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娟
摘? ?要: 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因學科建設內涵不同,在落實“育人”理念上不盡相同。伴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推進,“鋼琴基礎與幼兒歌曲伴奏”課程思政建設短板日益顯露。圍繞本課程思政建設現狀、應遵循的原則和建設實施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 課程思政現狀? ?原則? ?策略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課程建設的“熱詞”,更是高校育人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然而隨著專業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專業學科間的融通性日顯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不知不覺地轉變為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現,只關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育,其他課程或教師與之無關,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不充分和不自覺,甚至思政課的加入,成為抑制學科發展的“雷區”[1](50-58)。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2]??梢?,重新審視學科課程體系,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短板;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內涵,準確定位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積極拓展課程思政視野、加快研究課程思政建設實施策略,顯得尤為緊迫。本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是彈、配、唱等多種音樂技能的“組合拳”。課程建設更重視實踐技能的達標度,對于“課程育人”理念關注甚少。
一、“鋼琴基礎與幼兒歌曲伴奏”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本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致力于鋼琴規范化彈奏、幼兒鋼琴啟蒙教學、伴編配奏實踐的應用教學。一直以來,課程教學是從專業技能走向職業技能的閉環教育過程。無論是教學手段的實施還是教學評價方式的實踐,都以課程專業內涵為指向,未關注課程思政內涵建設。
(一)課程思政建設與學科素養定位間的失衡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課程改革熱議的主題?;趯W科特點,如何將思政教育并入?如果強制思政內容“擠入”課程建設,那么會不會產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窘境?課程專業技能訓練尚不到位,建設課程思政能解“燃眉之急”嗎?此般擔憂與困惑,正是阻擋課程思政建設的第一道“關卡”。然而透過教師間的熱議,不難看出:思政內容之廣之深,應該由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性建設更合理;課程思政和專業學科建設是存在矛盾的,并不具有融合的必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認為思政融入似乎是累贅,教師會有被束縛感??梢?,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的力度,取決于教師對課程思政與學科課程間關聯互通度的深刻認知,而打破學科本位觀,則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啟動按鈕”。然而,長期的教學習慣會抑制課程思政建設,產生課程思政建設與學科素養定位間的碰撞與失衡。
(二)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師思政能力間的失衡
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主體,課堂是媒介。高職院校教師長期站在技能訓練教學一線,對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耳熟能詳,但對于思政領域卻存在視野窄、關注少、運用能力不足、知識欠缺體系化等問題,直接阻礙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教師因思政能力不足,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難免產生畏難情緒,造成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中呈現教師備課乏力、結合方式單一、結合點匱乏,甚至影響教學實踐實施等問題,形成課程思政建設教學乏力和倦怠。
二、“鋼琴基礎與幼兒歌曲伴奏”課程思政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本課程思政建設是打破學科壁壘、重塑教師認知、拓寬教師視野的重要舉措,必須抓好抓實,深刻領會習近平同提出的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為指導思想,實現課程實施與課程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3](131-134)。因此,建設課程思政應當準確把握以下原則。
(一)育人原則
“三全育人”體系強調育人的過程。課程思政正是指引課程從“育才”走向“育人”的捷徑,更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深刻踐行。作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除了準確實施課程計劃、教學內容、實踐交流外,更應踐行對教師和學生“兩代師表”共育的思政理念。因此,夯實育人理念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價值體現。把握住育人原則,就為課程思政建設打開了閥門、拓寬了路子。
(二)融合原則
課程思政建設順利開展,必須打破固化的專業發展認知,樹立多元融合觀,打通學科間的壁壘。
1.“深挖洞”——是站在“育人”視角,挖掘課程實施的育人價值,結合職業需求挖掘“育人”的轉型點,發現課程思政建設價值和方向。
2.“廣開渠”——立足“融合”理念,多角度、多方式地將社會力量、幼兒園、媒體資源等支撐起課程思政建設。
3.“引清泉”——通過對教學方式、教學情境等方式的拓展,逐步激活課程思政建設的活力。
因此,把握住融合原則,為課程思政建設打開了門閂、激活了馬達。
(三)音樂美學原則
本課程因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過程均以感受、聆聽、體驗、表達貫穿始終,也是將音樂學習過程“基因”復制的過程。柏拉圖曾說:“我們教育制度應該怎樣?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蔽覈寮覍W派的創始人孔子對音樂教育作用有著系統的美學思想闡釋,即“推崇禮樂教化”。因此,把握住音樂美學原則,就為本課程思政建設的本源回歸、特色開辟奠定了核心的價值取向。
