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珍 梁雷
摘要:本文以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為研究對象,梳理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即學業課程與市場需求不對稱,大眾缺乏認知引導,網絡平臺少,模式固化,各行業融合不深入,各瓷區存在同質化趨勢等,并在“互聯網+”導向下,針對梳理出的問題,提出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就業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手工生活陶瓷;就業路徑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02
1 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
中國是世界陶瓷文明古國,擁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的發展,是中國陶瓷文化的延續。當代手工生活陶瓷是當下手工制作的生活器皿、茶器、花器等以日用陶瓷為主的陶瓷產品的總稱。陶瓷是使用不同的成型技法,通過上釉燒制而成的產品。
在不斷的社會技術革新中,機器化生產的陶瓷逐漸占據主流市場。手工生活陶瓷更關注手工制作的精湛工藝和過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當代手工生活陶瓷融有匠心匠人精神,以創意陶瓷等形式出現,在當代一般作為生活中的茶器、食器、室內裝飾品。
2 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手工生活陶瓷不再拘泥于各大國企的單一生產模式,呈現出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坊形式,在全國各瓷區開設特色企業或作坊成為熱潮。注重手工與手作是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的特征之一,民間藝人傳承和以此為謀生手段的制作者是行業中堅力量。重手作、重創意、成本高、學成不易、受眾群體小眾,成為當代手工生活陶瓷就業選擇的問題之一。
在工作室發展的大浪潮中,大學生這一群體是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的創意創業隊伍中的重要成員。例如,景德鎮每周紅火的創意市集,帶動了景德鎮的整個瓷區手工生活陶瓷的發展。但是,其他的瓷區如宜興、邯鄲、博山等發展相對滯緩。尤其是后疫情時期,手工生活陶瓷產業受到相應的影響,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學生在學校中養成的習慣與觀念使其認為,自身應在能夠實現抱負的高位就職,或是進入國企、事業單位等名額極其有限的單位,導致眼高手低,選擇從本領域轉行[1]。
第二,市場需求小,與手工生活陶瓷專業對口的工作較少,許多學校中學到的技能或是之前的工作經驗并不適于相關工作,社會中對于這一專業的關注度也不高,除了招聘會之外,能夠找到工作就業的機會并不多,這也變相地加劇了就業競爭。
第三,行業程序復雜,周期長,利潤相對低,可持續性差。無論是工作室,還是以其他的專業就業形式,高端陶瓷產品受眾人群小,中低端耗費資源多,利潤不高,產業的可持續性都較低,有時會出現供大于需的情況。
3 “互聯網+”對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影響
3.1 促進相關領域產業融合
在單一的手工生活陶瓷的設計與制造過程中,一直以來都采取傳統的制作與銷售模式。“互聯網+”概念中的“+”,就是針對手工生活陶瓷這樣的傳統產業,將其與相關產業跨界融合,通過互聯網時代背景所帶來的通信便利、數據透明、新技術革新等方面的有利影響,在制作、教學、銷售、運營模式等方面,打破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與其他產業領域之間的界限。通過綜合的深度調研,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在數據的引導下可以實現更加深層次的突破,具體情況如下:材料與釉料的開發與運用推廣;虛擬建模等相關領域的工作;互聯網推廣與運營;作為媒材應用于各種產業,如機械化汽車產品、日用洗化用具、裝飾材料等;也可以結合“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開發新的行業生存可能。
3.2 拓展市場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子線上購物已經成為人們的主流購物方式之一。從生活用品一直延伸到藝術品領域,線上購物平臺一直具有品類繁多的優勢,平臺由眾多大小商戶組成,消費者能夠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了解商品品質。這樣的平臺可以刺激更多的手工生活陶瓷制作者投入市場,也能夠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地認識作品。
