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恒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420)
馬克思將主要研究方向放在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運作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批判繼承了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經濟學家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地租理論而形成馬克思地租理論。馬克思指出:“這個作為租地農場主的資本家,為了得到在這個特殊生產場所使用自己的資本的許可,要在一定期限內(例如每年)按契約規定支付給土地所有者即他所開發的土地的所有者一個貨幣額(和貨幣資本的借入者要支付一定利息完全一樣)。這個貨幣額,不管是為耕地、建筑地段、礦山、漁場、還是為森林等支付的,統稱為地租。”[1]馬克思認為,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壟斷權是地租產生的根源,租地農場主為獲取土地經營權,必須按照契約規定的期限內向土地所有者支付一定數額的租金。根據馬克思對地租概念的論述,地租可劃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級差地租有級差地租Ⅰ與級差地租Ⅱ 2種理論形態。級差地租Ⅰ強調自然因素,需要綜合考量土地的自然肥力、土地的區位差異等多重因素,農業資本家運用等量資本在等面積且不同土地上進行投資,均有不同結果;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資本家對同一塊土地進行連續投資所產生的地租即為級差地租Ⅱ。馬克思指出,絕對地租源于土地所有權,即在任何土地上租種都需交納地租。從理論價值維度看,厘清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研究現狀,對于促進馬克思地租理論中國化、科學規劃土地資源與明晰土地產權,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馬克思地租理論深入闡釋了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的過程,明晰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可為現階段促進土地資源分配合理化研究進程奠定理論基礎,彰顯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指導意義與當代價值。關于馬克思地租理論之時代價值研究的學術成果,徐熙澤、馬艷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假定條件作為研究馬克思地租理論現代價值的切入點,將地租理論模型化;為此模型注入勞動的主觀與客觀、虛擬價值因子,重構地租理論模型,其時代意義在于為科學規劃土地資源、營造良好的房地產市場氛圍、政府謀劃房地產發展方向提供理論指導[3]。杜奮根、趙翠萍立足于對馬克思地租理論現代價值已有的研究,明確指出,馬克思地租理論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內涵,并且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堅持效率功能和公平價值有機統一是進行馬克思地租理論后續研究的基本準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探索社會主義地租的公平價值功能[4]。研究資本主義制度下農業地租的來源是馬克思地租理論的重要內容,并沒有提出“城市地租理論”的概念,學術界對城市地租理論的研究也鮮有涉及,但陳征教授的研究成果填構建出城市地租理論基本框架。余興論述陳征教授提出的“社會主義城市地租理論”的理論意義,有助于探尋馬克思地租理論傳承方式和弘揚當代價值,社會主義城市地租是馬克思地租理論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理論飛躍,彌補了馬克思地租理論關于城市地租的研究空缺,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制度下都存有地租,城市地租理論也為促進我國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提供理論指南[5]。金棟昌、李天姿從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文本邏輯展開考察,以地租屬性方法論思想、功能方法論思想、結構方法論思想科學剖析土地收入的生產關系、價值維度和理論結構[6]。
我國先行農村土地制度包含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權利制度,兩者構成農村土地制度的基本內容。土地管理制度的變遷、時空條件下的差異必然會對土地權利的基本內容產生影響;土地權利制度為加強或削弱對土地權利的保護勢必會修改配套運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因此,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賴于2大板塊組合發力。目前,土地管理制度中的征收征用制度,土地使用權制度中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與宅基地使用制度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面臨的關鍵問題,馬克思地租理論對于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何種理論意義和實踐啟示,學者們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依據,相繼從農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內容展開研究并得出不同結論。
1.2.1 馬克思地租理論對農地征收制度之理論意義
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要素,農村土地征收需要以公共利益為由動用公權力將土地收歸地方政府,政府的公權力和農民私權利之間界限不清等問題有待解決、土地征收補償程序中妥善處理農戶利益保護等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征地機制勢在必行。文曉波認為,應加強對農地征收利益分配機制研究,目前的難點在于如何處理好失地農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問題,基于馬克思地租理論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政府和失地農民三者之間的利益協調分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收取大部分的絕對地租收益,地方政府和集體合理分配級差地租Ⅰ的收益,級差地租Ⅱ的征地收益應歸失地農民所有[7]。鄧亞分析了我國當前土地征用制度的困局,以馬克思地租理論角度提出地租的來源和保障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完善征地補償過程中配套運行制度(界定公共利益、區分公共利益、明晰征地補償標準)。孫秋鵬引用宅基地轉用增值分配概念,明確了宅基地流轉后增值部分具有地租屬性,通過經濟學的視角列出宅基地供求函數得出,土地征收過程中應加強農戶的話語權,放開宅基地流轉限制,宅基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可忽略地方政府征收環節,直接進入城市土地市場,地方政府以稅收的形式獲取土地專用增值收益[8]。
