也常常局限于單純的說教。這種單一、枯燥的培養方式常常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逆反、厭煩的心理,不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3.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促進作用
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相當系統、復雜的過程,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需要融合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形式也非常豐富。因此,在對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配合、聯動,在家校合力形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效果。但是從現階段的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來看,很多教師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學生良好習慣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不注重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合作,不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有效養成。
三、小學班主任進行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有效途徑
1.深化認識,強化教師與學生培養良好習慣的意識
在小學班主任教師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良好習慣的認知以及培養意識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良好習慣的培養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深化對良好習慣培養意義的認知,樹立正確的良好習慣培養意識,并將對學生進行滲透、引導,以此實現學生自主性以及積極性的提升。教師應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積極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重要意義的講解,只有學生意識到良好習慣對其成長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進而健康地成長、發展。
2.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比魏瘟己玫牧晳T都是在不斷的、反復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單純的道理說教無法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這需要教師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積極地進行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各種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真實地感受良好習慣的重要意義,在親身體驗中實現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社區組織的環?;顒樱箤W生在對垃圾進行撿拾的過程中感受到環保行為的重要意義,從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養成不亂丟垃圾、不污染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3.家校合作,結合家庭教育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家庭是小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家庭成員的行為、學習習慣對學生具有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進行家校合育策略的實施,通過與學生家長的良好溝通與交流來強化學生家長培養良好習慣的意識,引導學生家長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這樣學生家長才會有意識地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引導,使學生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實現良好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班主任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能夠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起到引導作用,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鞏固學生的學習習慣,使之成為學生能夠永久保持下來的習慣,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萍.小學班主任工作略談[J].新課程(小學),2014(6).
[2]安吉慶.如何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的和諧關系[J].教育革新.2019(4).
作者簡介:李曉紅(1968—),女,漢族,甘肅白銀人,大專,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