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
摘 要:現行商標法關于未注冊商標的保護面臨諸多問題,未注冊商標惡意搶注、搭便車、傍名牌等現象逐漸增多,司法上同案不同判問題嚴重,極大地損害了商標使用人的合法權益,問題癥結主要有法律對未注冊商標的保護力度不足、個別法律條款用語模糊、各法條之間并未實現有效銜接,欠缺操作性與可實施性。對此,因從未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核心區別入手,分析未注冊商標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對未注冊商標進行保護的必要性和限度,以解析現有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進意見,從實體與程序上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結構嚴謹、銜接有序的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維護市場正常競爭制度,形成良好的商標市場。
關鍵詞:商標;未注冊商標;商標保護;缺陷與完善
一、引言
(一)研究的問題及背景
隨著人們商標意識的不斷提升,商標已經成為許多企業與個人競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優勢,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革也離不開商標,故對商標進行保護是發展經濟、維持良好市場競爭秩序的基本要求。為便于管理,目前許多國家實行商標注冊制,我國亦采取此種取得制度,這使得商標被分為注冊商標與未注冊商標兩類。但商標存在之初并未區別是否注冊,保護商標的實質是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確保公平的競爭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故并不意味著未注冊商標被排除于法律保護之中。且商標雖然未注冊,但是它仍然是持有者勞動的結果,其本身必然產生收益,該收益就應當受法律保護。所以即使我國實行商標注冊制,卻采取商標自愿注冊原則,并非只有注冊商標才能獲得法律保護,只要其符合相應的條件,未注冊商標也能獲得法律保護。各國對于未注冊商標需要進行保護雖然已經達成一致,但具體如何保護卻大相徑庭。理論上我國雖然多次修改法律完善對未注冊商標的保護,但由于受商標注冊制的約束,結果并不理想,現行商標法絕大多數條款仍是圍繞著注冊商標,關于未注冊商標保護的條文甚少,且多數仍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形同虛設,難以操作,某些具體保護條件模糊不清,保護范圍不明,保護力度過小,各法之間沒有互補性與連接性,總體上凌亂無序,這使得在現實生活中,有大量的未注冊商標還是無法獲得保護,未注冊商標惡意搶注、搭便車、傍名牌等現象只增未減,司法上同案不同判問題未得到解決,極大地損害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抨擊人們維權積極性,因此必須盡快完善現行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
(二)研究現狀與主要創新點
現在國內外有關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的研究動態主要在于完善現有法律體系、保護力度方面,希望可以明確未注冊商標在《商標法》中的地位,擴大受保護的未注冊商標的范圍,明確“有一定影響力”“惡意搶注”等條件的界定,解決各法之間不銜接的問題等。我對此持贊同態度。但對于這些問題的改進,大多數學者僅通過分析未注冊商標的價值與保護的必要性來確定新的保護標準,并未注意去比較不同類別商標之間的區別,致使最終構建的保護制度沒有針對性與層次性,保護程度單一,甚至出現未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的法律保護水平沒有明顯區別的情況,使得注冊商標處于劣勢狀態,從而直接沖擊我國商標注冊制,損害商標注冊人合法權益。其次,對制度的完善主要著眼于完善實體法的相關規定,并未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分析,使得訴訟這塊仍是問題頗多,操作性低,勝訴難度大,結果未有太大改變。故筆者完善現行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時,不僅考慮未注冊商標保護必要性,還將各類商標進行分析比較,嚴格把握各類商標內涵與外延,找出區別所在,明確未注冊商標保護的限度,力求注冊商標與未注冊商標,不同種類注冊商標之間層次分明,達到保護力度與價值相匹配的良好效果。
二、注冊商標保護的必要性及限度
(一)未注冊商標保護的必要性
歷史上我們基本上不認可未注冊商標的商標權,這既與自愿注冊原則不符,也與民法基本原則相悖,也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領域的社會生活實際[1]。未注冊商標作為商標的存在形式,有其產生的原因與背景,對未注冊商標進行保護是必須且必然的。
1. 符合立法目的
