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謝進平
(深圳市西鄉中學 廣東深圳 518106)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一環,承擔青少年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培養的重要任務,在觀念層面影響學生健康意識的提升。《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標”)規定,健康教育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必修必學內容,明確健康教育內容范疇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常見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環境、健康與體育鍛煉的關系,安全運動和安全避險,以及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等。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沒有與健康教育相匹配的教材參考,不同地區教學實施各具特點,當前高中健康教育內容實施現狀如何,實施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都亟需人們調研、反思。
隨機選擇14所公辦高中的體育教研組長或負責體育教學的中層管理干部進行問卷調研,了解各校體育健康教育教學實施現狀。
1.1.1 問卷的設計
結合研究目的,咨詢相關專家,制定《體育健康教育開展現狀調查問卷》(教師問卷)、《體育健康教育知識問卷》(學生卷)。
1.1.2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采用問卷星設計問卷,為保證問卷回收的有效性,提前設定答題要求。實際發放學生問卷196份,回收196份,有效問卷196份,有效率為100%;實際發放教師問卷14份,回收14份,有效問卷14份,有效率為100%。
1.1.3 問卷效度、信度檢驗
效度測試:采用專家測評法,將問卷呈給副高以上職稱共5人進行測評,對學生問卷評價非常合理4人、比較合理1人,對教師問卷評價非常合理4人、比較合1人。
信度檢驗:采用重復法,對50名學生、8名教師進行第一次調查結束后,間隔14天后再次復測,R(學生)=0.86,R(教師)=0.89。
對部分一線體育教師進行面對面訪談,深入了解深圳市公辦高中體育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學生表現、開展困境及課程評價等問題。
此次調研學校14所,來自7個區,其中寶安區5所、南山1所、福田1所、羅湖2所、龍崗3所、龍華1所、坪山1所,其中區屬學校12所,市直屬學校2所。辦學規模30班以下2所,30~40班1所,40~50班5所,50~60班2所,大于60班4所。開展選項教學的有12所,未開展選項教學的有2所。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了“健康教育”為必修必學模塊,可以分散到高中3年的教學中,共計18課時,學習完成之后,經考核和評定,達到學業要求可獲得1個學分[1]。健康教育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標明確各單位應“保證健康教育課的開設和正常教學”[2]。通過對“健康教育”開設情況進行調研可知,10所學校選擇開展了健康教育,4所選擇未開展健康教育。所調研的學校中仍有接近1/3的未明確開展,多所學校健康教育教學未按照課標“必修必學”的要求落實。
課標規定,課程開展可以采用講授、交流討論、聽講座報告、參觀學習、組織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3]。根據課標的說明,健康教育側重點2個方面:一是理論學習與健康實踐相結合;二是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不僅局限于體育學科教學,而且校內的健康教育內容例如專題講座等,都應該納入健康教育的范疇。
考慮課程實施的可行性,與調研學校交流,健康教育落實一般采用“室內課講授、融入日常教學、第二課堂、專題講座”等形式。結合選項教學開展情況,在已開展選項教學的學校中,存在2所學校未開展健康教育教學。在已落實健康教育教學的10所學校中,融入日常體育教學10所學校均采用,其次為室內課教授,而第二課堂與專題講座等僅有2所學校采用。
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實施需要教學材料的支持,在落實健康教育課程的學校中,一般采用參考專業書目編輯教案課件、采用網絡資源及自編教學材料,其中參考專業書目編輯教案課件、采用網絡資源為主要形式。另有2所學校選擇自編校本教材,通過進一步了解,自編校本課程為以上2種方式的組合,未按照自己的思路設置架構,也未對內容進行編纂,僅是對內容篩選。
結合課程標準健康教育模塊范疇,對健康教育8個范疇的內容進行調研,即:運動損傷預防與處理、身體鍛煉的原則與方法、運動與營養、安全運動防范、運動與心理健康調適、體育健康的認識、運動生理學知識、常見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已開展實施且公認度較高的內容有:體育健康的認識、安全運動防范、身體鍛煉的原則與方法、運動與心理健康調適、運動與營養。而公認度較低的有:常見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運動生理學知識。特別是“常見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僅有2所學校涉及。
在健康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學校教師青睞與運動實踐的相關性更大的內容。多位教師認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與體育學科無直接相關性,此部分知識應由專業的醫務人員教授。
