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琛 譚溪鑫
(1.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海南海口 570000;2.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海南海口 570000)
隨著時代發展的推移,社會經濟飛速進步,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家長只能不斷延長工作時間。這就導致家長不能按時接孩子放學并有效利用課后時光。這樣,孩子至少會有兩個多小時的無人看管時間,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孩子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缺乏基本保障。初、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期,若關鍵期內缺乏正確的引導,極易使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到惡劣影響,滋生的不良傾向將會影響一生。這時,“四點半”社會公益課堂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維護了社會和諧。
“四點半”課堂作為一類新興的社會公益課堂,即在正常課業活動結束后,選擇一個固定時間段,集結學生進行有組織、有主題的學習和娛樂,它屬于一種可以有效保障學生安全和健康的托管體系。課后輔導與鞏固、興趣愛好培養和系列主體活動等等都是“四點半課堂”的內容。自1998年,在寧波市創辦了第一所“四點鐘學校”,有效為家長們解決了后顧之憂之后,寧波市以外的其他地區紛紛試點,積極鞏固和探索“四點半課堂”的新道路。
“四點半課堂”是結合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一支關愛青少年、具有奉獻精神的志愿者隊伍,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課業輔導、文體活動等志愿服務,用愛和陪伴為轄區孩子們打造“第二課堂”。總體來看,“四點半課堂”的整體趨勢正在快速發展,但也有不少地區遇到了困難和阻礙。
1.資金經費匱乏
資金問題是“四點半課堂”的基礎點,資金不足就沒法完善基礎設施和合理的聘請教職人員,直接影響到課堂的綜合協調發展。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在多個地區試點后得出結論,要維持一個“四點半課堂”相對穩定的運轉,一年的費用至少要在六萬左右,主要用于水電費、飲水費、圖書管理費、活動資料費以及少數教職人員的補助。而現在大多數的“四點半課堂”屬于社會公益活動,沒有穩定的資金收入,因此,要辦好“四點半”課堂,這是首要攻克的難關。
2.教學場地稀缺
眾所周知,課堂需要一個安靜、安全以及方便老師、家長和學生良好溝通的空間,四點半課堂也是如此,然而其作為社區公益項目,社區內沒有如此合適的空間。一些社區會將小區中的活動室和棋牌室臨時借用給“四點半課堂”,長期借用不僅學生的身心需求無法滿足,也會與居民活動產生沖突,導致產生許多內部矛盾,造成許多不便。
3.課堂內容枯燥單一
現在大部分的“四點半課堂”受人員、教室、經費和時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造成內容枯燥單一和形式空洞無趣,針對學生多維發展的拓展活動幾乎沒有,只能提供一些簡單的課后輔導,這造成許多學生和家長選擇離開。
有史料可考,黎族先民自千年以前遷徙到海南之后,就一直居住在島內,未有大的遷徙活動,因此至今還完好保存著數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聚落。例如,人人皆知的鉆木取火,選擇合適的木材,削尖后利用雙手轉動快速摩擦產生火種。在黎族先民生產和居住方式影響下,為便于儲存生活必需品,所產生的高超的露天制陶的工藝。極具世人稱道的黎錦工藝,色彩艷麗、花樣精美,擁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極具民族文化色彩,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還有黎族民歌、黎族民居——船型屋、黎族特色節日、黎族歌舞等眾多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迅速發展的現代工業文明的侵蝕下,還沒得到合理的傳承就已經受到破壞和逐漸消亡。因此,從學生階段入手,正確引導讓他們熱愛非遺,充實生活,從而提升整個民族年青一代的文化自信,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黎族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沉淀,是在海南黎族地區開展非遺特色藝術教育的有利資源。在2020年教育部與海南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的大背景下,加快推動“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為契機,地方學校要充分認識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文化內涵,并在課程實踐中充分利用,建立擁有獨特非遺特色的“四點半”藝術課堂。在一個地區的“四點半課堂”,以一個非遺文化藝術為主要核心,共享課堂與課堂之間的資源;不同地區之間相互促進,交流學習,實現多元融合的非遺“四點半”課堂。
