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謀
【摘要】本文依據新高考評價體系和課標改革的形勢要求,對2021年廣東地理高考卷進行評析,高度稱贊試卷的諸多亮點,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高考試題;評析;立德育人;服務選才;導向教學
今年,廣東省的高考所面對的是使用"三老一新"(老教材、老課標、老課程和新高考)的2021屆畢業生,而地理試題又是本省重新開始獨立命制的第一年“出爐面包”,盡管如此,2021年廣東高考地理試卷以穩為主,能夠充分考慮2021屆特殊的教情、學情和考情,尤其能按照"一核四層四翼"的新高考評價體系要求命制,考查的內容均為近年來復習的主要考點,雖然題中圖文信息很豐富,有的情境較復雜,但學生看起來不覺得陌生,不會出現“一看就懵”的題目,因此,這次地理高考既實現了平穩過渡,又起到應有的指揮棒功能。
一、展現祖國建設的輝煌成就,厚植家國情懷
本試卷從選擇1題到綜合18題都精心設計了展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系列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試卷1-2題的我國現代化交通網:航空和高鐵的競爭網絡空間的快速擴大;3-4題深圳無人機產業發展規模超過全球的80%;5-7題的新疆棉花生產機械采摘率高達69.8%,其產量占世界20%以上;10-11題我國搭載空間站的長征5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第18題嘉-昆-太創新核心圈關于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的建設等等集中展現了在黨領導下,我國的現代交通、工業、農業機械化以及高新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充分彰顯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分量。“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值此黨的百年華誕,本試卷似乎為考生描繪了一幅"中華盛世圖",進一步激發學生"四個自信",激勵青年學子為振興中華的“中國夢”而接棒奮斗,強化家國情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二、以學習探索情景為主,凸顯探究性、綜合性等能力素養的考查,服務于高校的人才選拔
高考試題的設計無疑需要依托情境。本試卷的20道試題中有16道題是以摘錄近年來公開發表的地理科學論文材料為背景的,由此可見,試卷設計的情境大部分為復雜的學術情境,考生必須具有綜合性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探究思維,從而為高校選拔基礎扎實,具有創新潛質和實踐能力的學生。
1.注重對綜合思維的水平考查
綜合性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本試卷通過多道題目體現了綜合性的水平考查。試卷8-9題以我國某內陸湖的水位變化和岸線發展系統指標升降為探究情境,考查學生如何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出發,考慮湖岸、水位、湖區升降、土地沙化、人類活動、水下地貌以及生物多樣性等諸多要素的復雜關聯影響,最終找出正確選項,集中顯示了考生綜合分析的水平;也考查了學生地域性、實踐力和人地關系等方面的素養。第20題(環境保護)的設問為:分析青藏高原熱融湖發展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該題直接了當地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整體性原理,描述熱融湖-甲烷—氣候—水域—凍融—生物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演變現象;題目思路易得,但答好較難,因而便于區分良莠,高度體現了選拔性。
2.凸顯對地理事象的探究能力的甄別
無論是自然事物,還是人文現象,追因溯果,探索和論證地理問題,究其形成過程,這是新高考的必考要點。試卷15-16題以河流邊灘的形成變化為學習探索情境,要求學生熟讀圖文,運用所學的沉積作用的知識原理,分析流量、流速、建水庫及上游來沙量等多個關聯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邊灘變化過程,從而得出正確選項。綜合題17題以南極洲羅斯海冰架崩離、冰筏漂流為情景,讓學生探究羅斯環流形成因素,冰筏漂流的動力機制以及雨水對融冰的加速作用等,該題限制詞較少,思維不受束縛,能讓學生在開放環境中完成自己的理想答案,或能顯露其與眾不同的批判性、創新性的思維才華,更利于高校的選才。
三、圍繞著自然、人文和區域等三大模塊,展開全面考查,彰顯地理學科素養,導向當前課程改革
1.穩定基本考點,強化必備知識
該試卷共20道題(16道選擇題、2道綜合題和2道選做題),其中自然地理約占57%(兩道選做題均屬自然地理范疇),人文地理約占43%,內容涵蓋高、初中的自然帶、氣候、水文、地質作用、洋流、地形、生物、時區計算、城市、交通、工業、農業和區域的協調發展等主干知識及原理,均為近年熟悉的基本考點,整卷沒有出現陌生度較高的題目,這就穩住了考生的情緒,穩定了今后教學復習的基本盤,導向今后教學重視必備知識,回歸基礎。第10題考查學生推算三枚運載火箭的發射時間順序,考生僅用區時東加西減的簡單計算即可完成;第11題考生根據已知條件(如緯度等),稍為調用一下自然帶緯度地帶性規律就可判斷出哪個火箭發射點處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個數)。由此可見,高考仍然強調考生所學的必備知識及基本技能。
2.考查關鍵能力,導向素養教學
高考地理考什么?指的是“四層”,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等,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是中學地理教學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是素養教學的主要內容;試卷1-2題緊扣地理學科固有的空間分布及其規律的研究特性,呈現我國航空和高鐵競爭網絡的時空變化的情境,考查學生如何讀文識圖,怎樣獲取、描述和探索競爭網絡空間分布的規律等關鍵能力,考出了“地理味道”。19題以海水中溶解氧低值區的形成變化為情境,地處長江口外(空間),時逢夏季(時間),讓考生在此探究水溫、流量、鹽度、有機物及浮游生物等要素的綜合影響導致溶解氧低值區顯著增大的過程,呈現了地理學科的時空綜合、區域綜合和整體性特征,考查了學生的綜合思維等關鍵能力素養。
綜上所述,本試卷在設計、內容及結構上均充分的體現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和導向教學等高考目標,科學嚴謹,亮點紛呈。但,美中不足的是:全卷20道題中竟有16道題(共88分)的情景出自8個地理科學期刊雜志中的9篇論文(有的含答案)中,而且,一查閱就對上,此事現已網傳全省各地,這樣的數量份額可能太多太重了,我以為命題用雜志論文的背景材料可以擴大高中師生的視野,是無可非議的,但宜少不宜多,不宜“露餡”,否則將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人民網.
[2]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3]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Z].地理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