健康教育課時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學單位或教師對該內容的重視程度。課標要求健康教育內容高中3年應設置18課時。所調研的學校中,按照課標要求設置18課時的有4所,少于18課時的6所,其中4所無固定課時,無固定課時反映到教學中其實是無明確的課程要求,側面影射健康教育在高中教學中地位相對薄弱,重視程度尚達不到課標要求。
通過訪談,課時量不能保證18課時的問題主要有:現有教材未有18課時的內容;遷就學生,將課時量調給技能課;體育教師健康教育方面知識較弱;課外的健康教育形式未明確統計方式。
健康教育傾向于理論課教學,學生積極性與教師教授的內容、風格、方法等密不可分。所調研的學校中,師資水平、教學模式、風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生對健康教育課程均表現出了一定的積極性,說明學生內在需求為主要的動力。健康教育課程知識是高中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如運動損傷與預防、身體鍛煉的原則與方法、運動與營養等知識,高中其他學科基本無涉及,此類知識貼近生活,與學生生活、生命息息相關,學生表現出一定的需求[4]。
隨機選擇196名學生進行理論調研測試。測試內容為健康的認識、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運動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和方法、運動與心理調控、運動安全、運動保健和運動處方、運動與營養等方面。結果顯示,高中生當前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不容樂觀,整體準確率僅為46.15%,特別在體育運動的生理學基礎、體育運動對體質健康的影響、運動性疲勞及恢復、運動與營養、安全運動與避險等方面在平均準確率以下,體育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學生體育運動健康認知較弱。
對學生健康教育實踐情況進行調查,內容涉及運動損傷與預防、身體鍛煉的原則與方法、運動與營養等方面,特別關注運動隊學生的實際表現,發現學生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應用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性,但是實際操作的科學性、嚴謹性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健康教育教學在開展過程中,有別于體育技能教學,所調研的學校中,教學資料缺乏、教育教學安排及自身專業知識不足均是阻礙課程開展的重要原因。通過訪談可知,當前尚未有學校形成系統化的體育健康教育課程。另外,調查反饋學生學習興趣是課程開展的最大難度,這一點與學生學習積極性存在一定的矛盾。進一步了解得知,學生學習之初,表現出良好的積極性,但是隨著教學的開展,學生積極性呈現一定的下降,教育教學方式過于依賴講授式是主要的原因。
通過訪談可知,健康教育課程基本由體育教師負責,其他學科教師未直接參與健康教育教學,或者已開展的健康教育內容未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范疇,僅僅是作為校園活動的一部分。
在課程授課方面,體育教師對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授表現出積極性。在調研課程支持因素中,可供參考的教學資料和利于開設健康教育的學校政策是教師最迫切的需求,說明課程資料缺乏和學校課程設置可能是落實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矛盾。另外,教師對健康教育方法指導也表現出一定的需求。體育教師多進行運動技能教學,對于理論課教學的方式方法與手段是很多體育教師所欠缺的。反觀一些技能比賽,例如電教平臺使用、板書、教學設計等比賽常常將體育教師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體育教師成長。
當前對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認識體現在以結果為導向、以可應用為目標、以可測量為原則、以提高質量為宗旨等[5]。系統化的學業質量評價,可以清晰地界定不同階段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達到的具體水平,可以有效指導教學,提升教師水平。健康教育評價主要針對學生的健康認知、個人或團隊健康行為和家庭健康行為等方面進行評定。所調研的學校中主要的評價方式采用主觀評價方式,實際操作中一般為教師評定,互評及家庭健康行為的調查評定未廣泛采用。而針對健康認知的理論考試,所調研的學校中未有采用。當前體育健康教育評價方式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水平,對于指導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借鑒作用不明顯。當前健康教育評價尚未形成規范的、系統化的模式,評價反饋作用弱化[6]。
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開設情況不容樂觀,所調研對象尚未完全普及健康教育,未形成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健康教育內容多以運動技能相關性較大的知識為主,健康教育內容課時量大多達不到課標要求。
師生對健康教育學習均表現出積極性,但因教授方式較為單一,教學實踐缺乏,同時缺乏必要的學校政策、教授材料支持,對教學效果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
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相對單一,多以教師主觀評價為主,缺乏互評及理論考核等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