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琴 李盛福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貴港 537100)
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組織核心形成的供應鏈,是我國非常典型的傳統農產品生產交易模式。長期以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組織的供應鏈模式在農產品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該模式的主要成員包括農產品生產者、中介組織和廣大零售商。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在我國計劃經濟條件下,在廣大村鎮地區形成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在這種模式下,不同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可以具體分為銷地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2種類型。其中,前者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新發地、大鐘寺、岳各莊等農產品批發市場;后者具有代表性的有山東壽光、深圳布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
近年來,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組織的供應鏈逐漸開始興起,該模式在結合傳統農產品交易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引入“企業+農戶”的思路和經驗所形成的新型產業鏈設計成果。目前,該模式不管是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實踐運作方面,都已經非常成熟,是我國農業進行現代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該模式中,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在產業鏈的運行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和關鍵地位,可以作為凝聚更多資源的平臺來有力吸引農戶、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積極參入,也吸引了更多的產品分銷渠道資源,為農產品的交易活動省去了不必要的環節,有效提升了農產品交易的效率和效益。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商品流通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產品供應鏈領域所發生的一大顯著變化,零售商逐漸代替生產商成為產業鏈的核心,在此過程中,供應鏈中的商品生產商的核心地位也發生動搖,其地位被大型零售商所逐漸取代。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一種更加先進的農產品供應鏈。在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組織的供應鏈體系中,由處于分散狀態的小農戶通過合同簽訂的方式從事農產品的生產,將產品批發給產品加工商,以此來完成產品的銷售,這便是圍繞著大型零售商所建立的農產品供應鏈運行體系。在該產業鏈的運行過程中,大型零售企業的核心地位主要是通過建立大型連鎖超市為載體來進行體現的,如在國內比較知名的丹尼斯、華潤萬家,世界著名連鎖超市沃爾瑪、家樂福等,便是大型零售商的代表。其所銷售的農產品多以半成品和初級農產品為主,這些大型零售商主要是通過合同的方式將產業鏈的中上游組織緊密聯系起來。
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的逐漸成熟,一批具有現代化經營功能和特點的農產品物流基地也紛紛建立起來。農產品物流基地是依托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或生產基地建立起來的,雙方屬于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關系,但是物流基地與批發市場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所形成的農產品供應鏈主要包括農產品物流中心,以廣大農戶、農村經濟合作者組成的農產品生產者、農資供應商、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分銷商、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終端消費者等。
如,博弈效應僅存在于農產品供應鏈成員A和B 2個主體(產品產生資料供應方和產品生產方)之間,并且雙方之前沒有合作的經歷,也不知道未來是否還有合作的機會。兩者所形成的交易關系就可以理解成一次博弈。在這個博弈關系中,雙方只能采用2種策略,即守信或違約。一次博弈的得益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一次博弈的得益矩陣
如,將重復博弈的次數設定為N,將第一次靜態博弈理解為原博弈,按照博弈理論來分析,如果原博弈G有唯一的純策略納什均衡,那么就能夠對任何正整數N,重復博弈G(N)有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這也就是說,獲益的各方在每個博弈的每個環節都會采用G的納什均衡策略,并且其在G(N)中的總獲益為G中獲益水平的N倍。由此可以得出,如果重復博弈的次數是有限的,納什均衡策略必然會存在著違約的結果。
由于在信息完全情況下所存在的無限次重復博弈問題,如果產品供應鏈中的A方和B方存在著多次博弈關系,發生一次違約或欺詐行為,那么后者必然會做出報復或還擊的決策,從而導致違約方在長期的合作中不得不做出逆向選擇來增加合作的成本,這便是無限次重復博弈的核心觀點。無限次重復博弈能夠有效防止雙方在交易中存在機會主義傾向。
