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玉萍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農村發展,安徽 合肥 230036)
十九大報告會議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3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1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浪潮,在此期間蕭縣于2020年4月完成了脫貧攻堅的任務,給中國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蕭縣是安徽省宿州市的下轄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鎮守安徽省的北大門,卻是安徽省9個貧困縣之一。在脫貧攻堅的浪潮中,蕭縣完成了脫貧的任務。蕭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在完成脫貧任務之后,迎來了鄉村振興的任務。鄉村振興需要解決“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其中農業是基礎,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基礎性作用。
蕭縣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轄區,地處安徽省北大門,毗鄰徐州,位于長江三角洲、淮海經濟圈的中心和華北平原的東南部,素有“四省通衢”之稱。蕭縣總面積1885.3km2,轄20個鎮、3個鄉。2020年,蕭縣地區生產總值40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63.24億元,占比較大。其中主導產業有糧食、水果、蔬菜、畜牧業、棉花、畜牧業等。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前景較好。
2010—2018年,蕭縣的農林牧漁總產值以及各部分產值都是逐步增加的,與2010年相比,農林牧漁總產值增加了54億元,農業產值增加了24億元,林業產值和牧業產值分別增加了29212萬元和12億元,漁業產值增加了8272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增加了14億元。由2018年的數據資料可以得知,農業產值占比47%,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近1/2,說明蕭縣的種植業經濟收益較高。排名第2的是牧業,占32%,這與蕭縣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蕭縣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適合糧食小麥的生長,對于畜牧業發展較有利,為本地肉羊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也與當地的飲食習慣有關,當地村民有養羊食肉的習慣。蕭縣是安徽省養殖大縣,目前形成了波爾山羊、三元雜交豬、西門塔爾肉牛、黑白花生奶牛、櫻桃谷鴨等高效品種和特禽、長毛兔、鴕鳥、土元、蝎子等特種動物及珍稀動物養殖基地。漁業產值僅占1.5%,這從側面反映了蕭縣漁業資源較少,漁業附加值不高。
蕭縣的瓜果類作物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從2010年開始逐年增加,到2017年達到頂峰,這與蕭縣的地方政策及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瓜果類種植難度小,相較于糧食作物收益高,農戶多選擇種植此種經濟作物,但其受季節性影響較大。2018年,由于政策的原因,地方的瓜果產業發展受市場因素影響,導致產量大幅下降,宿州市總體的瓜果產業總體產值僅為659256t。蕭縣2018年瓜果產業播種面積是2478hm2,2017年的瓜果產業播種面積12159hm2,產量是744033t,瓜果產業播種面積減少了將近1萬hm2,產量減少了1萬t,2018年蕭縣經濟作物的產量總體都呈現下降趨勢。
蕭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逐年遞增,2010年增加值為308432萬元,2018年增加值達到632442萬元,增長了將近1倍。其中,服務業增加值最多,增長了近40倍,這是由于近幾年,國家大力發展服務業,給予政策扶持,地方政府重視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從業人數增加。農業增加值較多,受科技進步的影響和種植機械化的普及,農業發展狀況良好,農業近幾年產量增幅不大,產量較平穩。蕭縣盛產小麥,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全國科技入戶示范工程20個小麥示范縣之一。漁業增加值較高,在2017年達到高潮,漁業發展勢頭較好,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水產品,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林業和牧業,增加值較多。在整個農林牧漁業中,農業增加值最多,其次是牧業。
2.1.1 地理位置
蕭縣位于淮北平原北部,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徐州,徐州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徐蕭建立了城際公交,往來十分便利。西部與碭山縣和河南省永城市毗鄰,南面同淮北市、濉溪縣交界,東南部與宿州市埇橋區相連。因此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與江蘇、山東相鄰,位于4省相交之處。近年來,國家大力開發中部地區,為蕭縣的發展帶來機遇,2016年9月10日蕭縣北站即高鐵站開通運營,蕭縣北站占地面積8000m2有余。蕭縣于2014年申請恢復火車站的客運功能,恢復并擴建了原火車站,于2019年12月投入使用。北站和火車站的建立使得蕭縣和華東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迅速縮短,促進了蕭縣的發展,對于蕭縣融入徐州都市圈和泛長三角經濟區具有很大作用。
2.1.2 氣候條件
