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琴
[摘? ? ? ? ? ?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新時期背景下,加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圍繞隱性教育視角下的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展開探討,簡要介紹了隱性教育的特點及應用的必要性,詳細探討了在思政教育中應用隱性教育的策略和途徑。
[關? ? 鍵? ?詞]? 隱性教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20-0166-02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深入實施,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新時期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教育工作更加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情況之下,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隱性教育顯然能夠得到更好的效果。
一、隱性教育的特點
(一)教學方式隱蔽
隱性教育主要是針對傳統顯性教育而提出的,與顯性教育相比,隱性教育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弱化了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的針對性,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融入實踐活動,減少單純的理論灌輸。這種教學方式隱蔽性極強,能夠使學生在活動或者實踐的過程中親身感受、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學過程滲透
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各種隱蔽的方式和途徑實現對學生的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教學的過程,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導和滲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從中領會一定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思想道德觀念逐步滲透的過程,因此隱性教育具有極強的滲透性。
(三)教學形式豐富
顯性教育強調書本以及課堂的作用,因此,其主要教育的場所被局限在課堂當中,而隱性教育的教學形式相對較為豐富。此外,傳統教學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通常是單向輸出,由教師傳輸給學生,而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隱性教育則將這種單向傳遞轉變為雙向互動,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聊天、實踐活動等各種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感,進而實現隱性教育。
(四)教學效果持久
顯性教育主要是教師將知識和道理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而隱性教育則是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感受和體驗,并從自己的角度進行觀點的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以及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始終占據一定的主動性,在此情況之下,學生對于自身獲得的知識更加信賴,能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就更加持久[1]。
二、在思政教育中應用隱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當前社會環境的要求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行業得以蓬勃發展,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程度的改變,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當前網民數量中占有較大比例,其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不言而喻。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在提高我國與世界之間的交流合作頻率的同時,也使各種文化和思想在媒體平臺中泛濫呈現,對高職院校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影響,在此情況下,就需要加強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而傳統顯性教育難以獲得相應的效果,需要不斷開發新的教育模式,積極應用隱性教育。
(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目前,“00后”學生占主導,思想方面、生活方面個性明顯,其對于獨立和自由的追求是十分強烈的,因此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不僅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可能還會適得其反,使高職學生產生一定逆反心理以及厭煩情緒,難以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的有效性。在此情況下,高職學校就需要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創新開發新的教學方法,積極應用隱性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參與度,并以此提高其積極性。
(三)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
面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需要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綜合應用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方式。顯性教育即課堂教學,是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顯性教育的特殊性,難以使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有效地覆蓋到每一位學生,在確保教學效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疏漏,因此,需要科學合理地應用隱性教育方式來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之處,將兩種教育方式進行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2]。
三、在思政教育中應用隱性教育的策略和途徑
(一)積極應用新媒體信息技術
在當前信息時代背景之下,新媒體的發展充分發揮出了互聯網的作用,不僅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信息發布和傳播的方式,而且新媒體以及互聯網技術已然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此情況之下,大學生作為我國網民數量最多的群體之一,與互聯網和新媒體之間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因此,想要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落實隱性教育,就需要加強對新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學生熟悉的網絡環境和新媒體平臺實施思政隱性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高職學生。
例如,當前手機已然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不僅能夠在各種社交軟件中實現信息的溝通和交流,而且還能夠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接受大量的新聞信息,拓展視野。對此,思政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這一特點,主動觀察近期學生關注的網絡輿論和要點新聞,并將其引入思政教學中,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發表個人看法和觀點的積極性,加強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建立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賬號等,實時向學生傳遞相關熱點新聞,并以互動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以新媒體社交平臺為橋梁,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建立師生之間的良性溝通機制,落實隱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