農產品供應鏈構建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風險,其中包括內生風險和外生風險,如圖1所示,風險的存在給農產品的供應鏈構建造成隱患。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風險的規避,構建農產品供應鏈成員信任協同機制就顯得極為重要。
在供應鏈運行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如價格尋找費用、合同簽訂費用、激勵獎懲費用等,都屬于交易成本的一種。交易成本之所以會存在,既有來自于人的主觀因素,也有來自于客觀上的因素。前者主要指的是由于人存在著機會主義認知等所做出的有損道德的行為,后者主要指的是市場競爭環境中所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傳統的經濟學思想觀點中認為,在特定的利益限制下,經濟主體所做出的決策應當是理性的,但是在實踐中,經濟主體所具有的理性思考和認知往往會受到信息傳播內容、速度以及個人認知水平等條件的限制。如果想要確保決策具有良好的理性,必須要投入更多的信息成本、激勵獎懲成本。有的專家學者認為,機會主義是不考慮其他人利益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私邏輯。為了杜絕機會主義造成的干擾,應當對合同內容進行完善,讓交易活動變得更加復雜,需要支付更高的交易成本。與此同時,供應鏈在運行中必然會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或未知的因素,從而導致供應鏈運行中的風險概率大大增加。與避免機會主義相似,合同內容的完善需要設計更加完整細致的條款,以增加簽約成功的難度,這樣便增加了交易成本。競爭是市場經濟秩序中非常重要的調節器,市場競爭越充分,相關經濟主體的合作的選擇空間就越大,從而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交易成本很難得到有效的控制,該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因在于合作過程中必須要通過市場議價來獲得對外部資源的利用,在合同的洽談、簽訂和激勵、獎懲等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會以線性的方式進行增加。在供應鏈的管理運行過程中,會讓組織邊界的擴張目標變得清晰明確,各個參與主體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這樣一來,在各個層級交易中所產生的費用成本可以在供應鏈內部實現消化,從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讓供應鏈上的利益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戶均未有效參與到農產品供應鏈協同管理中來,以家庭承包為主要方式的生產模式導致其生產能力較為薄弱,不具備良好的抗風險能力。如果遭到市場或自然因素的影響,農戶將面臨著非常慘重的利益損失。在市場經濟體系機制的構建中,農戶增收、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僅依靠農戶或企業、商家自身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需要一個整體的供應鏈發揮應用的作用才能得以實現。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信任協同機制建設中,應當將廣大農戶和各個農聯有效組織起來,參與到供應鏈運行管理中來,不斷培育和增強各個成員之間的信任度,這樣才能確保供應鏈運行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提升,讓長期困擾我國農業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得到有效解決,充分實現農民增收。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暢通運行,需要各個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讓其貢獻發展成果,共擔經營風險。另外,信任在供應鏈中還發揮著“粘合劑”、“潤滑劑”的作用,讓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得到有效的協調,從而讓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過程變得更加靈活。供應鏈上的成員之間開展的交易活動,均會受到信任的支配,為維護成員之間良好合作關系的重要保證,有了信任作為基礎,交易成本就能夠得到明顯降低,讓各個成員都能夠獲得較為可觀的利益。
供應鏈是核心企業將農戶、經銷商、零售商等參與主體有效整合起來的、具有商業交易功能的鏈條體系。在這個鏈條中,各個參與主體的目標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其在利益上也有著一定的獨立性,所受到的資源約束等條件也各異。針對此情況,如何將這些即統一又獨立的各個參與主體實現暢通高效的信息共享,是提升供應鏈運行效益的關鍵所在。從理論角度來看,通過合同的簽訂來滿足參與主體在供應鏈上的利益需求,應該大于不參與供應鏈的主體所獲得的利益回報;另外,還需要保證參與主體在參與供應鏈的協同管理上的利益最大化。從技術角度來看,農產品供應鏈的協同管理必須以先進暢通的交流技術為保障,如標識代碼技術、自動識別和信息采集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互聯網技術,物流信息管理技術等。另外,供應鏈所運用的信息共享技術,應當與自身的運行特點和方式相適應,由于不同的供應鏈內部具有不同的系統結構、經營目標和技術條件等,所選擇的信息共享模式也應當有著明顯的不同。
綜上所述,在農產品供應鏈運行實踐中,各個參與主體之間會存在著配合不密切、信任程度不高等矛盾問題,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通過合同的完善、建立規范嚴密的運行制度流程以及構建穩定適用的信息共享機制,有效鞏固和增強參與主體之間的信任合作關系,這樣才能為供應鏈運行效益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