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盼
摘? 要: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豐富的技術異化思想,他不僅揭示了技術對人的奴役,使主體淪喪的表征樣態,而且深入剖析了技術異化發生的機理,即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并指出了揚棄技術異化,促進人全面發展的路徑。以馬克思技術異化理論為基礎,認識“微時代”智能算法推送技術宰制的根源與實質,探尋技術發展的價值旨歸,對超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具有深刻的啟迪。正視技術異化是前提,揚棄資本邏輯是關鍵,實現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微時代;技術異化;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1-0181-04
Abstract: Marx's works contain rich thoughts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He not only reveals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enslavement of technology to human beings and the loss of subject, but also deep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that is, the capitalist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path to sublate it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mobile terminal technology domination in "micro era", and to expl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 as to surpass the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cing up to the technology alienation is the premise, sublating the capital logic is the key, and 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Keywords: micro era;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乎道路、關乎旗幟、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隨著以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文學等以“微”字冠頭的傳播載體的迅猛發展,人們已步入了話語狂歡的“微時代”。“微時代”既可能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駛入“快車道”的“偉”時代,也可能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淪為難以控制的“危”時代,信息傳播的虛擬性、隱蔽性、自主性、碎片化、海量化等特征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1]76。資本是趨利的,微媒介在市場運作中“唯流量論”,通過智能算法精準推送信息,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構成威脅。在教室、宿舍、食堂,“低頭族”隨處可見,有的學生過度沉溺于網絡,甚至患上了“手機依賴綜合癥”“網絡成癮癥”。傳播低俗劣質的信息更深刻形塑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道德規范,引發了認知繭房、價值扭曲、工具理性等多重效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技術異化的挑戰。
一、馬克思技術異化思想:邏輯進路
馬克思雖未明確提出或使用技術異化一詞,他所生活的年代技術異化現象也未充分顯現,但其著作中卻蘊含著豐富的技術異化思想。他立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維度審視技術異化,從現實的人出發,揭示技術異化的表征樣態;從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出發,探究技術異化的根源;從解放全人類出發,指明了技術進步的價值旨歸。
(一)技術異化的表征樣態:主體的淪喪
在馬克思看來,機器拓展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邊界,是人體器官功能的延伸,“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2]775他同時清醒地認識到:“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2]775機器大工業替代工場手工業是主體淪喪的起點。在工場手工業時代,勞動工具是工人器官的一部分,工人通過自身的技能、技藝賦予其靈魂,勞動過程彰顯了靈與肉、形與神、精與氣的有機統一,各個領域涌現出很多能工巧匠。隨著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到來,沒有生命的機器自動運轉,替代工人富有創造性的勞動,現實的人的自我價值蕩然無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比較了兩者生產方式的區別:“在工場手工業和手工業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廠中,是工人服侍機器。在前一種場合,勞動資料的運動從工人出發,在后一種場合,則是工人跟隨勞動資料的運動。在工場手工業中,工人是一個活機構的肢體。在工廠中,死機構獨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當作活的附屬物并入死機構。”[3]463分工勞作是機器大生產的重要一環。技術的發展促使分工愈來愈精細,導致人這個“萬物之靈長”淪為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工人不分性別、年齡,跟著機器的節奏運轉,形成了整齊劃一的“型號”和“規格”。“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勞動分工的日益專門化,人們在勞動中從事越來越單調乏味、千篇一律的操作,人越來越成為一種工具。”[3]399高強度從事單調、枯燥、無聊、乏味的勞動,工人的身心備受摧殘,機器成為了控制、支配工人敵對的、異己的力量。“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侵吞身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甚至減輕勞動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為機器不是使工人擺脫勞動,而是使工人的勞動毫無內容。”[3]463由此可見,在機器大工業時代,勞動過程不是感到幸福、肯定自身,而是感到不幸、否定自身;不是自由地展示自身的技藝、技能,充分發揮智力與體力,而是身心遭受折磨和摧殘。技術使人喪失了本質,主體性逐步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