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兵
摘要: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特點,人文性體現在課程的主題式教學過程中。關注人文性的課堂,重視學生體驗,尊重學生對閱讀的感受,生成性較大,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能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渲染、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微課? 語文課堂? 生成性
在新課程理念下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導演角色,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和自主學習。如何利用新媒體新技術讓學生更加樂學,從而收獲屬于自己的學習體驗?微課因其自身的特點,恰恰能對教與學的活動起到調節氣氛、激發興趣和引導生成等作用。微課的定義很好地解讀了微課的內容、形式、目標和效果。在新課程標準的框架下,教學以某個知識點為切入點,整合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點對點”地滿足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認識和領會的需求,有效幫助學生突破對知識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微課滿足了學習者“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要求。如何應用微課助力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微課,催生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
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師生“參與生成”,課堂上通過合適的微視頻作品促成學生與教師在“互動”“對話”中對課程進行“動態生成”和課堂上的即時“改造”。在此過程中,動態的“隨機生成”一定會發生在課堂上。
為了使學習者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挖掘自身學習潛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微課對各種資源進行了信息化的處理和設計,最終以流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符合當下教育現代化的大趨勢和學生的需求,學生對扁平化的數字時代非常熟悉,在這個環境中接受知識和生成體驗也非常自然。
微課的功能和自身特點讓其可以有效催生語文課堂的生成性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涉及與“人文性”相關的知識點時,通過自制的微視頻對學生情感進行熏陶或感染,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期,對外界事物敏感,情緒化嚴重,如果引導得當,學生的思維習慣都能得到很好的規范,一旦放任自流,有的學生就會走偏走歪,甚至誤入歧途。教學中,針對教材選文的特點,對寫景抒情類作品通過美文美篇美視頻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自然、走進作品情境;對愛國激勵性主題的作品,通過合適的視頻播放激發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逆境圖強類主題的作品,則通過制作和使用合適的視頻對學生意志和心性的錘煉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微視頻的運用就像點燃激情火焰的引線,將學生心中最善、最真、最美的角落觸動,通過文本和視頻的雙重作用,達到閱讀的最佳效果。
二、微課,助力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
微課在實際應用中,要以知識點為核心,利用簡短的微視頻,與設計、課件、練習、反饋、點評等資源一起,組成了一個知識能量圈,在這種開放式、主題式的環境中,師生角色更容易轉換。如何利用微課的功能助力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內容的產生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點工作。
其一,根據部編教材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特點,梳理出單元“人文主題”的線索,如“修身正己”“摯愛親情”“人生之舟”等主題,同時整理和制作此類主題的微視頻和輔助教學素材。
其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情感觸發的需要,恰當播放微視頻,學生在觀看、欣賞和共鳴中,沉浸到課堂情境中。比如在學習楊絳的作品《老王》時,筆者播放了由一組在底層中掙扎的生存者的圖片組成的微視頻,學生在如泣如訴的音樂聲中,被圖片中的人和景所觸動,潸然淚下,一下子明白了課文中楊絳對老王的情感。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學過程中,我將莎士比亞關于“金錢”的論說制作成了微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學生深刻地領會了課文批判的“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一主題。
其三,在學生對重難點知識反復遺忘的情況下,可以將知識點通俗化,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制作有針對性的視頻,供學生反復觀看和慢慢領會。這樣做,既避免了重復講解,解放了教師,也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們以個性化的學習輔助,讓有些學生多次反復學習,直至學會為止。
三、微課,開放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語文教學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那么,重新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行為就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從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出發,立足學生全面發展,關心學生的想法。對生命和世界的關注,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對個性與價值的構建,尊重每個個體的感受和體驗,都是語文課堂生成的活力與源泉所在。
語文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個體,語文素材來源于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只要不在教學中漠視語文與生活、文明、人生、生命等的聯系,就能在每一個知識點的觸發中與學生生成對這些話題的新思考、新體驗、新感受。在教學中,無論是設計還是目標,無論是內容還是評價,都不能只突出教師個人的觀點,切忌用教師的體驗替代學生的體驗。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上,一定要采取靈活多樣的語文教學形式和思維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不能讓語文教學步入自閉、僵硬的境地,更不能用終結性評價給學生的思維設限。教學中考慮到語文的這些特點和學生的個體特征,就能使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促進語文生成性教學的做法具有現實可行性。
生成是個體的文化生成,語文教學主要通過語言和文字促進學生的文化生成;生成是個體人生意義的生成,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獲取人生意義,從而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使人生意義在閱讀過程中得以顯現。
語文教學中的生成性是一個十分有價值的創造過程,師生都能在其中得以生長和體驗到生成的快樂。回歸到“人”這一起點,語文教學的過程一定是關注那些非預設性的、多層面的和非唯一答案的探討。基于此,語文教學中才能出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原型,學生才能在其中不受分數和考點的束縛,發散思維,參與對話,審視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并對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個問題主動進行思考和解決。
那么,如何合理選擇優質的資源并將這些資源變成語文生成性教學中觸動學生靈感的因子呢?這種教學又該如何實施呢?筆者認為,其一,站位要高,在設計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豐富學生文化視野、解決學生成長難題、幫助學生積累屬于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設計策略可以是開放性問題的靈活設計、教學情境的設計、彈性區間的設計。據此制作切合知識點的有針對性的微視頻,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領會和交流問題,從而得到體驗。其二,從獨白、控制到對話、生成。語文教學活動應是師生智慧碰撞和心靈互動的過程。其間,自然生發出對世界和人生的關照與思考,是對自身的體悟與提升。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應充分提倡學生思考、學生交流、學生表白,在學生大膽的思考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維和智慧的火花。
結語
語文課堂上,通過合理而巧妙地運用微課,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在興趣的促進下再思考、再提升,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學生的體驗和素養也得以提升。借助微課,我們期待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