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巢 科 龍勝春
目前初高中歷史教材(必修)都是“通史”模式,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比初中還“凝練”得多,高中歷史課如何打破“重復”教學的怪圈?另外,高中教材內包含的諸多學術概念(名詞)初中是沒有的,如何體現高中歷史教學的“高度”?教材編寫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高中歷史教材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本文以統編教材必修下冊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為例,探究如何在深度學習視域下,以價值立意實施高中歷史新教材的課堂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先前學習知識基礎上的概念改變。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并非一塊白板,他們是帶著在日常經驗和在其他情境中獲得的先前知識、信念等走進教室的,這些經驗、知識、信念等被稱為“前概念”[2]。
學習“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一課,學生通過初中學習,對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掠奪和爭霸過程有了基礎性了解,但這是“著眼于個別用語與事實的學習”的“淺層學習”[3]。而高中本課的教學,一是通過教材增補的人口、物種、商品、資金全球流動情況增強“開放”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新航路開辟后不僅有單向的掠奪,也有各地區、各文明的交流,從而感受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二是讓學生在初中已了解的西歐早期殖民掠奪的基礎上,認識由此引發的世界格局的演變,體悟包容開放的價值理念,從而認識“走向整體”這一趨勢,這不正是深度學習所追求的“尋求意義的學習”嗎?
同時,同為通史學習,高中歷史的“高度”應該通過培養學生更高品質的思維能力來體現。而培養高品質思維能力的前提是學生經歷深層次的思考過程,這就需要基于深度學習的理論,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一課,教師要明確如何就“新航路開辟使人類歷史逐步走向整體”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同時,課堂教學應發揮價值立意的引領作用。長期以來,很多人囿于“西方中心觀”,錯誤地認為今天的歐美文明是人類最佳的文明,西方道路才是人類最佳的歷史發展之路。其實,縱觀人類歷史,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及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才是事實,也必然是將來幾百年的事實。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原有相對平衡的多元世界格局,使各種文明相互碰撞、學習、交融,但這不等于各種文明就會在幾百年內變成一種。本課以包容開放作為價值立意,就是要摒棄“西方中心觀”,樹立“文明多中心”意識,要教育學生平等對待、尊重包容、研究借鑒其他文明,從而在增強家國情懷的基礎上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
確立了價值立意,如何讓這一立意落地呢?單純、直接地灌輸講授顯然會使效果大打折扣。鐘啟泉教授提出了“深度學習”的三個特點:主體性學習、對話性學習和協同性學習。基于這一理論,筆者圍繞“包容開放”價值立意,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來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達成包容開放的價值立意。
活動1:新航路開辟前后印度洋和東亞地區海路貿易差異比較。
學生活動:各小組展示課前制作的某商品的區域海路流通路線示意圖,并從流通量、路線、承運人(商人)等方面加以簡要說明,也可以某一次貿易為例說明。
(教師出示材料)

圖1 唐代廣州通海夷道
引導學生認識:在新航路開辟之前,就有“海上絲綢之路”。如《新唐書·地理志》有記載“廣州通海夷道”,即以廣州為起點,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1.4萬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當時通過這條通道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等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和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
材料1:16世紀歐洲人到來之前,印度洋海域和東亞海域的海上貿易雖然已經頗為繁榮,各國商人之間通過比較密切的商業交往已經建立起地區性的貿易網絡,但是總的來說,這些網絡之間的連接還不是很緊密,同時也未能把更大的世界包含在內。
——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教師提問:“16世紀歐洲人的到來”是造成兩者差別的關鍵因素。“16世紀歐洲人的到來”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引導學生認識:新航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
教師提問:以印度洋和東亞海域的國際貿易為例,新航路的開辟給世界貿易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在組織學生根據教科書和所學知識討論的基礎上提供材料引起學生深層次思考:新航路的開辟,給印度洋和東亞海域的海上貿易帶來的變化,除了路線,還有哪些東西?
