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雪
摘 要:通過調查法、研究法、文獻法等方法探討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價值與策略。實踐結果表明,差異化教學能夠突出學生主體性,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對于提升教學水平有重要意義?;诖?,結合實踐結果簡要闡述差異化教學的實踐策略,分別是依據學生語文水平進行分層教學,立足學生思維差異進行合作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
差異化教學是一種變通教學,即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從而實現全員發展的教學手段。它真正將學生放在了主體的位置上,不僅讓學生以舒適的狀態學到了知識,而且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特別的愛與呵護,符合現代化教育要求,對于落實新課程教育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差異化教學價值以及實踐策略缺乏認識,抑制了其功能的發揮,文章對此進行探討。
一、語文差異化教學的應用價值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新課改強調在教育中尊重學生主體性,這些都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施差異化教學。第一,這是對新課改的響應,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突出,從而落實教育目標。第二,最大化滿足學生需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屬于自己的優點,也有不足的地方,他們的興趣、認知、思維等各不相同,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接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其學習需求能夠得到滿足[1]。第三,這能夠顯著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會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以前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提高,所以,相較于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它實現了全員提升,而且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開發,這能夠顯著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二、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實踐策略
(一)依據學生語文水平進行分層教學,最大化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分層教學是一種常見的差異化教學策略,根據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后對他們進行區別化教育,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而且不會給他們造成壓力[2]。分層教學的實踐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學習目標分層、課堂提問分層、教學評價分層等。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節課時,筆者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譬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困生,筆者向他們提出一些基礎性問題,讓他們用“只有……才……”“不但……還……”等關聯詞語造句;對于基礎中等、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筆者圍繞課文提出一些難度中等的問題,如:“將‘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改成反問句?!薄皩Α本┪鞅苯嫉摹始覉@林進行縮句?!睂τ谡Z文水平較高、基礎扎實的學優生,筆者則提出一些思考題,如:“文章標題是圓明園的毀滅,但作者在第2、3、4自然段用大量筆墨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是否偏題?”這樣的分層提問既喚醒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又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得到適宜的鍛煉。
(二)立足學生思維差異進行合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這讓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往往不一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給他們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確保每個學生的能動性都被調動且個性得到發展[3]。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窮人》一文時,筆者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小組合作,給課文續寫一個結尾。圍繞這個學習任務,學生各自展開想象,在有的學生的想象中,桑娜拉開帳子后,漁夫露出欣慰的笑容,因為生活雖然貧困,但是他找到了一個與自己心意相通而且心地善良的妻子;在有的學生的想象中,桑娜拉開帳子后,漁夫生氣了,因為他生氣妻子沒有和自己商量便自作主張;在有的學生的想象中,漁夫看到兩個孩子后眉頭緊鎖,因為他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更加艱苦。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展現,他們參與到這種民主化的學習環境中,一邊分享自己的觀點,一邊聆聽別人不一樣的想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而且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沒有“高低”或“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這是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有效手段,對于發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自信、提升語文教學水平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差異化教學是教師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現,符合現代化教學要求,能夠為社會培養多樣化人才和個性化人才。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樹立差異化教學理念,將每個學生視為單獨的個體,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要為他們提供特別的教育,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特別的愛,從而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最優化。在文中,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分享了幾點差異化教學策略,希望能為廣大同行有效展開差異化教學提供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程思佳.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實踐策略探賾[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3):69-70.
[2]楊九俊.讓每個兒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9(26):13-15.
[3]許嘉新.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圍繞小學生個體設計差異化教學活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