農業發展氣候適宜,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處于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冬暖夏涼,適宜農作物生長。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照資源充足,全年降雨量適中。
2.1.3 人文特色
蕭縣常住人口為105萬人,人口優勢明顯,蕭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從事農業的人口多,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蕭縣古稱蕭國,擁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是漢文化和孝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書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等。縣內有龍城畫派,書畫藝術歷史悠久。
2.1.4 農業基礎
蕭縣自古就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農田占地面積廣。農業機械化水平高,機械化普及力度高,蕭縣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業水泵、節水灌溉類機械普及率高,農業發展條件良好。
蕭縣自然環境條件較好,但近年由于城鄉規劃的政策,農村土地資源被進一步分化,農業用地規模進一步縮小,其中果林用地減少快。農業用地規模小,產量不高,受季節影響較大。且近幾年的城鄉規劃,使得農業用地規模銳減。
鄉村振興戰略使得農業得到了發展,蕭縣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加大農業方面的資金技術投入,使得農業資源被進一步開發利用。另外,科技進步為農業帶來發展的條件,無人機技術可以監測農作物的長勢,無人機噴灑農藥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
2.4.1 農業基礎落后
蕭縣地區的農業發展較早,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發展農業,農業獲得了大發展,但近年來農業的地位有所下降,農作物的規模減少,一些農業用具一成不變。
2.4.2 城鄉規劃,農業用地銳減
蕭縣近幾年大力發展規模化農業,土地流轉非常盛行,雖然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但由于后續的工作沒有跟上,農產品價格低,農民收入不高。受市場的影響較大。作為一個果林產業占比較高的縣,近幾年縣政府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果林被大量砍伐,產量銳減,果林用地被用于工廠廠房的建設。大部分地區也存在著農地撂荒,農民外出務工的現象。
2.4.3 農民素質較低
蕭縣地區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而當今時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是高科技技術型人才,人才是基礎,對推動農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時代的農業需要的是懂技術的新型農民,對農民的要求變高。蕭縣自古就是農業大縣,農民的知識水平較低,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老年農民,這部分農民普遍年齡在50歲以上,所受的教育普遍是小學階段,文盲率很高。這也導致了蕭縣農業發展緩慢,農產品產量不高。
蕭縣在脫貧任務完成之后,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積極主動與時代接軌。蕭縣應該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此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
加快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全縣全年蔬菜、水果種植面積超過6.67萬hm2;抓好農產品品牌建設,2016年“蕭縣葡萄”申報了地理標志產品,明亮面粉公司的“皖強”、虹光企業集團“虹光”、金玉米公司“金玉米”申報了安徽省著名商標;全縣31個鄉鎮示范園整合投入各類資金11.29億元,累計投資過千萬的示范園14個,投資過億元的示范園4個,233個村級示范點累計投入3.87億元。穩妥推進葡萄文化產業園、丁里生態園、蕭縣黃河畔白山羊深加工等項目的招商引資,目前投資1.5億元的年屠宰80萬只優質肉羊和5萬頭優質肉牛加工基地項目,已完成加工車間及附屬設施建設;充分利用農展推介企業和企業產品,提高企業和企業產品的知名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業經營體系,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能力。蕭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人口流動頻繁,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較多,這導致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大幅減少,農地撂荒現象較普遍。在此背景下,開展規模化農業用地建設意義重大,針對蕭縣農民大量流失,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承包大戶對閑散的農業用地進行承包經營,開展規模化種植。
結合產業布局和產業優勢,明確以楊樓鎮鎮區為中心,面積約20km2的核心發展區和以丁里鎮鎮區為中心,覆蓋蔡洼紅色旅游景區、金生綠源休閑觀光基地,面積約15km2的核心發展區。
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幫扶措施。對農業生產經營進行指導,加大對農業用地情況進行規范化管理。對于當下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給予支持,對于一些承包大戶要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針對蕭縣特色瓜果業,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對其進行果樹種植的技術指導,對于后期的銷售要主動幫助果農開拓銷路,為果農的生產經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