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霞
摘 要:新時代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從這一方面來講,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互為表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教育,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學校要創新教學理念,積極開展體育教學以提升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21世紀,更加需要的是懂技術、擁有強健體魄和心理的綜合型人才,為此,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將學科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積極開展體育教學以提升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體育教學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理論教學與學生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把運動生理學、運動美學、運動力學與體育運動實踐鍛煉結合在一起,通過實踐鍛煉,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克服運動過程中出現的懈怠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適宜地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結合學生的性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落實體育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適應能力,尤其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對于一些不愛運動、身體素質弱的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讓他們樹立信心,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在體育訓練中,教師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采用循序漸進的策略,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減輕心理壓力,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比如,在中長跑訓練時,學生一般都會產生畏難情緒,這時老師可讓學生先進行接力短跑游戲活動,學生在競賽中,不但進行了熱身,還通過小組間的比賽提高了參加比賽的信心,長此以往,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畏難情緒就會逐漸消除,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主動接受,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培養了學生積極上進的健康心理。
二、優化體育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本理念來指導教學,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通過體育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學生養成互幫互助的習慣。比如,課前的三人足球賽活動,采用三人一組的形式,讓兩個學生以5米間距站好,其中一人帶球從胯下踢過,快速跑到對面去停球,這個游戲學生的參與面廣,興趣深厚,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都能得到實現,課堂教學效果良好。因為一個體育活動項目往往需要以團隊或小組的形式來完成,讓學生在和諧、良好的氛圍中體驗成功和合作的快樂。
2.運用游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打破傳統的單一理論教學形式,適當地引進游戲教學的方式,通過體育活動來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比如,常見到的“接力跑步、跳繩”等,先向學生講明游戲的規則,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競爭活動中真正體味到協作的力量,培養他們團結合作、不服輸的精神,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和勝利的喜悅。
三、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1.運用好誘導教學法
誘導教學法是心理學的一個范疇,研究表明,當學生面對一個較難的學習任務時,往往會產生畏難心理,這時可采用積極誘導的策略,讓學生正確面對困難,提升應對的心理素質,從而完成任務。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面對一個個有挑戰性的體育活動時,一些學生就會產生畏難情緒,這時教師可采用誘導的教學方法,讓他們消除畏懼心理,培養不怕困難的品質,這對于他們今后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2.運用好鼓勵教學法
簡單來說,鼓勵教學法就是采用積極有效的激勵性語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許多初中學生缺少了對困難和苦難的感受,面對挫折他們會束手無策,無法應對,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有意創設一些困難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培養他們積極應對困難的心理品質。
3.運用好心理暗示教學法
心理暗示是心理學常用的一種策略,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心理暗示教學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一些較難的體育活動,學生之前沒有參與過,這時教師可先進行動作示范,以此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心理上認為自己可規范操作,從而樹立信心。平時對學生講的語言是“你一定行、你會成功、你可以克服它……”在教師的語言鼓勵下,學生就會克服自卑心理,產生積極心理適應能力,培養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信心和勇氣,從而將體育教學的目標落到實處。
此外還可以針對不同體質的學生制定活動方案,循序漸進提升能力,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分層教學的運動量的內涵應隱藏在不同的游戲和活動中,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做好集體備課,精心設計,對班級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體質情況和思想動態做到精準了解,同時將體育體能和技能的重難點爛熟于心,合理安排課前預習、當堂練習和課后練習。以此不斷提升學生應對困難的決心,激發學生迎難而上的優良品質。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教學中,體育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學校開展體育教學可以有效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祝大鵬,李愛玲.近20年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7).
[2]董佼.積極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