眾所周知,法律并非對所有客體都進行保護,很多具有價值的客體依靠道德、社會監督等方式可以獲得足夠的保護,一個客體之所以會上升到法律保護的層面,必定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價值對整個社會有著重要作用與意義。商標被納入法律保護范圍之中也是如此。商標有三種功能:標示商品來源功能、品質保證功能以及投入和廣告功能[2]。未注冊商標權利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與資金,使得未注冊商標承載了具有商業價值的信譽與品質,充分發揮了商標的三大功能,正是由于商標所具有的這些功能使得商標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價值,理應給予保護。其次,我國采取自愿注冊原則,按照自愿注冊原則邏輯推理,商標即使不注冊仍然可以使用,既然商標使用行為是合法的,基于對商標的使用而獲得的利益則屬于合法利益,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無論未注冊商標是否馳名,或者是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響,抑或是未注冊普通標志,只要其利益受到他人侵害,就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只不過對未注冊商標的保護力度、范圍、手段與注冊商標有一定區別[3]。
2. 彌補商標注冊制的缺陷
商標權的取得以使用或注冊為前提,形成了使用取得制和注冊取得制,不同制度代表了不同的價值偏向。使用取得制強調對商標的實際使用,更尊重商標在先使用者的權利,符合商標使用的價值,但由于未經注冊,公示依靠商標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其效果不及商標注冊,這會導致商標權具有不確定性與易變性,在發生侵權案件是舉證也有難度,對于商標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難以適用,目前采取此種取得制的國家只占少數。我國采取的是注冊取得制,該制度的優點是能夠有效地將商標權力的歸屬狀態予以公示確認,充分保障商標注冊人權利,并可以方便相關商標的狀態查詢,所以注冊制度具有很強的社會公信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貿易的安全[4]。注冊取得制也有其缺點,未注冊商標使用人在生產經營中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僅僅因為沒有注冊便否定其權利欠缺合理性,有失公正。不僅如此,許多人利用商標注冊取得制度的缺點,惡意搶注他人在先使用并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標,從而節約成本與投入,不勞而獲,更有甚者搶注商標并不是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而是利用注冊取得的商標專用權威脅商標使用人,將商標賣出從而獲得大量贖回金,因此為彌補商標注冊制的缺陷,應當有條件的對未注冊商標予以保護,懲治惡意搶注、大量注冊消耗行政、司法資源等行為。
3. 彰顯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應當貫穿整個法律體系。《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對該原則均有所體現。
《商標法》第七條第一款強調,不僅是商標使用行為,商標的注冊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對商標注冊的限制為未注冊商標的保護提供了依據,例如,法律禁止之所以禁止他人惡意搶注在先使用并有一定的影響的商標,是因為這種行為是不誠信的,這便是誠實信用原則保護未注冊商標的體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要求經營者們誠信經營,這里的誠信經營主要是要求經營者謀求正當利益,不得已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為前提[5]。未注冊商標雖不享有商標專用權,卻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對于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以及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社會組織名稱等行為明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被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故保護未注冊商標,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維護與體現。
4. 維持正常市場競爭秩序
隨著人們知識產權意識的提升,使用商標的目的慢慢轉為了質量的保證,信譽的積累,這使得商標成為市場競爭中不可缺少的優勢。經營者苦心經營提高產品質量,提供周全服務,是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同時消費者在進行選擇時并不會考慮該商標是否已經注冊,也不清楚商標的權利人,而是商品的質量與商家的信譽,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使用者和消費者對商標注冊程序都不甚明了,更談不上去注冊,這一現象確實存在[6]。若對未注冊商標不提供法律保護,便使得商標歸屬具有不確定性與易變性,商標搶注行為使得商標歸屬發生變化,這對商品的質量有著極大影響,而無法受到法律保護的未注冊商標也會使商標使用人經營商標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經營者競爭的重心從關注產品質量與價格方面轉向關注他人未注冊商標,適時搶注,謀取利益方面,這會助長市場不良風氣,擾亂市場競爭秩序,阻礙經濟的發展。
