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琴
摘? ?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飲食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食品的健康安全,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通過科學的監督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主要闡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重點論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監督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2-013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F322? ? ? ?文獻標志碼: A
隨著農業的發展進步,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提升,但也不時出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如何讓大眾吃上放心、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關注點。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與2018年12月29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這兩部法律的實施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為維護大眾身體健康,有效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應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從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
1.1? ?產地環境污染
產地環境直接影響著農作物品質,關系著農產品是否綠色健康。一旦產地環境受到污染,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會得不到保障。研究顯示,部分地區土壤中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也就是土壤環境被污染,重金屬超標主要源于過度地施用化肥和單一的耕種模式。此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也會在土壤中殘留大量的有機氯和有機磷,甚至會轉化為毒性更強的有害物質,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對土壤的污染是長期存在且是難以逆轉的,農作物種植在受污染的土壤中,也就不能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1.2? ?物理性污染
在農業生產及收獲的過程中,操作不規范會造成農產品質量的物理性污染。如農產品在生產、收獲、儲存、運輸的過程中受到破損引起霉變感染;農產品在儲存、保鮮過程中受到放射性污染等。因此,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科學生產,可有效避免農產品質量的物理性污染。
1.3? ?生物性污染
在農業生產中可能有微生物、寄生蟲為害土壤資源、水資源,從而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而危及人體健康。當前在食用的農產品抽樣檢測中,因為生物性污染而造成的農產品污染比重較高。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又被稱為內源性污染;二是在食用的農產品原料收購和加工儲藏、運輸過程中受到外部環境的污染,又被稱為外源性污染,例如使用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板結、農作物品質降低、重金屬含量超標等。
1.4? ?化學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主要有化肥農藥、食品添加劑的不當使用、隨意丟棄白色垃圾、有毒有害氣體排放造成的污染等。隨著工業化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地使用農藥和化肥,短期內的確能提高農產品產量,控制有害動植物對農作物的危害,但同時會導致農作物天敵減少、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等。白色垃圾殘留在土壤和河流中會破壞生態環境,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并且是傳染疾病的根源,給人類帶來危害。在農產品加工生產過程中,使用防腐劑、保鮮劑、色素等添加劑,也會對食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影響。
1.5? ?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不完善
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應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為人們“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質量認證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生產經營主體質量安全責任意識較差,產量重于質量,農業主管部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不完善,產品供銷環節質量監督管理流于形式。因此,通過農產品生產主體自覺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自我承諾、建立生產記錄臺賬、積極入駐身份證溯源平臺及國家溯源平臺等手段,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通過這些措施,消費者可通過掃描農產品二維碼隨時獲得從播種到收獲再到銷售各環節的消費保障,從而放心消費[1]。
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面臨的困境
2.1? ?監督力度不足
近年來,各地政府部門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甚至將其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中。在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時,一是看不見成效,二是資金投入較多,并且要將區域內所有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銷售監管常態化,這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農業主管部門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鄉村振興、產業扶貧高標準農田建設及農村宅基地登記等事情上,這就導致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力度不足。
2.2? ?宣傳教育不夠
個體家庭生產經營仍然是當前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還不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充足,農民依舊采用傳統的種植模式,使得農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在目前階段,農民還看不到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農業的場景。這就需要國家決策、政府部門引領、監管人員指導,對農產品生產主體加強宣傳培訓以及面對面指導。
2.3? ?投入需求加大
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地方財政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工作,因經費投入不足、硬件設施配備不到位、優秀管理人才引進不足、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從而整體上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
2.4? ?相關部門的聯合有待加強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內容煩瑣,需要相關部門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出監督管理效果。如農業農村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以及食品安全管理部門等相互協作、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才能更好地發揮監督管理效果,各部門在各自監管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互相“踢皮球”會造成資源浪費。
3?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辦法
3.1? ?加強標準化生產
農業現代化發展要重視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建設,努力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安全的風險管控。要認識到抓農業生產質量安全就是發展農業農村經濟,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貫穿于整個農業發展過程中,鼓勵“二品一標”企業制定技術標準,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科學指導農業生產,穩步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另外,對農產品產地環境包括對土壤、水質、空氣和農產品農藥殘留的監督檢測要引起重視,積極引導農戶改變傳統的農藥使用觀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或生物防治,優先使用農家肥改善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肥料、氣候、土壤等,以生產綠色、優質、健康的農產品為主。
3.2? ?加強監督管理
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防護措施有效落實,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主體源頭保障,切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第一,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農產品生產主體從購買種子、農藥、化肥到田間農事生產操作再到采收、銷售、登記都必須有完整的生產記錄,要有自覺的意識從源頭把好質量安全關。第二,加強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單位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要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檔案,依據《農藥管理條例》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針對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責任主體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種子及非法添加、非法制售、超劑量超范圍使用農獸藥,不執行農獸藥安全間隔期休藥期等違規違法行為,開展定期、不定期的聯合執法,杜絕市場流入不合格農業投入品投入農業生產。
