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林 孫小霞 王濤 張興龍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黃山自然保護站,甘肅 山丹 734100)
云杉阿扁葉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是一種具有明顯地域性的病蟲害,其最早發現于甘肅省張掖市[1,2],即地處甘肅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山丹縣的大黃山林區。目前,云杉阿扁葉蜂多發生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大黃山保護站林區,其它保護站林區還未發現或者很少見[3]。該病蟲害的生活習性具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其危害每2a發生1代,而且在單年份的危害性更為嚴重[4]。1995年,在大黃山林區發生了嚴重的云杉阿扁葉峰病蟲災害,對當時青海云杉林生長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通過飛防灑播滅幼脲防治為主和人工地面防治為輔的防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云杉阿扁葉峰的危害[5],從根本上降低了云杉阿扁葉蜂病蟲害蔓延,確保了林區森林健康生長。2009年,云杉阿扁葉蜂再次發生危害,且呈迅速擴散態勢;2015年,該蟲發生面積達3924hm2,實施了以2.5%阿維滅幼脲懸浮劑飛防3333hm2,云杉阿扁葉蜂病蟲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和蔓延。2017年,根據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調查,嚴重發生區云杉針葉幾乎被全部吃光,受害云杉林整片呈枯黃色,如同火燒一般,林木生長停滯,樹勢衰弱。2019年,大黃山林區云杉阿扁葉蜂發生分布范圍涉及15個林班、328個有林地小班,發生分布面積3467hm2,其中重度面積達到809hm2。
鑒于此,為避免大黃山林區青海云杉林云杉阿扁葉蜂病蟲害的蔓延和擴散,本研究采取混配藥劑利用飛機噴霧防治,同時實施人工地面輔助防治的綜合措施,通過對照防效調查,確定有效的飛防混配藥劑和防控措施,降低蟲口密度,提高防治效果,并防止其擴散到其它林區,從而有效防治阿扁葉蜂對青海云杉林的危害,改善林區生態狀況,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示范作用。通過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經營與管理,促使當地區域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研究區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大馬營鎮境內的大黃山林區(E101°00′~101°30′,N38°20′~38°30′),林區東臨永昌縣,南連馬營灘,西至馬營河,林區總面積為28790hm2。主峰高達3977m,四周為低山丘陵,海拔在2400~3977m。年均降水量為290~400mm,年均空氣溫度為-3.2~1.4℃,年干燥度1.0°~1.5°,無霜期短,夏季多東南風,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林區的河流屬于黑河水系,集水面積約為176km2,年徑流量約為0.1906億m3(季節性的小河流量未計算在內),現建有寺溝水庫、流水溝水庫、瓷窯溝水庫、三十六道溝水庫等4座水庫。林區樹種比較單純,其分布的天然優勢樹種主要有青海云杉、祁連圓柏、山楊,以及近年人工栽植的華北落葉松。青海云杉林呈塊狀或條狀分布于海拔2500~3100m的陰坡或半陰坡上,祁連圓柏呈零星塊狀或散生狀分布于海拔2700~3300m的陽坡或半陽坡上,山楊林分布在2600m以下的丘陵、山坡或溝谷。林區灌木優勢種有山丹柳、祁連柳、金露梅、小檗、忍冬、薔薇、銀露梅、花楸、錦雞兒等;草本優勢種有禾本科、莎草科、毛茛科、藜科、蓼科、菊科、薔薇科、豆科等科的雜草及苔蘚,其中可供藥用的有大黃、黃芪、羌活、沙參等。林區不同海拔段分布著不同的土壤類型,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著山地栗鈣土和山地褐色土(2400~2800m)、山地草甸草原土和山地褐色土(2800~3100m)、高山草原土(3100~3500m)和高山草甸土(3500~3800m),這些土壤的成土母質主要為次生黃土或坡積礫石。
1.2.1 飛防作業區劃