從消費人群來看,“80后”“90后”等年輕群體成為消費的主力群體,他們的消費特點正是使用線上購物平臺進行購物,互聯網這一平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去了解和接觸手工生活陶瓷這一領域。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裝修裝飾,追求個性的消費需求使其對手工生活陶瓷有著不小的需求。在互聯網導向下,消費者、新舊市場平臺、手工生活陶瓷這三者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關系。
3.3 煥發行業發展生態活力
爆炸式增長的信息在讓人目不暇接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繁多的領域相關信息。經濟、文化、地域等方面的沖擊給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工作者帶來了許多靈感與機遇。這些機遇促使這一領域的工作者積極投身于創作之中,也吸引著更多年輕、富有活力的血液進入這一領域。
4 “互聯網+”導向下的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就業問題分析
4.1 學業課程與市場需求不對稱
在就業問題方面,學生作為待就業的主要群體,專業能力不足、專業學習與市場需求錯位等問題較為普遍。大部分學校課程依舊是變化不大的藝術類課程以及傳統的技藝作品訓練,缺乏對社會的調研,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2]。
互聯網背景下的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就業方式,與之前的傳統就業方式相比,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對實踐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現有的企業部門細分了材料、設計、陶瓷繪畫、網絡平臺開發等部門,相對應地,應該學習相關領域知識。這也暴露了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學業課程對于學科結合建設的重視度不足,應充分認識到學科結合的重要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篩選與培養。
4.2 大眾缺乏認知引導,網絡平臺少
大眾對于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的認知不足、宣傳力度不夠大、線下課堂教學受眾面過小,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就業情況。近年來,陶瓷產品這一總類與互聯網背景連接起來,各類陶瓷線上平臺接連被開發出來,有的意在分享陶瓷作品,有的意在售賣相關產品,還有一些發布陶瓷領域相關新聞訊息。總體來說,手工生活陶瓷這類平臺較少,也沒有統一的招聘信息發布征集平臺。
4.3 模式固化,各行業融合不深入
模式固化體現為手工生活陶瓷與其他行業的融合不夠深入。陶瓷手工制品無論大小,都能表現出其獨特的魅力。陶瓷材料在室內外的環境中,具有耐腐蝕等特性,城市中的陶瓷壁畫、景觀雕塑等,也能夠表現出極強的文化特色。但在許多實地落成的項目中,沒有將材料的優勢發揮出來。這樣的情況導致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合作基礎不夠牢固,需求也自然而然地減少,從而導致就業市場低迷。
4.4 各瓷區的生活陶瓷有同質化趨勢
當前互聯網導向亦對手工生活陶瓷就業造成了一些相對不好的影響。當代手工生活陶瓷的重點就是制作者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通過手工把控每一個細節和環節,通過造型、繪色、作品燒制等打造特色陶瓷產品。工作室或以其他形式出品的手工生活陶瓷在電商平臺售賣數量較多,且出現同質化的趨向,缺乏各窯口的特點,這導致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市場特色范圍縮小,消費者選擇變少而就業者競爭變大,創業者質量沒有得到大的提升,反而阻礙了許多想要在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創業或就業的人。
4.5 無明確相關產業發展導向
數據與信息的快速更新促進了陶瓷行業的飛速發展。在行業發展的同時,學校和培訓機構缺少完備的、以產業發展作為導向的明確體系。橫向觀察其他領域,如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等,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結構完備的體系,設計院和行業相關企業的合作與扶持能夠很好地帶動整個領域的發展。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就業大部分集中在建筑、建材、材料加工、裝潢、衛浴以及小工藝品售賣等方面,行業導向不清晰,就業選擇復雜繁多,這樣的情況導致選擇就業路徑存在被動性。
5 “互聯網+”導向下的當代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就業路徑
5.1 “互聯網+”設計教學模式優化,跨界學科結合建設
疫情加速了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在疫情時期,人們不能自由外出,網絡課程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技術的利用可以構建出一套完整的線上教學環境,掌握軟件以及一些普適性強的技能,能夠極大地提高就業率。通過現有的通信技術以及圖像處理技術,設立關于大師制作、高端工作室制作等方面的線上課程,不僅能夠增加從業者的學習機會,還能夠收集與分析手工生活陶瓷學習者的優缺點,提升大眾的審美,拓展消費群體。
