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萍 馬宏
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祖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論你身處何方,都要有一顆赤子之心、一顆愛國之心。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是必須的,要讓他們從小懂得愛祖國、愛家鄉、愛父母,讓他們的心靈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言行,使愛國主義的種子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扎根、發芽、開花、結果。農村小學生與城市里的小學生有很大的差別,他們受環境限制,外出的機會很少,視野狹窄,接觸的信息量有限,加之父母外出務工,由祖父、祖母監管,大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圈子就是村子,別無去處,針對這一個情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還要加強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充分利用好語文課本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教育意義都非常大,思想性很強。在上課的時候,我們要深挖教材,整合教材,讓課本的作用發揮出來。如六年級的《詹天佑》一課,課文講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詹天佑不怕別人的嘲笑,依然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在工作中他克服了種種的困難,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在隧道的開鑿上他采用中部鑿井法和兩邊同時開鑿的方法,使工期縮短了兩年。這給中國人爭了一口氣,給帝國主義有力的回擊,塑造了一個愛國主義工程師的形象。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搜集相關的資料,補充說明,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激發他們要像詹天佑一樣具有愛國主義精神,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并且要為國家出力,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二、讓學生觀看展現英烈體裁的影片及電視劇
如今是電子時代,是媒體發達的時代,學生接觸的也多,也熱衷于電子產品,但是我們要引導他們有選擇地觀看影片和電視劇。如最近播放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推薦學生去看,也可以和學生一起看,讓他們感受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所經受的困難以及他們表現出來的堅強與勇敢。尤其家喻戶曉的人物邱少云,為了讓其他的戰士不被暴露,在烈火中他一動不動,活活地被大火燒死,他是英雄,他是孩子們值得敬佩的人。還有,在戰爭中,戰士們沒有糧食,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了,為了充饑,全連戰士在嘴里含一顆石頭,靠咽含石頭的唾液來充饑。一個蘋果的故事在影片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部影片中,體現了志愿軍的堅強與勇敢,他們與敵人的裝備相差甚遠,他們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沒有大炮、汽車、飛機,但是他們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邊觀看,邊討論,并講解,使學生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愛國情懷,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產生一種由衷的敬佩與感慨之情,讓愛國立義的種子在他們的心靈深處萌發。
三、教學生唱紅歌,在紅歌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當年那些革命歌曲,節奏明快,鏗鏘有力,唱起來讓人精神抖擻,很適合學生來唱。在學校,我們可以教學生唱一唱,先以班級為單位,然后進行比賽,推動全校學生來唱,在校園里掀起唱紅歌的高潮。學生在唱的過程中感受體會歌詞的含義,激發斗志,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如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北京的金山上》《紅星閃閃》《我們走在大路上》等,讓孩子們唱一唱,振奮人心,并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
四、利用當地資源,組織學生給革命先烈掃墓
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永放光彩,附近的村子或本村都有先烈的陵墓或革命紀念館,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在毎年的清明節給革命先烈掃墓。在掃墓的過程中,學生在碑文上可以看到先烈的革命事跡,了解他們的生平。在掃墓的整個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參加革命紀念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紀念館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在講解員的講解中,學生會產生共鳴,會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在心靈深處受到啟發與教育。
五、推薦學生閱讀具有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書籍
閱讀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學生也喜歡閱讀,在閱讀中他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也可以找到快樂。那么,在閱讀中我們可以推薦一些書目讓學生去讀,如《紅巖》《閃閃的紅星》《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雷鋒的故事》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在文字中體會先烈的精神,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而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的識字量有限,可以讓他們看相關的兒童繪本,老師可以利用閑余給學生講一講,也可以讓故事積累得多的學生來講。這樣,學生可以在聽、講、看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六、誦讀愛國詩歌
愛國,是詩歌中常見的主題,屈原、岳飛、辛棄疾、于謙……眾多愛國詩人寫下了許多經典的愛國詩篇。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愛國詩歌的誦讀。在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壯志豪情。如岳飛的《滿江紅》、屈原的《國殤》、曹植的《白馬篇》、楊繼盛的《就義詩》、陸游的《示兒》、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這些都是很好的愛國詩篇,我們可以組織多種形式讓學生去讀、去背。每年在國慶節的時候,我們都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有時間就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課前組織學生背一首,以振奮精神,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校園平時集會時,我們有時以班為單位讓學生背一首,有時讓全校學生進行背誦,這樣讓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每個學生的心中。
七、進行課本劇表演
課本劇表演是學生非常歡迎的一個節目,因此,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我們組織學生排練課本劇,如《王二小》《劉胡蘭》。劇中的王二小和劉胡蘭是學生很喜歡的兩個角色,在排練的過程中小演員熱情很高,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演得很認真,也很形象。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豪情壯志,與敵人做斗爭的勇敢與視死如歸的高尚品質。課本劇的表演既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是農村小學生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中無處不在,我們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手段,多方位地進行滲透教育。挖掘當地的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農村小學生從小受到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農村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行動研究”(GS[2020]GHB3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