3.3? ?完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湖南,從省到市到縣到鄉日漸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制訂工作計劃,指出工作重點,發布工作任務,要求各級檢驗檢測中心對所屬區域內農產品生產基地所生產的農產品開展常態化風險監測、不定期監督檢查和聯合執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檢測方法,并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判定農產品農藥殘留量是否超標,只允許合格的農產品上市銷售,對不合格農產品下架、銷毀并追回外銷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應按要求及時地整改。
3.3.1? ?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依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標準》,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就加強本省、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提出了規范要求,以提升檢測機構能力和技術水平為目的,規范檢測基礎條件,逐步推進檢測工作。縣級檢驗檢測機構要求建設面積達到600 m2,按照符合安全、防護、疏散和環境保護要求進行分區,獨立設置實驗室配套的氣瓶室、危險物品儲存室等,機構人員要求配備10人左右,其中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中專以上學歷,并經省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考核;技術負責人和質量負責人應具備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同等能力,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工作在5年以上;從事種子、動植物檢疫等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檢測人員,須有相關部門的資格證明。每年可由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各市州、市區、縣農業農村局及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能力進行認證,通過認證的合格者頒發證書,不合格的復驗,仍不合格者直接取消機構認證資質。
3.3.2? ?運用先進儀器設備,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水平
先進的儀器設備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中不可或缺,不僅能提高檢驗檢測效率,還能提升工作準確性。如農殘速測儀器能快速定性被檢農產品是否農殘超標、色譜儀器能高效準確定量分析被檢農產品所含農藥成分及殘留量,通過儀器得到精確數據,對原因進行精準分析,制訂科學生產計劃。
3.4?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3.4.1? ?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
農產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有多種,要從源頭入手,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監督管理和產品檢驗檢疫,堅決遏制不合格的農產品流出產地。此外,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市場監管部門建立生產經營主體臺賬,生產經營主體完善農產品采購銷售臺賬,發現問題要能及時喊停。
3.4.2? ?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主體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中,生產經營主體是整個追溯體系建設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當前在體系建設中遇到最多的問題是生產主體文化知識普遍不高、依舊應用自產自銷模式,對“互聯網+農業”模式還是不理解。現在企業產品要想走出去,首先要注冊家庭農場、合作社或公司,以生產經營主體入駐區域內監管體系,從鄉鎮到縣級到省市到國家級,層層受監管,不僅是主體受監管,還有生產的農產品也受監管。只有通過不懈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主體,加快并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優質企業品牌,生產出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才有可能實現從源頭到消費者的相互追溯。
3.4.3?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
隨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省級農產品身份證溯源平臺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同時倒逼市、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注冊企業排查摸底,農產品都帶上了身份證、賦上二維碼、貼上合格證,農業主管部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不斷完善整個追溯體系,讓農戶和企業的農產品走南闖北、漂洋過海都能追根溯源,讓消費者能吃上質量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從播種到耕種再到收獲,直至入市一切都有據可查。
3.5? ?推進綠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設
為壯大綠色產業規模,建立農產品優勢品牌,按照綠色食品行業標兵定位和管理水平領先、技術水平領先、產品質量領先和品牌影響力領先的要求,推進綠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帶動周邊綠色食品開發和認證,督促品牌農產品朝著綠色優質的方向健康發展。
4?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措施
4.1? ?制度保障
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首先應從制度入手,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制度。發揮農業主管部門監督管理職能,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制;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用標準指導生產經營;落實農產品屬地管理制度,從源頭把好質量安全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溯源體系,從綠色食品認證到“一個合格證兩個二維碼”,做大做強農產品優勢品牌;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防控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大考核激勵力度。
4.2? ?“四位一體”,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落實
在出臺法律法規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還需建立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企業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核心工作機制,宣傳帶動并充分激活生產經營主體、監督管理部門及消費者的積極性,從生產源頭、監管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落到實處。
4.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與媒體督導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遵循的法律法規。監管部門要熟讀,生產經營主體要認識,在生產與監督中要能熟練運用、遵照執行。通過發放小冊子、創作小段子、口頭傳達、橫幅標語、廣告公示牌、培訓講座、電視廣告等手段宣傳,讓法律法規深入人心,讓科學技術深入田間地頭。
4.4? ?加強執法責任落實
法律法規明確了農業行政部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的主體,賦予了農業部門神圣的法律職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執法人員要認真學習、理清思路,全面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的主要內容與處罰依據,全力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工作。持證上崗、規范行為,努力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和執法效率,遵照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假冒偽劣、違規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
4.5? ?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經費的投入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涉及面廣、內容多,真正實現了360°無死角常態化監管,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監管工作經費的投入,保證專款專用,避免資金浪費。
5? ?結束語
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民生福祉和子孫后代,人們的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轉變。分析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探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措施是每一個農業工作者的必修課。通過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優化供給側結構,著力提升農產品綜合市場競爭能力,加強區域優勢品牌建設,從點到面穩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 1 ] 孫一.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J].吉林蔬菜,201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