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瓊
校長職級制自20世紀90年代在上海市盧灣區和靜安區試點以來,在全國各地實踐探索已近30年,相繼取得一些有效推進模式和鮮活實踐經驗。但各地的校長職級制在深度、廣度和效度上差異較大,迄今仍未總結出一套科學成熟、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可資全國借鑒推廣,可見職級制改革的艱辛與復雜。在深剖國家政策、對比各地實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實踐進程,要不斷深化認識,探秘制約職級制改革的關鍵點。
深刻認識校長職級制改革的意義
199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認真做好“兩基”驗收后鞏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完善校長負責制,逐步試行校長職級制”,這是國家層面首次發布校長職級制相關政策。之后,校長職級制相繼被寫進各種標志性教育政策文件中。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促進校長專業化,推行校長職級制。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拓展職業發展空間,促進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
從各類國家政策文件中可以窺見:促進校長專業化是校長職級制產生的邏輯起點。校長職級制可謂構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項制度體系,它是我國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必然探索,而非單兵突擊的某一項制度改革。鑒于校長是教師隊伍中的“ 關鍵少數”,校長職級制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相關行政體制、管理體制、保障體制等的配合與支持。
強化黨委政府的重視統籌和資金支持力度
二十多年來,上海、山東、北京、山西、廣東、吉林、江蘇、浙江等經濟較發達省市開展的校長職級制改革成效較為顯著,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高度重視、各部門的通力合作與專項經費的支持。以北京市為例,2019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學和幼兒園全面推行校長職級制。其間,市委書記多次聽取關于推行校長職級制的工作匯報。在文件制定過程中,市委組織部牽頭,協調各相關委辦局深入參與此項改革任務,研究具體的政策措施。最終,市委組織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和市財政局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北京市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正式推行校長職級制。山西省晉中市于2017年全面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過程中,政府努力提供經費保障,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專列經費1.2億元,集中用于校長職級薪酬和團隊激勵性資金,確保校長教師在原有職稱工資、績效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做“增量改革”,有力助推了校長職級制改革的深入。
校長職級制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關系教育內部的職級設置、選拔任用、薪酬確定、考核評價等,又涉及教育外部的財政支持、人事協調等。這就需要在深入基層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與部門協同,既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突出方向性和引領性,又要在政府統籌協調下打好校長職級制改革的“組合拳”,部門聯動,綜合施策,系統推進:組織和人社部門要取消過去校長“委任制”的人事任命權和校長行政級別,聯合或放權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校長進行選聘、考核與任用;各級財政部門要做好專項經費預算,按照省、市、縣分級分比例承擔的方式,確保校長職級的增量薪酬待遇;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充當校長職級制改革的“施工隊”,科學設置校長職系、職級和職責,合理實施校長晉升、獎懲和薪酬管理制度。
厘清校長職級薪酬與教師職稱序列的關系
對于現有校長職級與教師職稱序列的關系認定中,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中小學校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被確立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因此,應該確立校長專業技術評聘的合法地位,明確校長職級薪酬制度,讓校長從教師職稱序列中退出來,作為一種獨立職業走向專業化。另一種聲音則贊同校長職級薪酬增量與教師職稱共享。2017年中組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中小學校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其中規定:中小學校領導人員一般應當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和已擔任中小學一級教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這一觀點認為,中小學校長主要來源于教師,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校長職級制度中,能實現教師職稱與校長職級的相互轉化。一旦校長因考核不合格退出校長職位時,不應否認其擔任教師期間所取得的成績,可以重新回到教師崗位,享受教師職稱對應的工資待遇。同時,校長職級制應實行薪隨崗變,且將校長職級制的級等薪酬納入退休費計發基數,以調動校長積極性。
筆者認為,校長是履行學校領導與管理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校長職級制改革過程中,要堅持秉承促進校長專業化發展、實現教育家辦學的初衷,建立校長人才庫,完善校長專業資格準入制度,嚴格中小學校長的任職條件,規范中小學校長選拔任用程序。校長職級制要形成系列配套支撐,既要強化校長培訓力度,完善中小學校長素質培養體系,也要將校長薪酬激勵機制與中小學教師薪酬激勵機制相結合,統籌考慮普通教師薪酬分配,避免教師與校長薪酬差距帶來的矛盾,條件成熟后可單獨開設校長序列職稱,建立全國或全省統一的校長職級,暢通校長職業晉升空間和發展通道。
建立科學公平的校長職級評價標準體系
評價貫穿校長遴選、職級評定、績效薪酬等校長職級制改革的每一個環節,是保障校長職級制改革有效運行的關鍵要素。建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校長職級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首先,校長職級等次設置要遵循校長成長規律,按照合格、成熟、骨干、優秀的專業發展梯次設計級等,立足區域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現狀確立級等比例,并依據校長專業標準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校長通過努力達到更高層次的專業發展目標,讓評價真正成為校長專業發展的指揮棒。其次,要強化增值性評價。評價實施中,要系統參考學校發展歷史、區域規模、學段類型等因素,重點考量校長聘期內學校的動態發展水平、目標達成情況和特色亮點。再次,委托第三方機構,實現“管辦評”分離。探索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由教育專家、名師名校長、家長代表、教育行政人員、社會人士等組成社會評價機構,進行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質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全方位、多角度評價。最后,強化評價結果的診斷改進作用,促進校長專業化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完善評價結果運用,綜合發揮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校長職級制評價不僅為了判定校長對應的職級等次與薪酬待遇,評價結果的反饋還可以作為校長診斷、改進甚至追責的依據。校長只有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不斷反思與改進,評價才能成為撬動校長專業發展的杠桿。
(作者單位: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劉潔
校長職級制要形成系列配套支撐,既要強化校長培訓力度,完善中小學校長素質培養體系,也要將校長薪酬激勵機制與中小學教師薪酬激勵機制相結合,統籌考慮普通教師薪酬分配,避免教師與校長薪酬差距帶來的矛盾,條件成熟后可單獨開設校長序列職稱,建立全國或全省統一的校長職級,暢通校長職業晉升空間和發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