海南地區以黎族非遺特色“四點半”藝術課堂為基本點,統籌學習和使用各種藝術資源。“四點半”課堂美育教師和教改員應更多地關注和了解和梳理地區周邊地理環境等各資源與非遺之間的聯系性,結合“四點半”課堂教育的特色找到契合點進行開展,深入并創新思考,開展具有鮮明非遺藝術特色的“四點半”藝術課程。這需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特征、歷史風俗習慣等方面入手,深化課程基礎。如黎錦中,鹿是美好和吉祥的象征,青蛙象征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多子多福,這些藝術符號的靈活運用,充分表達了黎族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透過給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以及細部的藝術符號,老師和學生可以窺見黎族先人曾經的生活背景和當時的民族文化。各區域整體聯合發展,讓更多的、優質的非遺資源進入初高中“四點半”藝術課堂,有效地利用了藝術資源,相互推動和學習,讓更多的學生從中獲益。依托優質非遺特色藝術資源建設“四點半課堂”,以充滿生命力的方式動態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春年少,家庭教育是保護和支持學生的后備力量。然而,如今繁忙的社會環境,使父母無暇照顧與關心孩子的教育與心理,只是將孩子課后的閑暇時光交給課外輔導機構,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家庭教育環節。在“四點半”社區課堂托管中,社工在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的同時,更積極地引導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從而促進孩子的成長。通過組織學生與家長共同開展“非遺文化學習講堂”等親子活動,增進親子感情的同時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引導兒童正確認知并能保護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這樣在對黎族非遺工藝的認識和學習中,不僅家長與孩子可以互相傾聽彼此的心聲,意識到平時針對孩子生活和教育中的問題,主動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構建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體驗非遺的底蘊,更好的傳承和保護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整合多方位、多角度的社會資源”,即積極努力爭取海南當地政府的支持,一是可以獲得優先的政策支持,在制度上給予保障,獲得社會和家長的雙重認可。二是可以獲得固定的資質支持,為課堂購買合適的基礎設施,長期運行獲得保障。三是可以獲得全方位的人才支持,政府可以集中如退休在家的老干部、老教師和老模范等、非遺技藝傳承人和高校中的志愿者等人才資源,既可以穩定“四點半課堂”的師資,也可以加強參與人員的幸福感。四是獲得較為可觀的智力支持,政府從中搭橋牽線,引入高校中和社會中高素質的人才和資源,可以提高課堂的專業性,更好的傳授課堂知識和講解非遺文化。
積極爭取周邊企業和社區的支持,一是獲得企業的資金支持,建設擁有非遺文化的社區和獲得企業支持,社區中打造非遺專題小組,培養學生相關方面的興趣,并可以在企業中得到實踐。二是加強社區“四點半課堂”與周邊高校和周邊非遺傳承地的聯系,吸引熱愛非遺的學生投身于非遺的傳承,并可以得到高校的支持與專業的指導,學生進入高校后也可以反哺高校,形成雙贏的局面。
“四點半課堂”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到對課堂學習的延伸和課后習題的輔導,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在這一曾被荒廢和忽視的時間點內,輔導和督促學生按時完成課堂作業的同時,引入黎族非遺文化和工藝的學習,通過教師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在寓教于樂中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文化,從而建立起與生活的聯系,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同時,要合理規范“四點半課堂”的工作流程。課堂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此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與身心安全,管理要做到及時與社會溝通,師生溝通,家長與學生溝通,根據有益建議調整課堂建設,并積極爭取社會資源,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校內校外知識(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現在全國各地“四點半課堂”的建設取得的經驗都可以為在海南建設“四點半課堂”提供借鑒。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永葆青春”,還要與時俱進融入創新元素,如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科技與媒體、影視來表達自己認知的非遺文化,更有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親自為學生講解文化的歷史與內涵,手把手改良原始的器具供學生們欣賞與學習,讓非遺文化更好地融入學習與生活,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而且可以更好地、積極地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