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恬恬
摘 要:初中地理課程應以培養學生地理興趣和建立地理思維為主。因此在開展初中地理課程時,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創設問題或當堂生成問題內容,這體現了將課堂還給學生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水平。
關鍵詞:初高中銜接;問題課堂;地理問題
初中地理課程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科學性學科。與此同時,與高中地理課程又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地理興趣和地理思維對于新入門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新課程改革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初中階段的地理核心素養強調了地理思維的重要性。因此問題課堂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鑒于此,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淺談創設初中地理“問題”課堂的策略。
一、適當的競爭可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與生俱來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每個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對手比自己強。但這前提是有利益沖突。那么對于學生的利益無非成績、作業的多少。因此,在教師能力范圍內可創造出一些利益的不等。例如,我創設了上課個人、小組加分制。得分靠前者免去期末測試直接獲得優秀。在此過程中,教師均等分配機會,每個學生敢發言、敢討論。學生通過競爭獲得知識并且建立自信,間接地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初中地理“問題”課堂的問題創設
1.圍繞地理教學概念性內容,圖表結合創設問題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的概念性較強,該部分內容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概念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問題的創設需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地圖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同時也符合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區域認知要求。地理事物圖表是對地理事物的數據表達,學生分析圖表可以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地圖與圖表相結合來創設問題,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用地理的視角發現、解決問題。如在學習世界氣候中,創設“A、B、C三地年氣溫變化圖,應分別是世界地圖中的哪個國家的什么方位,并說明原因”。該問題就是將世界地圖與年氣溫變化圖相結合。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并總結。A地氣溫年變化圖每個月平均溫度均高于20攝氏度,因此它處于全年高溫的熱帶地區,赤道附近國家地區。B地氣溫年變化圖和C地氣溫年變化圖均體現氣溫的季節變化,因此均處于溫帶;又由于B地氣溫年較差較大,說明該地區海洋對它的影響較小,因此它應該分布在離海較遠的亞洲中部、北美洲中部地區;C地氣溫年較差較小,因此它應該分布在離海較近的中緯度沿海地區。通過該題的討論,解決了該節課影響氣溫分布的兩大因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進行讀圖、找圖,體現了新課程學生的主體理念,以及培養了學生地理空間觀念和綜合思維能力。
2.結合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創設地理問題
地理教學內容豐富且涉及范圍廣,學生可從身邊的事物聯系思考,由此及彼分析其他地區的地理問題。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視的,將其作為問題導向,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認識程度,將已知的知識遷移未知的知識內容進行知識的構建,還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地理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在學習華北地區春旱時,基本是每年3月,也正是蘇州的春季。用春雨引出問題“近日的春雨會給蘇州人民帶來哪些影響?”首先自主思考,分享答案,有我們的出行、著裝,也有農業。此刻再次反問“如果蘇州的春季沒有這些雨,蘇州的農業會有什么影響?”小組討論。最后總結出蘇州若沒有這些春雨,將面臨旱災,同時也慶幸蘇州春雨連綿不絕。于此也讓學生認識到蘇州的農業情況,培養了鄉土之情并感恩大自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再由蘇州的降水引出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春季的降水情況,通過濟南氣候圖和烏魯木齊氣候圖的呈現,創設“濟南和烏魯木齊的春季農業是否有旱情,原因是什么?”的問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發現旱情是由供水和需水兩大事物是否矛盾所構成。由此學生較容易得出濟南所在的華北地區春季農業會有旱災。
綜上所述,初中生地理空間概念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要求。“問題”課堂的生成可以大大促進學生該能力的提升,能夠很好地認識地理,會用地理的思維去思考、去解決問題,最終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