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波
摘 要:計算機基礎是高校的一門公共課,能夠豐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文章從課程設置總體情況、教學計劃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建設等方面對新晉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改革進行探討,可以為推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5-0020-02
計算機的出現使人類開始進入信息社會,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作為新晉本科院校,要深化計算機基礎公共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豐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要以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評估為核心,本著為專業服務的原則,優化計算機基礎課程類型、總學時、學分以及學期設置,構建多目標、分層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下面從課程設置總體情況、教學計劃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建設等方面,對新晉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改革進行探討。
一、課程設置總體情況
參照教育部編制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學校根據專業人才能力培養需求,采用1+X的方案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即大學計算機基礎+若干必修/選修課程。
計算機基礎(“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是高校一門公共基礎類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常用辦公軟件的應用方法,初步具備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能力,實現辦公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其進階核心課程是計算機技術開發應用課程,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Office高級應用三門課程。
課程設置具體情況如下:大一第一學期,面向全校大一新生開設“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大一第二學期,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課程,便于機械制造、采礦安全、建筑設計等理工科專業學生及其他有興趣的學生選修,同時開設“Office高級應用”課程,便于外語、經濟、文法等文科或偏文科專業學生及其他有興趣的學生選修。
二、教學計劃安排
計算機基礎課程涉及面較廣,教學安排上應與專業課程教學相融合。因此,學校要本著服務于專業的原則,充分考慮人才培養需求,組織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教師深入各院系開展調研活動,并組織學生座談,編寫合理的教學計劃。
“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理論課側重講解計算機基礎概念及基本原理,并讓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掌握一些常用辦公軟件及工具軟件的操作技能。“計算機技術開發應用”是從技術的角度為學生講解計算機知識的基礎課,考慮到不同專業對學生程序設計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可讓學生根據自身需求結合專業發展要求自行選修。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不同需求,計算機教師可以在個別班級試行A、B班教學。軍訓期間,教師可對所有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測試。成績在60分以上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修,如果不申請也可直接進入A班學習;成績在40分以下的學生,直接進入B班學習;成績介于兩個分數之間的學生,可以根據A、B班的教學計劃自行選擇自己想要就讀的班級。A班講授內容深而廣,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B班講授內容注重基礎,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經過一年的試運行,從學生平時表現、成績考核來看,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A、B班教學實踐經驗,學校可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中推行分層教學,由開課院系根據學科專業培養目標自行選擇相關層次。
第一層次:5學分,其中理論3學分,實踐2學分,開設在第一學期。所學內容如下:計算機信息技術概述、Windows操作系統、常用辦公軟件系列(如Office、WPS)、計算機網絡概述、信息安全、多媒體技術、軟件技術基礎、數據結構、數據庫開發基礎等。
第二層次:4學分,其中理論2學分,實踐2學分,開設在第一學期。所學內容如下:計算機信息技術概述、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應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組件)、計算機網絡概述與應用、防病毒技術等。
第三層次:3學分,其中理論2學分,實踐1學分,開設在第一學期。所學內容如下:計算機軟硬件組成概述、Word應用、Excel應用、PowerPoint應用、Internet網絡資源訪問等。
在學生完成大一第一學期“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各院系可在大一第二學期根據本院系各專業學生的需求及特點,安排學生選修計算機進階課程。進階課程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Office高級應用三門課程,分別為4學分,理論與實踐各占2學分。通過進階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形成程序設計思想,熟悉程序設計的基本語法體系,還能大大提高程序設計開發能力。
三、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實踐教學對于深化學生對所學計算機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適宜的實踐教學活動是提升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高校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通過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結合理論知識,對應章節分層次設計,采用以任務驅動為主、綜合應用實訓項目為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內容可分為基礎操作性實踐、綜合設計類實踐和創新性實踐三種。其中,基礎操作性實踐教學內容如下所示。“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實踐內容:Windows系統操作、Word字處理應用、Excel電子表格制作、PPT演示文稿的制作;教學目標:理解Windows系統資源管理方法,熟悉桌面辦公軟件的應用?!癈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實踐內容: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函數與預處理,數組、指針、數據類型等;教學目標: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過程,理解程序控制結構和程序設計思想?!癙ython程序設計”課程實踐內容:基本數據類型和組合數據類型、程序設計結構、函數與模塊等;教學目標:了解程序語言的功能,掌握基本的程序設計語法體系?!癘ffice高級應用”課程實踐內容:Office的高級應用技巧、長文檔排版等;教學目標:掌握Office辦公軟件的應用技巧,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