依照飛行的要求將防治區劃分出準確的作業區,并繪制出作業圖,以確保飛機噴藥安全、準確。本次飛防區劃作業區為云杉阿扁葉蜂發生區,范圍覆蓋東至羊虎口資源管護站轄區龍口,西至柴塘資源管護站轄區青石頭溝,南至老軍資源管護站轄區大石頭溝,北至老軍資源管護站轄區流水口水庫,涉及15個林班、328個有林地小班,防治作業面積3334hm2左右,林分類型均為青海云杉天然林且為純林。飛防作業區主要標準地的樣點信息見表1。

表1 云杉阿扁葉蜂防治效果調查樣點信息
1.2.2 飛防灑播藥物配比和用量
本研究飛防所篩選的藥劑為高效、低毒、有胃毒、觸殺作用的第4代農藥,藥物配置為1.8%阿維菌素乳油1.2L·hm-2加8%氯氰菊酯觸破型微囊劑(綠色威雷)750mL·hm-2加尿素225g·hm-2加水5.325L·hm-2(稀釋),共計7.5L·hm-2。為了確保噴灑質量,在飛防作業區設置30個監測點,在每個監測點所在的林分包括天窗、樹冠中部、樹冠下部放置鍍鎂載玻片用于噴灑質量的檢測評定。
1.2.3 防治效果調查
在標準地與飛行方向垂直的直線上布置20個監測點,在每個監測點選擇3株具有代表性的青海云杉樣樹,每株間距在5~10m。在施用藥物前計數每樣株樹的蟲口數量和蟲齡,同時在樣樹地面周圍鋪設接蟲布,在施藥后12~24h再調查樣樹的蟲口數量,因藥性可達30d,因此需要逐日調查樣樹的地面死蟲數,直到不再發現死蟲時為止,并震落樹上的活蟲數,記錄樣株活死蟲口數。
根據害蟲校正死亡百分率檢驗殺蟲效果,計算公式:
害蟲校正死亡百分率=(對照區的活蟲率-處理區的活蟲率)/對照區的活蟲率×100%
由于大黃山林區青海云杉林樹體高大、林分較為茂密,樹體受藥體積較大。同時結合飛防區域的地形特點,在保證安全作業的情況下,制定有效、合理、經濟的飛行路線和作業方法,使飛灑藥物能夠有效噴灑到林木的樹冠層,降低云杉嫩梢類害蟲的危害。通過對1995年和2015年實施的飛防試驗防治效果總結經驗,并結合2018年越冬老熟幼蟲監測調查資料,選擇了對人畜無傷害,對環境和其它生物的影響較小的1.8%阿維菌素乳油、8%高效氯氰菊酯、尿素(助劑)、水混合藥劑(主要是胃毒和觸殺作用,高效低毒)。考慮高蟲口區需20%的選擇性重復施藥,每架次需要1.8%阿維菌素乳油64L、8%綠色威雷40L、尿素12kg、水384kg。7月下旬在幼蟲3齡前施藥,每667m2用藥量依據蟲齡增大,蟲口密度增加,可適當增加用藥量。高蟲口區選擇性重復施藥。林緣采用人工補充防治的方法,人工補助防治為施放1.2%苦參堿、煙堿殺蟲煙劑;另外,在樹干胸徑處環繞一周閉合粘上粘蟲膠帶,防治上樹產卵成蟲。
經過有效的飛防混配藥劑和防控措施,對阿扁葉蜂防治飛防成效調查樣點防效成果進行調查分析,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1.8%阿維菌素乳油1.2L·hm-2加8%氯氰菊酯觸破型微囊劑(綠色威雷)750mL·hm-2加尿素225g·hm-2加水5.325L·hm-2(稀釋)的施藥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蟲口密度。如,受害嚴重的冰溝、石梯子、椽子路的青海云杉林分其阿扁葉蜂的蟲口密度從63.4頭·50cm-1/枝降到0.75頭·50cm-1/枝,平均死亡率達到92.6%,調查樣地的蟲口平均死亡率達到90.0%以上。根據2019年4—5月蟲情監測調查,飛防區2018年越冬幼蟲平均蟲口密度為48頭·m-2,伴有云杉嫩稍害蟲發生,死亡率僅為0.71%。可見該藥劑防治效果良好,對云杉阿扁葉蜂蟲害的防治起到了明顯的效果,達到了保持該林區有蟲不成災的局面,并防止其擴散到其它林區,確保了林區森林健康。

表2 阿扁葉蜂飛防成效調查分析
本研究所用藥劑選用高效低毒有胃毒、觸殺作用的阿維菌素,同時復配8%高效氯氰菊酯觸破型微囊劑,混配比例較佳,在噴灑藥物后的15~30d內能保持藥效的發揮,因屬于胃毒殺蟲劑,對環境污染忽略不計,且對人畜無害,也未對森林昆蟲天敵等造成傷害。人工地面防治采取對2、3齡期幼蟲施放煙劑和樹干纏繞粘蟲膠帶防治成蟲。飛防作業嚴格按照《輕型直升飛機噴灑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技術規程》(LY/T2024-2012)技術要求進行施藥作業,環境保護措施到位。通過合理的藥物混配進行飛防灑播,同時輔以人工地面防治措施,加大了殺蟲力度,有效降低了蟲口密度,提高了試驗區青海云杉林阿扁葉峰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增強了應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和疫情的反應能力,減輕了云杉嫩梢類害蟲對青海云杉天然林的威脅,確保了青海云杉林森林健康,局部脆弱生態系統得以自然修復,生態系統實現穩定平衡,改善林區生態環境;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的人員素質和技術力量,達到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