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笛
(深圳市福田區梅林中學,廣東深圳 518000)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下,素質教育旨在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養,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舞蹈美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幫助高中生在課業壓力繁重的情況下調整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接受素質教育時有自我價值欣賞和審美判斷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也體現了舞蹈美育自身的價值,舞蹈美育必將向更加專業和更加普及的方向發展。因此,在普通高中舞蹈美育功能與課程設計方面,需要進行更加科學全面的研究。
在舞蹈美育課程中會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系統,通過大腦的反饋,逐漸對形體審美有所認知、領會,從而達到身心合一的功效。舞蹈美育下的舞蹈課程要在保證學生素質教育質量的前提下,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對舞蹈的學習熱情。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高中階段不再單一注重學科成績,德育教育越來越值得重視,那么舞蹈美育勢必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貫徹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力求從而達到“以舞教人、以舞育人”的教學效果。
舞蹈美育將舞蹈融合在藝術行為中,可以對高中時期的學生審美形成指導,在提高學生品格精神活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對于體態審美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優秀舞蹈文化的傳播和影響下,學生能夠了解和欣賞到國內外不同特點的舞蹈文化,拓寬學生的舞蹈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舞蹈感知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舞蹈美育可以在幫助增強高中學生體能的同時,放松學生因高強度化學習而緊繃的神經,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狀態,減輕學生的疲勞感。研究表明,適當的參與舞蹈訓練可以增強呼吸系統循環,從而改善血液循環,為大腦提供血氧,有助于提高免疫能力以及大腦的靈敏程度。由此可見,堅持舞蹈美育培養不僅能幫助課業繁重的高中生增強體質,鍛煉出強健的體魄,還能為長期久坐于書桌的高中生塑造優美的形體氣質,從而更好應對學習生活。
高中時期的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發展階段,自我意識強烈,部分同學向往“自由”希望擺脫來自家庭和學校的管束,但由于其心理發展尚不成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由于其缺乏社會經歷和處世經驗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舞蹈本身作為一門實踐性和互動性極高的學科,它的完成需要多數人共同指導、參與、配合。一堂舞蹈課程下來,教師會把主題思想,動作模塊或者精細的舞蹈動作教授給學生,不同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進行發揮,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提高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設置適當動作加強彼此的信任,在無形之中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穿梭在群體之間,有效緩解和預防高中階段的學生出現的焦慮、人際交往障礙等不良心理問題。
舞蹈藝術是最能傳達人類情感態度和思想內容的藝術形式,具備超強感染力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將人類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最能讓觀眾感同身受,因此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舞蹈的呈現效果則必須通過情感審美和形體審美來實現,這就需要我們舞蹈教師根據實際制定和研究出科學的課程設計,在優秀的舞蹈課堂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情感和形體審美,再在審美能力的作用下更深層次的體會舞蹈之美。
針對普通高中生的舞蹈課,它與高等專業舞蹈院校的“精英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大眾化、普及性的教育模式,讓更多學生接受舞蹈教育,接觸高雅藝術。因此,在普通高中學校舞蹈美育課程設計上,舞蹈鑒賞課程及舞蹈形體課程都應符合素質教育舞蹈課程的教學目的及教學要求,同時在課程內容設計及授課上應強調舞蹈美育的全面性與多樣性,這樣的教學目標對普通高中學校的舞蹈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鑒賞是一項精神層面的藝術活動,鑒賞者通過感官系統與大腦加工來對舞蹈作品進行理解與想象,鑒賞者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會將舞蹈作品中的所傳達的主題思想以及所呈現出的舞蹈意境與自身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再同舞蹈作品表達出的情感價值和人物形象塑造相結合,從而親身領會到舞蹈作品所流露出的深層含義,在一次次鑒賞中培養發現舞蹈內容美和形式美的能力。
就高中時期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審美觀念以及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普通高中舞蹈鑒賞課程內容上,教師應選擇具有鮮明時代特征且主題符合青少年發展規律的中外經典舞蹈作品,例如我國不同風格的民族民間舞蹈,國外經典芭蕾舞劇選段以及國內外經典影視作品中的優秀舞蹈片段等。通過欣賞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讓學生了解我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通過欣賞中國古典舞讓學生領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刻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欣賞芭蕾舞讓學生了解優雅的西方舞蹈文化,通過學習現代舞提高革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等。
不同地區的中學也可選取具有本土特色的舞蹈片段,讓學生在受到舞蹈美育教育的同時深入了解家鄉的本土文化,潛移默化地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懷,充分展現舞蹈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特點,讓普通高中學生充分了解和感知舞蹈的“美”,提高其對不同風格特點的舞蹈作品的鑒賞能力,從而達到普通高中舞蹈美育之目的。
在普通高中學校設置的舞蹈課程體系中,只有舞蹈鑒賞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感受及理解需要通過形體動作表達出來,在靈活運用肢體動作的同時升華對舞蹈藝術的感悟,充分挖掘肢體藝術的美,進而達到更深層次的舞蹈美育效果。
在教學中,舞蹈教師不應盲目設置不適合普通高中學生生理發展規律的、危險系數大且難度過高的技巧動作,也不應為了規避風險而毫無教學意義地讓學生模仿單一舞蹈動作,而是應通過科學的、健康的舞蹈行為訓練,讓學生領略肢體活動與意識活動兩者間“美”的結合。
舞蹈美育功能不應僅僅體現在學生外部的形體、動作上,更應體現在學生內部的想象力及創作力上,因此在普通高中學生舞蹈形體課程設計上,學生的即興表演及自行編創的環節必不可少,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經歷的真實感悟與美好幻想來進行即興表演及編創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舞蹈,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讓舞蹈美育的功能在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的價值作用。
在普通高中舞蹈美育課程中,舞蹈專業技能訓練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得注重技能的訓練而忽略舞蹈理論知識和內心情感的表達,舞蹈就會淪為雜耍,學生就會在舞蹈表演中成為炫技的機器,舞蹈不是雜技,是集情感、動作、音樂、修養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因此在高中美育中更應強調舞蹈理論知識的傳輸、舞蹈情感的表達和舞蹈綜合性的藝術形象。
我國《樂記?樂象篇》中是這樣闡述的:“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由此可見,舞蹈與音樂、詩歌等因素密不可分。在當今時代,舞蹈藝術的發展與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其他藝術形式是分不開的,因此在舞蹈美育課程中更應強調全面性、多樣性的教育方式,讓受教育者在學習舞蹈知識的同時攝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實現多層次、跨學科的發展。
傳統課堂中,都是以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來進行學習和訓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往往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學生在學習中相對比較被動,容易在教學中打消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當中自主性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習成效,這就要求舞蹈教師在教研能力方面應更加注重現實情況且與時俱進,對于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狀態應做到及時了解和掌握,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進行即使有效的調整,讓學生在不斷鑒賞、練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舞蹈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提升對于舞蹈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真正地愛上舞蹈,進而將舞蹈美育在普通高中學校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功能與價值。
作為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立足時代背景,遵循美育基本特點,緊密貼合普通高中生成長規律,致力于中學生舞蹈課程的設計工作,弘揚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美育精神,提高中學生審美能力及人文素養,讓中學生在生理以及心理上呈健康、平衡、科學且規律地發展。同時,肩負著中學生舞蹈美育知識傳授任務的舞蹈教師,應時刻秉持“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舞蹈特有的美育功能,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涵養與文化水平,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促成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