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楠 蘇凌云
摘 要:長期以來,學校體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一直是中國體育的主要發展方向。家庭和社會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影響通常被忽略,造成許多學生輟學后沒有開展體育文化項運動,不能提高和發展學生的體質。學校每星期體育課程的運動量不足,并且還會阻礙學校運動的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是考慮學校、家庭和社會體育教育的融合,為青年學生建立全面的體育教育模式。
關鍵詞:體育;社會;家庭;學校;研究
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可以培養學生具有系統的體育衛生知識、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理念,為其將來立足社會,創造美好生活打下基礎。
一、學校、家庭與社交運動之間的關系
法國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羅·朗德提出:“如果學校體育被認為沒有價值,不被評估,那么一旦學生成年,它就會不復存在?!边@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聯系的地方,必須將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結合。家庭體育作為當代社會文明中一種積極、主動、健康的生活方法,可以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總體和睦發展,對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搭建具有積極主動的功效。家庭體育是院校體育與社會發展體育中間的橋梁紐帶,三者缺一不可,緊密聯系。
二、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一體化發展的策略
1.建立具有明確的橫向和縱向聯系的體育課程
在橫向融合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應以學校體育為體育融合的主體,家庭和社會為體育融合的兩翼。三方共同開發體育課程。學生的體育教育應該是獨立的、相互依存的,三者應該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形成體育教育的一體化,在保證學生體育鍛煉時間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在縱向融合方面,國家應發布相關的高層設計方案,盡快整合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和大學的體育課程,并確定學生必須達到的數學能力水平的一般要求。在一定時期內,由于存在差異,為避免學生在教育資源上的差異,每個地區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計更高層次的框架,以建立學生的數學能力要求。
2.提高基層社區的體育管理權
目前,體育站和地方體育局擁有在我國開展大眾體育活動的權利。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基層社會很少有權在社會內管理體育活動和體育俱樂部。這種管理組織形式不僅阻礙了基層體育活動的活力,而且制約了社會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因此,必須將體育管理的權利下放到基層社會。第一,社區要闡明自己的體育管理范圍,并應鼓勵在社會中具有體育經驗的學生加入體育教練和志愿者團隊。第二,社區應組織社會體育俱樂部,鼓勵青年學生參加社會體育俱樂部活動。第三,社區要將學校外的學習、訓練和比賽與學校結合起來,實施體育課程,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組織的運動訓練營。
3.改善教育理念,強調體能和智力同步發展
立德樹人是我們長期的人才發展理念,關鍵是全面發展人才。大眾發展不應同時排除體育運動。首先,加大體育教育在高校招生和考核中的比重,使學生和家長更加重視體育鍛煉;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家庭作業,這樣除了將學生的體育活動場景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同時確保每個人進行一小時的體育鍛煉之外,學校的日?;顒雍蜕钪卸伎梢园▽W校內外的體育鍛煉。
4.加強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的關聯
家庭體育教育的優點是父母可以糾正兒童的體育行為以及為兒童滲透健康和進步的體育觀念。如果能夠與學校和社會體育相結合,可以提高學校體育的教學效率,促進社會體育的穩定發展。除了公共體育設施外,社會體育中還有許多體育俱樂部和社團可以為學校體育提供教育實踐依據,學校體育專業人才、資源也很豐富。可以鼓勵社會成員在節假日閑暇時間參加社會體育活動,而且可以合理地擴大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這三者都緊密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這項運動的益處。
三、結語
中國學生基本素養結構的核心是對人進行全面發展的培訓,全面發展不應僅限于學校體育教育。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家庭運動是萌芽,學校運動是基礎,社會運動是擴展的數學整合模型,該模型形成了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并打破了過去缺乏運動的奇怪現象。同時,我們還必須了解、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的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共同努力,需要在許多方面改進,并且需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發展來理解客觀規律,充分發揮體育的融合性。并有效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橋.影響社會居民體育鍛煉堅持性的環境因素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3):10-12.
[2]郭瓊珠,黃景東,林群勛.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發展的依托[J].福建體育科技,2004(3):57-60.
[3]周傳志.武漢市家庭體育現狀與發展建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162-163,194.
[4]張加林,唐炎,陳佩杰,等.全球視域下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體育科學,2017(1):14-27.
作者簡介:賈楠(1979—),男,漢族,甘肅隴西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育教學。
蘇凌云(1979—),女,漢族,甘肅定西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育教學。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家庭體育氛圍對中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410)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