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軍
教學關注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整體結構,才有利于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模型意識的建立,讓教學更適切。突破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觀,樹立更為高遠的以“單元”為單位的教學觀,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出發,關注單元內容的整體性,才能高屋建瓴。本文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為例,探討單元教學目標制定的方法。
一、單元教學的內涵與單元教學目標的作用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是以教材為基本素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為基礎,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主旨,確立單元教學主題,分析單元知識結構,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確定單元教學課時數和教學思路,編制單元檢測題,形成整體的教學設計。基于此開展單元教學實踐,實施評價并反思、改進。可知,單元教學能讓教學更適切。本文只探討單元教學中的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因為無論什么樣的課堂,教師都要清楚并完成三件事:1.?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教學目標);2.?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教學過程);3.?怎樣知道學生是否到達了(教學評價)。教學目標是擺在首位的,它是教學的導向,決定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程度。因此,制定好單元教學目標能起到奠基作用。
二、制定單元教學目標的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課標》(2011版)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要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因此,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依據來源于課程標準、學情分析及教學內容。
首先,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單元總目標。課程標準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其中還包括了結果目標,明確地提出了培養方向和能力要求。教師精準把握課程標準,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教學方向,落實好目標,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動經驗。例如,《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單元總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應用筆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數學的特點、感受數學的價值、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
其次,依據學情分析確定單元學段目標。課程標準把學段目標分為三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說明實際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已有經驗及數學本身的特點。因此,制定的單元教學目標要符合相應學段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及認知規律。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制定的單元教學目標才能落地生根,行之有效;不能直接根據教材內容進度及普遍性的學情展開實際教學,要考慮具體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之前,學生已經能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但由于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學生沒能返校上課,他們在這方面的口算技能水平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設計單元學段目標時,筆者關注到這個差異,設計一些輔助方案,每天就這部分內容對這些學生進行聽算練習,爭取把他們的口算水平在學習新課之前提升到所需水準。
最后,依據教學內容確定課時教學目標。研究教材內容不僅要從單元整體去把握,還要聯系不同學段把握好這個單元內容的地位。一是立足于本單元內容主要是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從模型的視角看,這部分內容具有相同的模型——符號表征相同,計算程序相同,都是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二是把握本單元內容所處的地位,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既是對已經學過的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鞏固和應用,又是學習多位數加、減法的基礎。因此,在制定本單元第一課不進位加這一課時目標時,重點在于突破學生關于豎式的書寫表達及計算法則的語言表述。到第二課進位加時,則可以著重解決滿十進“1”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將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只是在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著重解決退位問題。這樣的教學關注了知識之間的關聯和結構,有利于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及模型意識的建立。
這三個教學目標具有層次性,但彼此之間又緊密聯系。單元總目標和單元學段目標是課時教學目標的綜合體現,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確保單元總目標和單元學段目標落到實處的保證。
綜上所述,樹立單元教學的理念,整體把握教材,厘清知識間的脈絡,在實踐中轉化成具體行為,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