1.2.2 馬克思地租理論對農地流轉之租金定位
基于現有文獻,學術界對農地流轉與馬克思地租理論結合研究的學術成果較少,但農地流轉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必不可少。農地流轉能有效提高土地產量、科學配置土地資源并穩定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蘊含著重大的經濟意義,仍然具有非凡的研究價值。楊沛英認為,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是農地流轉的價值表現形式,同時也是農地流轉價格的考量標準,能直面合理配置資源,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回應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的需要[9]。孔燕立足于我國現階段土地流轉的形式和原因,指明了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與農村土地流轉之間的關系,認為農地流轉需要擬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價格,根據絕對地租理論構建土地價格形成機制[10]。針對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價格,有學者提出馬克思地租理論可為建立土地價格形成機制提供制定指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流轉定價不能脫離馬克思地租理論,土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包含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11]。因此,級差地租Ⅰ、級差地租Ⅱ與絕對地租均對現階段改進我國土地流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壯大集體經濟必須收取絕對地租,集體擁有分享級差地租Ⅰ的權利,土地承包者重視土地上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加級差地租Ⅱ[12]。農地流轉是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土地租金是農地流轉中的核心問題[13]。目前農地流轉行為尚未獲得體系化制度規范,市場交易平臺缺失。從上述文獻分析,學者們相繼從馬克思地租理論內涵中總結出有助于構建農地流轉制度框架之有效路徑,主要是闡釋了級差地租Ⅰ、級差地租Ⅱ與絕對地租在制定農地流轉價格中的基礎性作用。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研究為農地流轉各要素的研究提供思維導向。
1.2.3 馬克思地租理論對農地“三權分置”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地租理論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地租的來源和形式,以及地租的變化決定了土地價格的走向,迄今為止依舊擁有強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馬克思地租理論對推行農地三權分置指明方向,因此有學者敏銳地抓住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之重要攻堅期,將農地三權分置與馬克思地租理論結合研究,探索出在馬克思地租理論視域下推行農地三權分置行之有效的路徑。鄭興明經過多次考究認為,馬克思地租理論對農地三權分置的重要啟示在于堅持農地所有制不動搖的情況下,賦予農民明晰的土地經營權,構建符合實際需求土地流轉價格制定機制[14,15]。辛毅提出,農地三權分置是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又一次創新,農地三權分置與各類地租的關系是,土地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分別與絕對地租、級差地租Ⅱ與級差地租Ⅰ相對應;此外,明晰土地產權亟需貫徹農地三權分置,馬克思地租理論建立在土地所有權已經建立,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這是馬克思地租理論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形式;土地產權明晰能有效帶動土地經營,這能有效地激發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經營者的勞動熱情[16]。馬克思地租理論與農地三權分置結合研究的學術成果并不多,但是學者們一直認為農地有序流轉是保障農民土地經營權的重要途徑。結合研究的意義在于明晰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地租理論為農地三權分置提供理論依據,農地三權分置是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法律表達。因此,學者們肯定了農地三權分置符合馬克思地租理論內涵。
1.2.4 馬克思地租理論與農地產權制度之結合研究
近年學術界對于馬克思地租理論與農地產權制度的結合研究鮮少,但是馬克思地租理論對于完善農地產權制度依舊有重要指導意義。針對農地產權制度中的現實困境,學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針對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方向做出分析,認為實行土地產權國有化是農地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亟需堅守的理論底線。楊經倫認為,實行土地國有化是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應以實行農地國有產權制度替代農地集體產權制度[17]。安希伋認為,農地產權國有化的優勢在于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便于國家管理和組織宏觀調控[18]。還有學者認為,農村土地國有化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穩定先行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規范國家、個人、集體三者間的關系,打造農村與城市土地之合理布局[19]。