(二)未注冊商標保護的限度
1. 注冊商標與未注冊商標法律效果上的差異
未注冊商標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商標注冊制與自愿注冊原則同時存在的結果。注冊商標權人擁有商標專用權,能夠獲得獨占優勢,但商標專用權的獲得需要經過漫長且復雜的行政程序,并繳納商標年費,再加上商標自愿注冊原則使得商標可以直接使用,只要求使用的商標不違反《商標法》第十條規定即可,導致目前大量商標都是未注冊商標。畢竟當前商標使用者多數是個體戶,與大型企業不同,個體戶經濟有限,創業之初缺乏資金,創業尚未成功,前路還不明朗時不想將資金用于商標申請,況且并非所有人使用商標都經過了詳細的計劃與準備,因生產需要可能急需使用商標,這時便等不及商標核準注冊便使用,此時的商標仍然屬于未注冊商標范疇,又或者為拓寬市場,發展新產業從而臨時使用一些商標進行試探實驗,并沒有長遠發展的打算,所以雖然商標不進行注冊無法享有商標專用權,但出于各種原因,許多人還是會選擇不注冊商標。
注冊程序的出現,使得注冊商標人承擔了更多的義務,因此享有更多的權利,且注冊商標的公示效果也強于未注冊商標,這便是二者法律效果上主要的差異,從而導致法律對二者區別對待。
2. 未注冊商標保護的限度
由前文可知,商標注冊與否使得商標具有不同法律效果,總結來說便是公示效果與權利義務不同。所以在分析未注冊商標保護限度時,應當從這兩個效果入手,但由于我國目前采取的是注冊取得制,該制度雖然有缺陷,但卻是適合我國現狀的,因此我們應當維護,所以在考慮保護限度是,需要同時考慮對商標注冊制的影響。
首先對于馳名商標,是否注冊對其馳名的認定并無影響,而一旦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就證明該商標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被大家所知曉,這意味著其公示效果已經達到與商標注冊相當的水平,所以在公示方面與注冊商標沒有差異。其次,馳名商標認定條件嚴格,標準頗高,為達到標準,商標使用人付出的心血、精力、財力不必注冊商標權人少,在品質保障、聲譽維護方面較普通注冊商標更為重視可想而知,因此權利也應當有所擴大。最后,馳名商標數量本就不多,未注冊馳名商標更是屈指可數,對未注冊馳名商標加強保護對我國商標注冊制并不會造成威脅。故建議對于未注冊馳名商標,其保護程度不應區別與注冊馳名商標。
對于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不享有商標專用權這是大家都認同的觀點,但由于其具有一定影響,在一定范圍內已經被當地公眾熟知,且擁有忠實消費者,發揮著商標所具有的許多價值與功能,所以也應獲得法律保護,只是由于其公示效果不具有全國性,且未履行注冊行為,所以要嚴格控制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的保護范圍,既不能超過未注冊商標的影響力所及的范圍,并且與影響范圍內注冊商標的保護也要體現出差別,例如不能禁止他人善意的使用與善意的搶注,在保障商標使用人與消費者權利的同時,也要確保注冊人的權利,突顯出未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的區別,維護商標注冊制。
對于未注冊普通商標,雖然其知名度低,缺乏公示性,但該種類未注冊商標是所有未注冊商標中數量最多的,所以在進行保護時應當格外注意,保護力度弱,保護范圍小,則導致大量侵權案件的出現,若給予過多保護,又會是商標注冊制受到沖擊。關于這類商標的保護限度,首先要明確一點,未注冊商標一旦在社會中具有相應的商譽,就應該有獲得保護的權利[7]。故即使是未注冊普通商標,只要其產生了利益與價值,就應當給予法律保護,其次,其保護范圍應當嚴格控制,僅限于未注冊普通商標所涉及的領域,如以合同關系、代理關系等能夠接觸到未注冊普通商標為前提。
三、現行商標法對未注冊商標保護的缺陷
(一)未明確未注冊商標的法律地位
《商標法》第四條規定了取得商標專用權的方式與途徑,這一規定表明對于商標使用者,并非強制進行注冊,而是按需注冊。注冊僅僅是取得商標專用權的必要條件與手續,并不是獲得法律保護的前提,對于商標,即使沒有注冊,也并不禁止使用,那給予合法的使用而產生的利益,自然也是合法的,應當受到法律保護,該規定為未注冊商標的保護提供了依據。但《商標法》第一條卻表述為了加強商標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特制定本法。第一條作為立法宗旨,對整部法律具有指導作用,在第一條中使用了商標專用權這一詞,便使得未注冊商標保護又陷入了困境。結合第一條與第四條的規定,導致許多人誤以為我國法律雖然認同未注冊商標擁有權利,但《商標法》這一部門法卻僅對注冊商標的商標專用權予以保護。商標專用權這一詞的使用也使得在實踐中許多法官混淆了商標權與商標專用權的概念,認為商標權等同于商標專用權,造成只有注冊商標才擁有商標權的誤解,使得商標權概念狹義化。在這樣的誤解之下,《商標法》卻又在后面的法條中規定了未注冊商標保護的許多條款,但仍然沒有釋明未注冊商標的法律地位,使得未注冊商標處于非常矛盾的位置,不利于我國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的建立與健全。
(二)法律規范保護條件模糊
