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小青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道德觀,道德觀中道德自覺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實現大學生道德提升的根本動力是道德自覺的提升。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引導大學生明確道德的真正內涵,形成一定的道德認知體系,激發大學生的道德善良,使其成為道德自覺的主體。
一、道德自覺
道德自覺可以從兩點來具體闡述,一是道德規范,二是自覺。從道德規范的角度看,道德規范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意識體系,以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以及表達個人內在的道德信念等各種方式,表現和承載人的道德內在價值。道德表現形式包括以人為主體的各種道德行為、道德活動等各種實踐形式。自覺就是個體自己察覺或者明白之意,其實質內涵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其一,就是個體自己對某些客觀事物的察覺;其二,則是指人們正確認識并熟練掌握事物客觀規律時的一種自覺活動。在這種自覺活動中,人們一般能準確預見其心理活動。主體對象的自我認識覺醒、自我問題發現、自我問題解決等意識狀態活動,象征著主體實踐的自由、理想意識狀態,既包括對主體思想的自覺,也包含對主體實踐心理活動的自覺;既包括對自我認識活動的自覺,也包括人們對外在對象認識活動的自覺;既包括人們著眼于當前的一種顯示,更有對未來的一種遠見、計劃。在道德規范的基礎上研究自覺性,可以總結為自覺是內心善良的最高程度,到達這種程度之后,就意味著人的行為和生活目的的選擇,是從個人對道德規范要求的理解和歷史發展規律把握的基礎上進行的。
大學生群體整體具有較高思想理論和教育文化水平,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希望所在。大學生的道德自覺程度,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行是做人之本,是為人處世之基,更是融入社會的準繩。道德自覺存在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表現為自覺自律原則,在固定、基本的道德規范框架內為人處世,而且是在正確認識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發自內心、主動、自覺地將道德融入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能否真正自覺地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素養,不僅影響他們今后的人生規劃,也直接關乎社會、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命運。
二、道德自覺培育的內容
有學者對當下大學生道德自覺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后得出結論,約有50%的年輕人對當下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是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約有10%的群眾認為大學生“高思想覺悟,高專業能力,高社會責任感”。這充分表明,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意識的主流傾向是健康、積極的,但是評價不容樂觀。因此,對大學生道德自覺的培育迫在眉睫。
道德自覺的培育內容應該圍繞道德觀的核心內容展開。道德自覺是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的統一體或“合金”。認知是道德自覺培育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認識或觀念,人們就沒有相信對象,也就不會有道德自覺。但道德自覺不是毫無情感的認知現象,它作為人們強烈認同的觀念,是與人的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情感是道德自覺形成的關鍵。道德自覺往往伴隨著熾熱的情感,道德自覺最終在情感的驅使下產生相應的行為。道德自覺不僅是深藏于人內心的東西,而且會努力向外表現出來,具體表現為行為和實踐。
本文重點講述道德自覺意志。道德自覺意志在學生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的過程中,一直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道德自覺的轉化,不僅要使大學生養成自覺控制和主動調節自身道德方面的不良行為習慣,而且要持此道德意志克服內外界環境的干擾。教師可以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自主思想交流,隨時跟進學生思想動態,因地制宜地開展思想教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毅力。這些能力能夠使其主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為,使其行為始終服從一定的心理目的,而不是靠其他外力的影響。同時,具有這些意志力和品德的大學生,不會刻意屈服于周圍環境,而會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堅持道德的價值追求。
只掌握道德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還不能算是具有道德自覺。在道德自覺的理性階段,學生除了要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還應根據道德行為規范體系自覺行動,并以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正確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道德行動,從而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正確遵循道德行為準則,如何正確實施道德行為。
三、道德自覺培育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應該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一,建立科學的工作網絡體系。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學校所有部門、所有教職工的出發點和最高追求。建立科學的工作網絡體系,包括全面深入加強理論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材體系建設和高校教師隊伍素質建設。工作網絡體系中,高校教師隊伍是主體。教師在課堂授課教學過程中,要將正確的職業觀、道德教育同各個學科專業進行緊密結合,堅持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率先垂范,從自己做起,以優秀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品涵養對大學生進行教化,促進大學生理論知識和思想道德自覺的不斷提高。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道德自覺培育,準確地抓住學生的道德發展動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學校要堅持德行教育的理念,利用學校各種宣傳平臺,尤其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引導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引導全體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社會道德規范。
第二,加強學生黨團和組織建設。全面深入加強高校學生黨團組織建設和高校學生會、班委會的組織建設,這是切實加強和提高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關鍵。一方面,加大高校學生黨建教育工作力度,以不斷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發揮作用為主要目標,建立完善工作機制,讓學生黨員保持道德自覺的不松懈。另一方面,繼續加強高校共青團的隊伍建設,協調發揮高校共青團在師生團結和人際聯系方面的優勢。要深入實施高校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拓展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實踐主題可以為人物傳記讀書會,在校園里做義工,開展大學生誠信狀況調查,展示中華傳統美德格言,組織學生收集整理與大學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開展校園文明狀況調查,開展大學生婚戀觀調查,開展“感動于心、感恩于行”活動等,以取得預期效果。要重視社會實踐在培育學生道德自覺過程中的重要性,設置學分、學時,將社會實踐與相關專業知識學習互動結合、與社會服務及企業社會工作互動結合、與勤工儉學互動結合,使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和增強道德自覺和社會責任感。
第三,增強學生個體的主觀愿望和實際行動。培育大學生的道德自覺,不僅取決于教育過程中學校、社團組織以及教師的努力,也取決于學生本人,取決于學生本人有沒有主觀愿望,有沒有把愿望化為實際行動。道德自覺是后天養成的,理解和體驗是道德自覺的基礎,從固定遵從道德規范向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轉變需要一定的過程,這期間必須充分利用大學生敏銳而豐富的情緒知覺能力、自覺的反省意識和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自主、自立,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在選擇專業、求職、考研等方面,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獨立判斷、選擇和決策。正因為如此,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理論、判斷是非等過程中,也希望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希望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決定各種觀點的取舍與接受。在道德自覺的培育上,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自主的,是自己的主人,有權做出自我選擇和接受自我教育;自己是獨特的,是鮮活、生動、獨立的個體;自己是能動的,有自覺、積極、主動的一面。學生通過自我發現、自我選擇、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的過程,產生并增強學生個體的主觀愿望和實際行動,更有利于他們將來融入社會,有利于他們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道德自覺的公民,促進學生個體一生的成長、成功和幸福。
四、結語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培育大學生的道德自覺,各種要素應共同參與和協同配合。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力所能及地為學生點亮一盞道德的燈,激勵學生培育道德自覺,做一個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趙蓓.立德樹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J].才智,2019(24):49.
[2]韓國順.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3]徐安鑫,何義圣.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求實,2008(2):85-88.
[4]張耀燦,曹清燕.論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6):169-171.
(作者單位 江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