洪名勇從土地自身的雙重屬性分析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方向,從土地的自然屬性來看,土地不可能從物理上被私人完全控制;從土地的經濟屬性來看,土地是社會化的生產要素,由土地性質決定了不能實行私有化[20]。應以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為指導,在堅持農地集體所有權制度安排下,克服農地產權制度的現有缺陷,推進農地產權制度創新[21]。基于現有的文獻分析,學者普遍認為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方向應以土地產權國有化為邏輯主干,不能走私有化道路;將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納入研究范疇,深入實地調查了解農地產權制度中現有癥結。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種制度確立需要綜合考慮制度變遷進程中消耗的成本以及收益,忽略消耗成本和預期收益盲目改革農村土地所有權必然會付出代價,因此,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核心不在于變革當下農村土地所有權制度,而是在現行土地所有權制度下如何推動農地產權制度改革。
綜上所述,學者在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指導下就如何推進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展開了大量研究,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地租理論中國化的理論內涵。馬克思地租理論迄今為止依舊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學者們相繼從構建馬克思地租理論模型、厘清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文本邏輯的角度切入探尋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現實意義,對農地征收、農地使用權流轉、農地“三權分置”、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均有一定啟示。面對農村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對其進行有效管理需提至議事日程。但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馬克思地租理論為視域下對農地制度改革研究依舊有待深入,其中可以往多個方面考量。
綜上所述,馬克思地租理論視域下對我國農地制度改革的研究推動了馬克思地租理論中國化發展,馬克思地租理論在農地征收制度、農地使用權流轉、農地“三權分置”與農地產權制度上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也為進一步研究我國農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論導向。現有研究中,對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研究涉及政治、經濟、農業、金融、法學等多領域多學科。在全面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對馬克思地租理論的領悟和解讀尤為重要。但是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以馬克思地租理論推動農地制度改革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顯然對兩者的結合研究之整體性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深入對馬克思地租理論內容研究,為全方位深入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研究提供線索。馬克思地租理論未來的研究方向應緊密結合當代農村土地制度中的需求與不足之處展開,系統、全面地結合土地制度中的各項要素,以此提高研究的系統性。
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現有的文獻多數是運用馬克思地租理論的內容為解決土地制度中某一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指導性建議,結合實證研究的成果較少。實證研究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編織嚴密的思維邏輯主線。如,從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的維度入手,需要深入基層與農民交流,尋找農民之所需,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科學地分配地租,增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從明晰土地產權維度分析,需要確定的是在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的情況下,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收益對象,厘清級差地租的來龍去脈,讓土地收益真正落入農民的腰包中;從級差地租基本原理維度著手,土地征收制度一直是農地制度中的熱點問題,土地征收之前需要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土地用途規劃。對于已征收的土地而言,需要綜合考量具體地理位置、土地肥力、土地用途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針對不同地段設置合理地租。
馬克思地租理論視域下開展橫向比較研究鮮少,農村之間的區位條件具有差異性,在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土地規劃狀況、區位條件等方面都不盡相同的情況下,通過馬克思地租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橫向比較不同區域之間土地制度方面的差異,運用比較的方法分別得出不同區域之間的優勢和劣勢。農村土地大面積撂荒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困境之一,從地租理論視角分析,農地撂荒的原因在于農地產生的級差地租未能兼顧各主體間的利益而進行分配,農地產權問題有待解決,產權不明晰導致農民缺乏對土地的保護意識。因此,政府對農地撂荒問題出臺的措施,村集體的應對策略并取得的成效,需要通過橫向比較總結出具體解決方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程中所遇到的現實困境遠不止農地撂荒問題,其中在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方面都需要開展大量的實證研究工作,通過深入農村基層中挖掘農地制度改革中難以根除的癥結。為了實現農地資源有效配置,除了開展橫向比較研究之外,也需要綜合運用其它研究方法,借此提升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