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雨初

上海市奉賢區曙光中學從創立伊始就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時期,李主一、劉曉等革命先烈于1927年創辦私立曙光中學,并在此建立了中共奉賢第一個黨支部。1928年,李主一不幸被捕,慷慨就義前立下了“死得其所”的遺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曙光學子。
歷史的鏡頭切換到現在,為推動“自然、活力、和潤”的南上海品質教育區的建設,曙光中學以“新成長教育”理念為引領,以“品牌”計劃為抓手,探索以“紅色精神”為特色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發展之路,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彰顯辦學特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不忘初心,延展辦學脈絡
“我為革命而死是光榮的,不要為我多花錢。要替我在曙光中學后面買兩畝田,就把我葬在田里,墳墓旁立一塊石碑,碑上題‘死得其所四個字,這樣我雖死猶生……”這是曙光中學創辦者、革命烈士李主一英勇就義前給妻子留下的遺言。歷經風雨九十余載,刻有“死得其所”四個字的李主一烈士紀念碑如今傲然屹立于曙光中學的主一廣場。李主一辦學濟世的教育理念對曙光教育人產生了深遠影響,教育的紅色信仰也在傳承中變得更加堅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早在學校創立之初,李主一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并題下“布置洪爐鑄少年,年年春夏誦和弦;栽成桃李濃蔭遍,文化中心豈偶然”的詩句。鑄就身心俱健、德才兼備的時代英才,為國育人、為黨育才,是曙光中學堅守的教育初心。校訓“沐曙光,循大道”激勵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堅守教育理想,成為播撒光明的師者;鼓勵學生牢筑理想信念,砥礪務實擔當的品格,主動把個人的青春夢、成才夢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紅色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屬性。校長程立春剛到曙光中學時,就被學校的“紅色精神”打動了:“愛國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創新開拓等核心價值跨越時代仍歷久彌堅,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頻共振,也為我們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為激發學校的發展活力,奉賢區推出促進學校自主、創新、特色發展的“品牌”計劃,擦亮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品牌。曙光中學依托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堅持以“紅色精神培育”作為學校辦學特色,以培育具有家國情懷、利他品格、社會管理基礎能力的時代新人作為特色育人目標,通過課程和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尋求辦學突破,進一步提升學校特色發展優勢。
因地制宜,建設特色課程
曙光中學在奉賢的革命史、教育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和象征,圍繞“紅色精神”,學校展開特色課程群的建設。在“新成長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以普適型課程為學生鋪就紅色底色、以選擇型課程滿足學生興趣與個性成長、以探究型課程支撐學生對接未來專業發展,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保障等方面不斷優化紅色精神培育特色課程體系。
“旗幟”特色課程體系(A FLAG)包括厚植課程(Adding)、必修融合課程(Fusing)、拓展延伸課程(Linking)、活動體驗課程(Acquiring)、專題探究課程(Groping),旨在將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有機結合,培養“大格局、穩心態;善溝通、懂協同;重實踐、會創新”的時代新人。其中,厚植課程是“旗幟”特色課程的內核,也是學生特色發展的引擎。
“紅色基因”課程群的“大美中國”“大國國防”“英雄史詩——長征精神”等主題課對接地理、歷史、思想政治、物理等學科,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同時,也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紅色精神特色培育的落地。“學生發展指導”課程通過生涯講堂、心理課等,加強對學生心理、生涯和生活的指導,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公共參與”課程群針對當今高中生政治參與不足、公共參與缺失的現狀,幫助其提升公共參與的基本能力和對公共事務的影響能力,如“模擬法庭”“模擬政協”課程,通過模擬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提升法制和民主意識。
在特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構建了多元學習空間。李主一烈士紀念碑和其所在的主一廣場作為奉賢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奉賢各校提供紅色教育資源。學校“一館(洪爐校史館)、九室(長征精神等專題教室)、一基地(農耕基地)”助力課程實施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凸顯育人特色。在校外,學校與龍華烈士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等近20個實踐基地簽署共建協議,與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牽頭組建“紅色精神培育聯盟校”,為特色課程的實施拓展資源。2020年暑假,黨章學習小組開啟了“行走課程”,學生不僅體悟到革命先烈救國圖強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還從歷史中汲取了經驗智慧。
優化機制,打造區域品牌
程立春認為,建設特色高中對于曙光中學來說是一個新挑戰,也是一個新機遇。“高中教育正在從分層走向分層分類相結合,特色發展能夠有效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只有學校揚己之長,師生才能站在更高的平臺,看到更多發展的可能。”在打造特色高中的過程中,曙光中學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都邁上了新臺階,學校的辦學品質也在不斷提升,這得益于學校日趨完善的培養和保障機制。
教師是教育之本,學生的成才、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曙光中學以培育政治素養堅定、專業技能扎實、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思維的教師為目標,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特色培育機制。通過名優引領、師徒帶教、實踐研訓、分層培養等方式,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為特色教師搭建平臺,鼓勵特色教師走進高校、名校進行課堂觀摩和現場學習;加強特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充分發揮特色教師的創造創新才能,鼓勵他們將實踐、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校本課程和特色課程資源。此外,依托校史資源推動師德師風建設,組織教師走進校內外的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感受先輩前賢的崇高信仰,牢筑理想信念之基。
健全特色創建教科研工作機制是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有效保障。曙光中學以龍頭課題為引領,以條線課題驅動部門工作推進,形成“學校—部門—教師”教科研聯動機制。
同時,建立與高校、研究院、機關事業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之間合作的長效機制,突破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社會機構之間的教育科研壁壘,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家、校、社教育聯動機制,充分挖掘家長和社區教育資源,賦能學生多元成長。
曙光中學以厚重的校史資源為根,以新時期對教育改革的需求為方向,積極構建區內、市內乃至全國聯動的紅色精神培育教育資源聯盟體,并以“ 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臺”為載體,讓特色課程真正服務于廣大學生。
今年3月,奉賢區教育局引進華東理工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舉辦“ 華東理工大學附屬奉賢曙光中學”,探索具備“紅色底蘊、理工特長”的拔尖人才一體化培養路徑,將華東理工大學附屬奉賢曙光中學建設為上海一流、全國知名的高中。未來,曙光中學將一如既往地傳承創校先輩的精神火種,培育不忘初心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