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紀隆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歐洲足球訓練已進入了“大數據+”的科學訓練階段,我國的足球訓練還停留在以“主觀經驗”為主的階段。通過觀看五人制和十一人制大量比賽,搜集國內外足球網站數據,查閱我國校園足球的文獻資料,運用數據級數推斷法和線性模型,對25項常用足球技術指標進行量化[1,2]。旨在分析二者之間的技術差異和技術特點,找出適合中小學學生學習的足球技術訓練內容,提高校園足球訓練的科學化程度,增強各級校園足球的競賽水平,完善青少年的競技能力,為各級教練員和體育教師制定合理的訓練內容提供科學依據,為促進我國校園足球的繁榮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以2016年五人制足球世界杯4強及2018年足球世界杯4強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參考法
以“五人制”“十一人制”“足球技術分析”“校園足球”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檢索,查閱2000年以來的相關文獻共30篇。
2.2.2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SPSS等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量化、建模、分析,得出五人制足球和十一人制足球技術應用的差異性。
2.2.3 視頻回放法
通過視頻軟件,回放2016年五人制足球世界杯、2018年足球世界杯等比賽視頻,對相關指標進行統計。
傳接球是足球比賽中最基本、使用最多的技術動作,是球員相互溝通的“紐帶”。該文統計了兩種比賽使用頻率最高的10項傳接球技術。由圖1數據可知,五人制足球中最常應用的傳球形式是短距離傳球,占77%,十一人制足球為中距離傳球,占59%。兩種比賽最常運用的傳球方式位皆為腳內側傳接球。二者在短距離傳球、腳背內側傳球、腳底接球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在腳內側傳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五人制的比賽場地較小,地面平整,傳球多為低平球,攻防轉換速度快,對傳接球的質量要求高。腳內側的短距離傳接球,動作結構穩定,出球速度快,既有利于隊員對球的控制,也能夠穿透對手的防線,更符合五人制的比賽需求。腳底接球,接球面積大,距離離地面近,接球隱蔽,便于技術間的銜接,因此在五人制比賽使用頻率較多,但其技術難度和場地條件要求高,因此這項技術使用并不廣泛[3]。從訓練學角度分析,傳接球技術為單一技術動作,技術結構簡單,訓練組織條件要求較低,適合中小學學生學習,符合由易到難的訓練原則。此外,短距離傳球、腳內側傳接球技術在兩種比賽中應用廣泛,更加符合“從實戰出發”的思想。綜上分析,短距離傳球,腳內側傳接球更加適合在校園足球中實施,將這3種傳接球技術作為校園足球主要學習的內容也更為合理。
圖1 五人制與十一人制傳接球技術數據圖
運球是足球技術構成中重要的一環,不僅是控制球權,組織進攻,完成得分的基礎,更是提高球性的有效手段。研究統計了兩種比賽使用頻率最高的4種運球技術。由圖2可知,腳背正面運球是兩種足球比賽使用次數最多的運球技術,分別占43%和47%。兩種比賽中腳背正面運球和腳底運球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比賽風格決定技術運用的形式,五人制足球場地較小,防守密集,要求隊員采用更加快速、簡潔的運球技術。腳底運球能夠很好地將接球技術和運球技術銜接起來,保證球始終控制在腳下,使接—運球技術更為連貫流暢,非常適用于小范圍的突然啟動和擺脫防守,但不適用于十一人制比賽中快速推進的進攻原則。腳背正面運球技術是通過腳背觸球,觸球面積大,技術結構前后穩定,既能小范圍變向,也能長距離加速,便于進行技術組合,適用范圍廣泛,因此在兩種足球比賽中應用十分普遍。在足球技術構成中,運球技術是腳觸球次數最多的技術動作,非常有助于學生提升球感。中小學學生正處于靈敏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協調性、柔韌性好,運球是一種在跑動中觸球的技術動作,需要肢體和球相互協調,因此是學習運球的關鍵期[4]。腳背正面運球技術為單一動作結構,其技術結構簡單,適合于基礎階段的學生學習,所以,腳背正面運球適宜于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滿足學生提升足球技術的需要[5]。
圖2 五人制與十一人制運球方式數據圖
射門是取得進球,獲得勝利的關鍵,在足球技術中具有“一錘定音”的作用。研究統計了兩種足球比賽使用頻率最高的5種射門技術。五人制足球場均射門數和場均進球數均高于十一人制足球比賽,且射門方式運用更為全面。其中,腳背正面射門是兩種足球比賽使用最多的射門方式,分別占30%和43%。由表1數據可知,在兩種比賽中腳背正面射門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腳尖射門技術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五人制足球比賽場地小,可供選擇的射門
表1 五人制與十一人制射門技術指標(n=38)
足球作為一項同場對抗性運動,進攻和防守技術是共同發展的,防守歷來都是奪冠球隊的核心。該文統計了兩類足球比賽常用的5種個人防守技術。在防守技術使用總數上,十一人制足球防守次數多于五人制足球,其中,五人制足球中搶球防守技術居首位,共366次,十一人制足球中防守技術居首位的為解圍技術,共359次。在爭頂和解圍技術上,兩種比賽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防守技術不僅要求防守者有強壯的身體素質作為支撐,還要有良好的防守意識和對傳球線路的預判,是一種技術難度較高并伴有一定風險的足球技術。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并未發育完善,力量較弱,加之校園足球比賽對抗激烈程度低,綜合技術的安全性、實用性,中小學生的防守訓練,應更多以培養中小學生的防守意識和預判能力為主[6]。
4.1.1 傳接球技術及其應用
五人制比賽傳接球數量和使用頻率均多于十一人制足球,且二者在短距離傳球、腳背內側傳球、腳底接球、腳內側傳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短距離傳球、腳內側傳球、腳內側接球無論從訓練學角度,還是生理、心理學角度都符合中小學生的需求,宜于在校園足球中開展。
4.1.2 運球技術及其應用
五人制比賽運球技術運用更加均衡,在腳背正面運球和腳底運球技術上二者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其中腳背正面運球更適合在校園足球中應用。
4.1.3 射門技術及其應用
五人制足球場均射門次數和進球數均多于十一人制足球,在腳尖射門和腳背正面射門方面二者存在顯著差異,腳背正面射門技術簡單易懂,實用性好,適合在校園足球中開展。
4.1.4 防守技術及其應用
十一人制足球較五人制足球在防守技術的應用上更加全面,更適合防守技術的練習,在爭頂、解圍技術上二者存在顯著性差異,基于校園足球的特點和青少年身體發育程度應更多以防守意識培養為主。
校園足球比賽應以五人制足球比賽為主,有助于學生足球技能的提升。
訓練內容以技術練習為主,選擇易于掌握且實戰應用較廣泛的技術,其中腳內側傳球、腳背正面運球、腳背正面射門等技術應該在校園訓練中著重練習。
基于校園足球的競賽特點和青少年的發育特點,防守技術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校園足球的防守技術訓練比重可以相對低一些,更多以培養青少年的防守意識和預判能力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