我國法律一直存在著的一個問題是條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范圍界線不明、含義模糊不清的用詞,《商標法》同樣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例如我國《商標法》第十三條中“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第三十二條中“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等[8]。《商標法》第三十二條與四十四條規定的“不正當手段”、“其他不正當手段”,第五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的”“原使用范圍”等需要進行解釋說明的也沒有相關的規定。法律規范保護條件的模糊,導致實踐中大量同案不同判案件的產生,例如,(2016)冀民終139號判決書認為對于未注冊商標,亦可在特定情況下獲得法律保護,在先未注冊商標與在后注冊商標的權利沖突中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和合理避讓保護在先權利的原則。(2015)長中民五初字00757號判決書認為,對于《商標法》第五十九條第三款中可受保護的未注冊商標的認定應當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給予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保護相適應,從而使兩法的釋義協調統一,實現注冊商標保護與未注冊商標保護的銜接與平衡。從兩份判決書可以看出,由于法律規定的保護條件的模糊,各法院在做判決時有著各自的理解與解釋,使得最后判決結果有差異,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某些案件結果有失公正。
(三)對未注冊商標保護力度不足
1. 對未注冊馳名商標保護力度不足
目前對于馳名商標的認定采取行政認定與司法認定兩種途徑,這兩種途徑認定存在個別結果不同的現象,究其原本,是由于馳名商標認定標準不夠全面細致導致,為此,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了《商標審查及審理標準》,進一步細化關于馳名商標認定標準,結合《商標法實施條例》,已經最大限度減少結果沖突情況的發生,但由于我國實行個案認定原則,無法完全杜絕個案差異化結果,筆者認為,該現象就目前而言是允許存在的。
關于未注冊馳名商標保護最大的問題便是保護的力度與范圍不足,與注冊馳名商標有著很大的差異。《商標法》第十三條第二、三款分別規定了侵犯未注冊馳名商標與注冊馳名商標的保護,對于前者僅限同類保護,而對后者則進行有條件跨類保護。法律之所以會對馳名商標予以保護,是基于其知名度,內在包含的商譽,不應因注冊與否而有所區別,該規定將兩種馳名商標置于不平等的地位[9]。既然《商標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了未注冊馳名商標的禁用權,而禁用權本質上就是商標專用權,按此邏輯,可以推出《商標法》對于未注冊馳名商標與注冊商標的態度是無異的,故在進行保護是,應當按照注冊商標保護水平進行保護。綜上,筆者認為,對于馳名商標,不論是否注冊,都應當獲得同等程度的保護。
2. 對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保護力度不足
為了平衡注冊商標權利人與在先未注冊商標使用人的利益,維護我國商標注冊取得制,對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目前僅賦予其禁止他人惡意搶注的權利,并不具有禁用權。這一規定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要求,但并沒有完全符合商標法制止混淆的保護范圍的要求[10]。商標存在的最重要目的便是區別商品或者服務的來源,對于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若允許他人惡意使用,由于其已經在一定范圍內為相關公眾熟知,且擁有了一批忠實消費者,必定會導致該一定范圍內的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產生混淆與誤認,無法達到商標應有的功能,而惡意使用人的使用行為是對未注冊商標權人商譽的竊取,應當受到法律的制止。
對善意的在先注冊者,并無“使用”要求。對于未注冊商標,商標法僅提供其阻止他人惡意注冊的權利,無法阻止善意注冊人獲得商標專用權,在某些情形下該規定便會有失公正。若商標在注冊時并尚未被善意申請人使用過,那么這一商標于善意申請人而言暫不具有商譽,也不具有利益,卻凝聚了在先商標使用人的努力與汗水,對在先商標使用人而言著巨大的價值。在此情形下,將商標專用權授予在先申請人而不顧在先使用人的利益,是對在先使用人的傷害,有違法律應當保護權利之外法益的宗旨。
《商標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以不正當手段搶注他人未注冊商標時,要求被搶注的商標需具有一定影響。然而正是由于過度強調商標有一定影響,使得在司法實務中認定惡意搶注時,過分強調達到一定影響,使得未注冊商標權利人維權受到極大限制,對于不正當行為,本就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不被法律支持與提倡,但由于一定影響的限制,使得不正當惡意搶注行為猖獗不止,未注冊商標權人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3. 救濟手段在程序上的不足
