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摘? 要:現今,人類已然進入了以微博和微信為主流交流媒介的“微時代”。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群體,正迅速成為“微時代”的中堅力量。然而,這種新的媒介形式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及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微媒體時代環境下,對高校“創+思政”教育模式實踐進行探究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基于文獻研究法、綜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運用,研究了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思政”教育模式實踐。經過研究,建議思想引導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并為大學生植入創新創業基因,以實現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創+思政”;教育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1-0027-04
Abstract: Nowadays,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the "micro era" with micro blog and Wechat as the mainstream communication media. In particular, college students are rapidly becoming the backbone of the "micro era". However, this new media form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Therefore, in the era of micro media,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era. After research, it is suggested that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organically, strive to impla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en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micro era; university; "innov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practice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學生已成為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不難看出,以微博為代表的簡短而精悍的“微時代”已經滲透到大學中。“微時代”促進了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小型化,并使得學生輕視社會責任,盲目接受不同觀點,重視感知和直覺,缺乏理性和深刻的認知,更加遵循趨勢,缺少反思。這與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能力相距甚遠。為了實施《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創新教學方法,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上。基于此,本研究應運而生。本研究對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思政”教育模式實踐進行探究,研究工作從以下幾大視域進行開展。首先是相關內涵辨析,通過對“微時代”內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涵理論的研究梳理,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其次是“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思政”教育模式實踐前提,研究工作從“創+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創+思政”教育模式的可能性兩大視域進行開展。最后是“創+思政”多鏈多維聯合,創建特色教育新形式。研究內容包括頂層設計、項目依托、平臺構建、轉型升級。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為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思政”教育模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一、相關內涵辨析
(一)“微時代”內涵
當下流行的“微時代”一詞包含了許多復雜的含義,它以“微”為限定,從文化交流、人際交流、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來描述。總而言之,從以下幾大方面進行定義:從信息傳播的視域出發,“微時代”集中于“微”信息和“微”媒體。如今,人們通過新型、方便、緊湊的移動通信終端接收和發送信息,并且信息以音頻、視頻、圖形等形式表示,具有體積小的特點。從參與的角度來看,在“微時代”中,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是時間發展的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發言,當這些微弱的聲音進入其中時,它可以為事物的發展創造強大的力量。從材料技術的角度來看,相應的介質構成了“微時代”的物質基礎。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像計算機,并且計算機的尺寸也越來越像手機,而且網絡覆蓋和連接變得越來越方便。在此基礎上,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應運而生,它們順應人類表達的需求,為人類微表達提供軟件和硬件支持,從而促進了“微時代”的誕生與發展。
綜上所述,論文研究的“微時代”是一個社會空間內涵。人們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將移動設備視為必不可少的條件,并使用諸如微博和微信之類的信息共享工具來表達自身的觀點。鑒于微時代的內涵以及相關理論,作者認為“微時代”擁有諸多特點,它們分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