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穎
(上海健康醫學院 上海 201318)
對于社會乃至整個國家而言,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體質的健康與否不僅關乎其個人與家庭的未來,更與社會的發展乃至國家的繁榮密切相關。而作為能夠成就祖國未來的大學生,唯有確保擁有健康體質的大前提,才能為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帶來希望。
欲加強學生健康意識和運動意識的培養與形成,首先必須讓大學生對體質概念具有清晰的認知。我國眾多專業學者將體質定義為人體的質量。其質量的意義指,在個體遺傳和出生后外部獲得的基礎上,所展現出的生理功能、身體內部結構、身體外部結構及心理因素的綜合體。在社會大環境中,個體具有適應外界環境和時代變化從而做出反應的能力,并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而國外部分學者對于體質則擁有不同見解,如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部分他國學者為體質給出的定義為,個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從而不斷適應、成長,并在外部心態、身體機能、活動能力、身體素質以及心理構建等方面皆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經過對兩種定義綜合分析不難發現,二者對體質的定義具有一定偏差,但核心內容基本一致,即體質可大致分為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因素兩大部分。而與之相同,大學生體質健康,也主要可分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大部分闡述。
大學生身體健康問題又可分為“先天身體健康”問題和“后天身體健康”問題。其中“先天身體健康”問題包括大學生出生前在母體內導致的先天畸形。例如先天遺傳病,或母體在孕婦期間的各種意外導致個體出生后便產生無法挽回的身體缺失或傷害等。而“后天身體健康”問題則包括大學生個體出生后,外部環境對其所造成的身體健康危害。例如發生車禍、骨折、抽煙、酗酒、熬夜等問題[1]。而由于“先天身體健康”和部分“后天身體健康”問題對大學生造成的身體體質影響不可逆,因此該文主要討論對學生體質健康危害較大,且能夠通過相關方法改善的體質健康問題,如利用運動改善大學生的體質。
心理健康被眾多學者定義為個體的認知、情感、人格、意志、責任以及協調等能力的綜合體現,并且個體能夠永遠保持時刻與動態社會同步學習、共同改變的心理狀態。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指的是,大學生個體能夠適應學校和社會環境,并具有自身獨特判斷力和個人價值觀,且個體價值觀、情緒、意志及行為皆能處于積極狀態,擁有調解自身情緒的能力,能使心靈保持平衡。
身處于高校之中的大學生,對其體質產生影響的主要方式可分為兩大方面。其一為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所產生的影響;其二便是學生自身因素對體質所產生的影響。
經過對部分地區高校體育運動場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多數高校體育館除卻正常體育課程會對學生免費開放外,其他業余時間則需要對外收取一定費用。對于毫無經濟來源的大學生而言,雖然高校內部體育館收費相較于社會體育館更為便宜,但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會打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和興趣,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消極情緒。除此之外,經調查研究發現,除個別院校外,眾多高校內部體育硬件設備均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缺少一些必要的體育運動場地,或者出現場地破損未修的狀況,嚴重影響學生的日常使用。
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學生日常作息不規律、平時缺乏體育鍛煉、出現報復性熬夜現象等。此類現象一方面受學生的心理因素影響,如學習任務過重導致學生壓力過大,而后出現抽煙、酗酒、熬夜等不良行為[2]。而在調查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都能清晰認知到吸煙有害健康這一理念,但學生還是無法控制自身,其中除卻借助抽煙轉移內心壓力和焦慮情緒外,還存在著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隨著業余時間增多,日常生活相較于中小學更加自由,大學生在脫離父母的監督后,出現“報復性”的叛逆心理,故而從大一開始,便開始有諸多學生出現暴飲暴食、體重上漲,甚至出現脂肪肝、膽固醇過高等狀況,而日漸墮落與消沉逐漸讓學生養成不良習慣,且有部分學生為了跟風,便開始吸煙并上癮。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發展為群眾帶來了極大便利,如上樓有樓梯、吃飯有外賣等,長期不運動導致學生體質健康每況愈下。除此之外,大學生的熬夜行為也極其普遍,據不完全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在23點后睡覺占比超過95%,24點以后睡覺占比超過70%。而由于睡覺過晚,導致學生第二天起床后很少能夠擁有充裕時間吃早餐,乃至多數學生直接不吃早餐,還有部分女生為了所謂的“骨感”而節食,甚至為減輕體重盲目吃減肥藥,而不是采用科學的運動方式減肥,這對體質健康造成極大危害[3]。
時至今日,由于我國中小學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家長與教師在日常教育活動中,過于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從而忽略了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其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培養、心理建設及體育意識的培養,導致眾多學生自幼年開始便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較差。學生進入大學后,即使在學校體育運動器材齊全的背景下,依然疏于體育運動,甚至對學校要求的體育運動項目產生抵觸心理。故而高校在進行體育教育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時,可先為大學生構建體育運動意識,將運動思維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利用新媒體方式在學校內部大力宣傳體育運動精神[4]。例如,學校鼓勵學生參加體育社團,并傳授其社團運營技巧,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各大社團中,且可定期舉行不同學院、不同社團間的比賽競爭,設立相應比賽獎勵,以此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性。除此之外,學校應定期舉辦全校運動會,鼓勵各班級學生踴躍報名,參與競爭,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內在潛力,另一方面能夠利用此類競技體育運動提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社會責任感,讓其形成體育運動意識,有利于學生長期的體質健康發展。
近年來,國家對學生體育運動愈發重視,在諸多下發經費中,明確要求學校優先安排部分經費作為學校體育項目支出,鼓勵學校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核心,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例如,學校應每年經過財務預算后,合理劃分經費標準,更新學校部分體育運動設施,補充學校內部尚且缺失的硬件設備。經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學校由于校園內部小,且對校園合理化利用能力不足,導致學校諸多地方出現荒廢現象。此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破壞學校美觀,甚至影響到學生日常生活舒適程度[5],另一方面,大片荒地的產生是學校對于資源浪費的表現,也是部分學校運動場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學校過于注重生源,大量招收新生的同時,在學校內部大量建設住宿樓、教學樓,從而忽略了籃球場、田徑場、網球場等體育運動場所的建立,這顯然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因此,作為學校的主要服務對象,學生入校后的生活質量不僅直接決定了學校口碑的好壞,并且能夠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和身體體質健康帶來影響,故而學校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大學校體育項目投入,為學生日常體育鍛煉提供實際場所,以此提升學生體育運動的有效性。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圣地,教師則是其執行者,學生與教師接觸時間長,且長期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教師的觀念必定會直接影響到其學生的觀念,故而教師應該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樹立永不懈怠的正確觀念,時刻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完善自我,充實自問我,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參與團體體育競賽,教師也可參與其中,以此幫助學生提高集體榮譽感,促進班級團結。而對于大學體育教師而言,由于學生身體結構、遺傳特征以及價值觀都在不斷變化,如學生整體身高普遍更高、學生對互聯網使用能力強,能夠進行網上體育知識學習等[6],故而教師也應及時糾正自身傳統觀念,并學會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幫助學生提升體育知識學習效率,從而達到高質量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社會和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其體質健康對于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的繁榮昌盛都極其重要,故而各大高校應將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重視起來,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以此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