注重跨界的學習,在有陶瓷專業一技之長的同時,學習室內設計,形成室內陳設陶瓷知識體系;學習景觀綠化,將空間立體形態與景觀專業融合;學習互聯網設計,線上線下結合,提升就業活力。注重團隊合作,拓展陶瓷領域的發展可能。
5.2 “互聯網+”國內國際的平臺建設
注重突出特色、分門別類的平臺建設,尤其要考慮對高端國際平臺的設計。將中國的陶瓷文化推廣到全球,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用上中國特色的當代手工生活陶瓷。平臺可以吸納多元的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就業者,相關從業者可以在這樣的平臺上從事教學共享工作,管理者負責做好教學架構,如將軟件、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分類,根據平臺用戶的選擇推薦學習,既能保證教學質量,又能改善就業路徑少的情況。
5.3 文旅產業結合,開發具有各窯口特點的文創產品
互聯網背景下,城市風貌必須具有文旅特色和整體地域性,手工生活陶瓷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和文化屬性,產品適合與文旅產業結合。要將當代手工生活陶瓷文創產品建設成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景觀建設聯系融合,大力拓展陶瓷產業的就業范圍[3]。
培養有創意的優秀人才,鼓勵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建立工作室、工作坊或者網絡平臺等,向新領域的方向發展。運用名家工作室或者團隊建設模式,避免產品制作的同質化,如伴手禮的開發、國禮的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文創產品的開發等,打造具有窯口特點的當代手工生活陶瓷文創產品,與文旅產業相結合,突出陶瓷的產業職能。
5.4 大數據“互聯網+”陶瓷導向智庫建立
“互聯網+”這一模式的重要作用就是連接,這種連接不僅僅局限于行業領域之間,更能在大量的信息流匯入之后,使人與人、人與專業領域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們需要利用這些龐大的信息,從信息流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如各個地區的手工生活陶瓷專業就業信息、最新的手工生活陶瓷專業研究成果等。同時,還可以建立新的就業生態圈,一個成功的線上定制平臺能夠提供數量極其可觀的就業崗位,滿足不同需求的設計師和消費者[4]。
大數據的利用還可以體現在手工生活陶瓷領域企業對客戶和求職者的定位上,透過數據分析提升產品的創新性,可以從反向出發,提高企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數據可以為手工生活陶瓷帶來更多的使用空間,不同的使用空間會帶來不同的制作和使用需求。這樣一來,對手工生活陶瓷領域人才的需求會隨之增長,新的就業路徑也就應運而生。
透過“互聯網+”的廣泛影響力,可以通過篩選和選拔組建手工生活陶瓷行業領域智庫,讓著名陶瓷藝術家、高校導師、知名創業者等人士參與其中,及時發布行業最新導向和趨勢,并分享給群眾。行業領域的企業也可以提供相關服務,通過校企合作對專業人才進行培養,從整體上提高課程與就業實踐的對接率,并透過企業自身項目來進行特色就業培養。
6 結語
互聯網所帶來的通信教學便利、形態技術實現便利、材料認知便利等,使制作手工生活陶瓷的門檻大大降低,且多樣化、現代化的互聯網路徑為人們進入手工生活陶瓷領域提供了入口。制作與消費人群等統一成的大群體,為手工生活陶瓷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基礎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帶來的便利,能不斷增強手工生活陶瓷領域的活力,使領域生態變得越來越良性和優質。
參考文獻:
[1] 王群,王君剛.經濟新常態下陶瓷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為例[J].同行,2016(07):438.
[2] 邵漢強.陶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困境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1(08):99-100.
[3] 薛春梅.“互聯網+”背景下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明日風尚,2017(11):292.
[4] 朱欣意.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藝術陶瓷平臺設計[J].西部皮革,2021,43(10):129-130.
作者簡介:甄珍(1979—),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藝術景觀、陶藝。
梁雷(1998—),男,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