三、“鋼琴基礎與幼兒歌曲伴奏”課程思政建設實施策略
本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輸血”——“溶血”——“造血”的過程,應從創新建設思路、強化角色意識、構建評價體系入手。
(一)創新建設思路
長期以來,本課程是偏向技能訓練與實踐的專業課程,造成教學割裂于課程“育人”之外。創新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勢在必行。
第一,打通多種渠道,建設開放型學科。展開校際合作,對于推進教師間研究共同體建設,強化對學科、學情、就業導向的互通,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都是很有效的方式;融合學科間優勢,培養教師多種學科素養,通過思政熱點、美育核心素養、職業規劃方向等領域的涉獵,促進課程思政內涵的建設;建設專業精品課,夯實課程內涵,拓寬課程思政建設。第二,融合多方力量,豐富課程思政內涵。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常態化幼兒園一線教師進課堂的制度,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職業驅動力,夯實高職院校職業思政內涵建設;建立藝音課程與伴奏課程的教學一體化建設,促進學生領悟技能訓練的應用價值,形成堅定的職業品質。第三,創新教學情境,拓展教師課程思政視角?!胺D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在知識層面進行的互換,貫穿于課前、課堂、課后全過程,是加深學生對職業內涵理解的有效途徑;“對分課堂”是將教學過程遵循一定方式在師生之間進行分配與合作,形成師生間關懷、陪伴、成長的親密關系;“交換課堂”是依據教學內容進行模塊規劃,教師進行專項模塊的教研、備課,并對不同班級進行相同內容的教學,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是豐富教師教學成長的手段。第四,更新教學手段,夯實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過程。采取“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課程思政建設注入一股清泉。新媒體的介入將課程思政建設延伸至校本課堂之外?!皩W習強國”“中國大學MOOC”“央音在線”等學習平臺是課程思政建設不可或缺的可行性路徑,更是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助力。
(二)強化角色意識
1.樹立新時代教師觀,領悟課程思政的價值。
新時代需要時代新人,新時代造就時代新人。每個人都感受著新時代蓬勃的脈搏,唯有緊跟時代腳步、勇敢奮進、積極投身于時代建設,用昂揚的斗志和堅定的自信才能為“中國夢”的實現注入強大的動力。不僅僅是對每個新時代中國人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教師對新時代教書育人使命的莊嚴承諾。我們應感受新時代大學生學習需求,體悟新時代育人理念、強化新時代教師使命。始終站在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高度,站在未來學生職業需求與發展的高度、站在“引領者”和“規劃者”的高度,研究課程、開發課程、挖掘課程思政,踐行新時代教書育人的使命。
2.構建師生共同體,升華課程思政的情懷。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在思政視域下不再是課堂上的“你講我聽”,而是延伸至教學全過程,課前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引導搭建起“學習型”師生共同體;課堂上對知識與技能的傳輸中,基于鼓勵與認可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使課堂搭建起“研究型”師生共同體;基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塑造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關懷者”。“學習型”“研究型”“關懷型”師生共同體的逐步搭建,必將推動課堂教學深刻變革,課程思政的人文情懷得到了升華,真正踐行了“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理念。
(三)構建評級體系
1.修訂課程思政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
修訂課程思政目標,為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指導依據。專業課程是高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開設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的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分析解決本專業范圍內一般實際問題的能力,關注的是專業知識和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3]。修訂與現行課程目標相匹配的思政教學目標是解決專業課程教學重智輕德問題的關鍵。
2.深化美學認知,促進課程思政學科特色建設融合。
本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中擔負著不可忽視的審美育人作用。挖掘課程美學內涵,是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特色途徑。比如:孔子音樂美學教育思想中指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十分重視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及主張中的“仁”的價值取向,貫穿于音樂教育思想中,這正是本課程思政建設學科育人本質的回歸,大大促進美育本源性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建設。因此,深度挖掘美學思想,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科回歸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建設是龐雜的體系建設,不僅要建設開放型學科,更要深度踐行學科特色育人理念。“鋼琴基礎與幼兒歌曲伴奏”課程就是在思政育人建設中守好“美育”渠,種好“育人”田。
參考文獻:
[1]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5-28. http: //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梁曉梅. 《旅游學概論》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 高教學刊,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