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娟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江蘇南通 226000)
如今,小學生身處于傳統文化缺失、西方文化盛行的社會當中,小學生對西方的唐老鴨、米老鼠、白雪公主等耳熟能詳,但對傳統禮儀文化卻知之甚少。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各個小學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嘗試,在教學當中融入中國優質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體育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體育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文化禮儀感,還能夠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了幾千年的智慧精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延續力。經過先輩們的代代傳承,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價值、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自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浪潮的沖擊下,在人們心中慢慢被淡化,逐漸不被重視。一個民族的繁榮發展,依賴于民族文化的弘揚傳承;一個國家的發達興旺,離不開強大精神文化的滋養支持[1]。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自信心恢復,回歸傳統文化的呼聲不斷出現[2]。小學階段是培養道德行為的最佳時期,小學生對事物形成的認知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感和愛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從而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要求。
課間操是小學體育教學中最基礎的學習內容,也是國家對學校體育教育的一項規定。課間操作為一種較好的強身健體的形式,易于組織管理,大多數學校都選擇課間操這種鍛煉方式,但是課間操鍛煉逐漸流于表面形式,學生做操毫無生氣,無精打彩,整個隊伍看起來狀態消極、零零散散。不可否認,傳統的課間操對學生的吸引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退,尤其是對于認知還不健全的小學生而言,枯燥的動作往往吸引力極低[3]。國家教委正在大力推廣“大課間操”體育活動,課間操的活動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如武術操、集體舞、啦啦操等,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課間操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在體育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該文將傳統文化禮儀融入到課間操鍛煉中,集德育與體育為一體,讓學生在課間操中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禮儀操的開展,不僅是提高現代小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和自我形象的需要,也是“和愛”文化教育的要求。
《禮記》有云:“禮者,天地之序也。”禮儀是天地間很自然的順序和規律。禮儀的精神是尊重和謙卑,將“仁義禮智信”的理念融入到教學中,讓為師者知識博雅,為生者舉止文雅,做到“學優則才,身正為雅”。在課間操中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勢必會對學生的行為禮儀、言談舉止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將德育真正融入到體育鍛煉中[4]。
傳統課間操以廣播體操為主,廣播體操作為全民運動的項目之一,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九套。為了促進課間操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逐步出現了集體舞、武術操等多種形式的課間操[5]。禮儀操也是以形體動作為主,結合目前日常生活中友好握手、微笑點頭等現代基本禮儀動作,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拜師禮、拱手作揖禮等傳統禮儀元素,配以古典音樂或者《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編排動作美觀大方。
不同于傳統的廣播體操音樂的激昂,禮儀操的音樂更傾向于溫文爾雅、沁人心脾,能夠使小學生的心靈得到慰藉和平靜,因此音樂上可選用秦漢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的琵琶樂等,同時將《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或者五言律詩、七言絕句等詩詞吟唱和拜師禮樂合成一個3~5min的完整音樂。整個音樂旋律溫婉波動、優雅綿長,既具有課間操的節奏感,又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典雅[6]。
禮儀操動作的設計,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鍛煉的實際效果,合理設計禮儀操的動作和時間,每套操都經過精心編排,具有獨特的特點,滿足不同年級學生接受知識的層次,體現出不同學段的特點。對于低年級小學生,禮儀操動作主要以“請”“握手”“微笑”等簡單的動作為主,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孔子作揖禮、孔子拜師禮等,使得學生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有更好的認識;對于高年級學生,主要結合詩詞歌賦,對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進行補充。無論是哪個學段,禮儀操整體均包括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詳見表1。

表1 禮儀操實施動作設計表
禮儀操作為對體育教學的補充,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陽光運動巧妙地合二為一,營造了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一道靚麗的校園風景線。小學生在健身運動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內涵,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夠在運動過程中培養出民族自豪感,在不知不覺中將傳統文化精髓根植于莘莘學子心中[7]。
以通師一附本部為例,集團本部學生班級、人數比較多,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及教師完成教學和訓練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結合此次禮儀操對不同學齡層級的編排及學校對課間操的安排,將學生分為低年級(一、二、三年級)和高年級(四、五、六年級),分時間段進行不同禮儀操的鍛煉。體育教師提供指導,穿插于每個班級帶隊,輔助正副班主任,上下午分年級進行練習。對于出操隊伍的時間、形式、年級進行了編排,見表2。

表2 禮儀操實施時間表
該套禮儀操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形體姿態的靈敏度和伸展度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孔子作揖禮、拜師禮等,動作復雜且手腳轉換較多,而且還需要配合古典音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可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低年齡段和高年齡段禮儀操的動作。
禮儀文化教育具有很鮮明的實踐操作特點,因此禮儀操不僅是為了傳授小學生禮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禮儀教育和體育教育的一致性,對教師的知識體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體育課堂基本的運動技能,同時體育教師的理論知識體系也需要進行優化和完善,特別是和其他學科具有交叉的知識。禮儀操涉及很多傳統文化禮儀,如作揖禮、交手禮、拜師禮等,也涉及溫婉典雅的古典音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與傳統的廣播體操相比,禮儀操具有以禮入體、以體修身、以樂修性的特點,對矯正學生身體姿態、塑造美的形態、鑒賞美的情趣等都具有良好的正面效果,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和愛”一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