材料2: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印度洋地區的貿易通用語言是阿拉伯語和古吉拉特語,泰米爾語和孟加拉語則作為輔助和補充。在東亞,漢語(特別是閩南話和廣府話)是最重要的商業語言。至于操這些不同語言的商人如何交往做生意,至今尚不得而知。我們只能說,由于沒有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各國商人在進行貿易時肯定有很大困難。這個問題,也反映出當時各國商人之間的聯系還不是非常密切。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先后來到印度洋地區和東亞地區后,大大改變了以上情況。……為了更好地進行國際貿易,西歐人還引進了國際通用貿易語言。葡萄牙人來到亞洲之后,葡萄牙語成為亞洲海上貿易中占據統治地位的通用語言,一直到18世紀末才逐漸被英語所取代。
——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教師提問:材料表明,全球航路的初步建立和貿易的開放帶來了哪一領域的變化?
引導學生認識:西歐商人把大西洋貿易和印度洋、太平洋貿易聯系了起來,將東亞和印度洋地區納入了他們建立的全球貿易網中,從而讓這些地區真正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這顯示包容開放不僅推動了商品(物質)的世界性流動,而且推動了各區域文化的交流,從而使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推動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
活動2:如何看待歐洲人帶去的疾病對美洲人的“大屠殺”?
材料1:那時,沒有疾病;他們的骨頭沒有酸疼;那時他們沒有發燒;那時他們沒有天花;那時他們沒有胸疼;那時他們沒有腹痛;那時他們沒有肺癆;那時他們沒有頭疼。可是那些外來者(指西班牙人)來了,令一切全然改變。
——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材料2:美洲阿茲特克帝國的天花感染者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教師提問:新航路開辟后,在商品和物種交流的同時,跨區域大范圍傳播的還有疾病。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如何看待外來疾病對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殺”?
預設回答之一:美洲印第安人因歐洲殖民者傳播的疾病而大量死亡,這充分說明新航路所帶來的“大交換”黑暗的一面。
引導學生認識:新航路帶來了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的世界性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生態環境。正如克羅斯比在《哥倫布大交換》中指出的:哥倫布與他帶來的動植物,在過去400年內消滅的生命種類,可能比100萬年進化滅絕的物種都多,“為了眼前方便,我們劫掠了未來”。
預設回答之二:但是,難道因為印第安人對“舊大陸”的病菌免疫力低下而要他們永遠封閉起來,不與外來人口和技術接觸嗎?
引導學生認識: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有對立統一的規律。一方面,擴張客觀上把美洲同歐洲、亞洲、非洲等連為一體,也促進了全球的聯系;另一方面,殖民擴張模式的世界網絡連接給美洲人帶來了巨大災難——人口大量減少,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全球連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應該建立在平等包容的基礎上。
教師提問: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的社會發展進程,使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怎樣的歷史教訓?
引導學生認識: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的殖民擴張中,西歐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別人的痛苦、災難之上,美洲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其中既有槍炮屠殺,也有病菌肆虐。放眼歷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應基于包容開放,堅持文明的平等交流,各國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可持續發展。
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把培育學生的問題發現力與問題解決力置于重要的地位。以價值立意引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就是要培育高中生的問題發現力與問題解決力。唯物史觀是高中歷史學科的首要核心素養,而高中生如何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歷史現象是本課的實踐難點。
本課教學活動1,旨在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讓學生認識到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更加開放,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感受到在這場全球商路的擴展運動中,西歐地區走在了前面,其文化傳統是開放的,提倡“走出去”,鼓勵冒險,大大擴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的能力也不斷提高。教學活動2,旨在通過討論如何看待外來疾病對美洲原著居民造成大量死亡,拓展學生的視角,即從生態史學的新角度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從而擴展歷史研究視野,汲取歷史教訓,用包容開放的心態積極面對今天和將來更加密切的全球聯系。
我校是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首批建設立項學校,作為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要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必然要關注課堂價值,在知識課堂、智慧課堂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生命課堂,努力建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基于課程標準、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對話、思辨、探究成為課堂常態,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促進生命成長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