在研究一項法律制度時,我們在關注保護范圍和力度之外,也應該關注對被侵權者進行救濟的有關制度,只有正面保護和侵權救濟兩者相輔相成,我們才能說這項法律制度是完善的[11]。關于商標被侵權之后的救濟,《商標法》在第七章就注冊商標侵權救濟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提供了行政與司法兩種保護方式,規定了刑事、民事、行政三種責任,包括停止侵權,損害賠償、訴前證據保全、財產保全、賠禮道歉等多種救濟手段,而對于未注冊商標救濟幾乎沒有規定,僅在相關解釋中規定了未注冊商標被他人侵犯的救濟手段,但也只局限于停止侵害,禁止使用,不予注冊等,筆者不贊同現行法的規定。沒有賠禮道歉、損害賠償等責任,使得侵權人在侵權時不需要違法成本,這極大的助長了侵權行為的發生,救濟手段的不足使得未注冊商標權人損害無法獲得合理補償。
四、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的完善
(一)明確未注冊商標的法律地位
未注冊商標作為商標的一種形式,與注冊商標在制作生產方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商標使用人人的勞動和智慧的凝聚,但是僅僅因為未注冊使得受到的保護遠遠低于注冊商標[12]。目前,我們就未注冊商標應當給予保護是不存在爭議的,對于未注冊商標保護力度應當要小于未注冊商標大家也持贊同態度,這樣既保護了未注冊商標,又不至于使我國商標注冊制受到沖擊,既然如此,我們應當將保護未注冊商標的理念載入法律,明確其法律地位,將商標法體系完整的呈現出來,避免造成我國不保護未注冊商標的誤會,也更有利于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的完善。
明確未注冊商標法律地位并不要求對現行商標法進行徹底的修改,畢竟許多關于未注冊商標的規定還有著許多爭議,因此,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將商標法第一條作出調整,修改為:保護商標專用權與未注冊商標,從而肯定未注冊商標地位,至于具體法律制度的完善,相信有了商標法第一條的鋪墊,能夠更加順利與成功。
(二)規范商標法用語解釋
由前文敘述可知,我國商標法關于未注冊商標保護條件存在著用語不清的情形,在《商標法實施條例》中也未作進行釋明,導致出現許多沖突判決的現象。關于“有一定影響”“知名商品”“原使用范圍”“不正當手段”等用語學術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已經有了較為完整合理的解釋,只是礙于沒有經過權威認可,在司法實踐中僅僅起到參考作用,對法官并不具有約束力,故建議盡快完善相關司法解釋或《商標法實施條例》,統一認定標準,促使我國《商標法》能夠更好地適用。例如,對于“有一定影響”的認定標準可以參照馳名商標認定標準,規定一下衡量因素:(1)相關公眾的知曉程度;(2)商標持續使用的時間與地理范圍;(3)在當地獲得的質量形象與商業價值;(4)獲得的相關榮譽與記錄;(5)廣告宣傳力度與銷售量等。對于“不正當手段”也應當給出認定的條件,例如主觀惡意不僅包括明知,還應當將某些情形下的應知也納入其中。
(三)加大商標法對未注冊商標的保護力度
1. 加大對未注冊馳名商標的保護力度
目前法律將未注冊馳名商標的禁用權限制在與其在相同或類似商品與服務上,并未實行跨類保護,但馳名商標的高聲譽與高質量使得其在不同類別商品與服務中也有了很大的影響力,其擁有的價值讓許多人垂涎,如若不實行跨類保護,將會導致大量惡意搶注發生在不同類別商品或服務上,從而導致消費者產生混淆,使未注冊馳名商標使用人權利受到侵害。注冊的馳名商標和未注冊的馳名商標,唯一的區別就是是否完成了商標注冊的程序,而二者背后承載的經營者通過付出和努力贏得的商業信譽是一樣的,法律對商標的保護,實質上就是對商業信譽的保戶,從這一點來看,未注冊的馳名商標和注冊的馳名商標并無區別[13]。故筆者認為對于未注冊馳名商標應當提供與注冊馳名商標相同的跨類保護。
2. 加大對有一定影響未注冊商標的保護力度
現行法賦予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權人以阻止他人惡意搶注的權利,筆者建議可以適當擴大的權利范圍,降低行使權利的要求。對于他人惡意搶注的,未注冊商標權人不僅可以禁止注冊,還可以禁止使用,同時,對他人的惡意搶注,無論被搶注的商標是有一定影響的商標還是未注冊普通商標,均享有防搶注權,而不因商標的影響力不同而有所區別。不以惡小而為之,惡意搶注行為與惡意使用行為均要求注冊人主觀具有惡意,即明知商標是他人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響的,所以不論是惡意搶注還是惡意使用,都是以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牟利,有失誠信與道德,法律應當抑制。另外,為了平衡商標注冊人與商標在先使用人,對于善意的使用行為是不被禁止的,賦予在先商標使用人阻止他人惡意使用的禁用權不會導致商標注冊人權利受到損害。同樣的道理,惡意搶注本就應當被禁止,故不論被搶注的商標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均有權阻止他人惡意搶注。此外,對善意的在先搶注人,不能直接對其申請注冊的商標核準注冊,而是要同時滿足“已經使用”的條件,只有善意加已經使用兩個要件齊全才能獲準注冊,否則不予注冊。這一建議是為了維護“法律對權利之外的利益也應當進行保護”的宗旨,平衡權利與利益的關系。
3. 未注冊商標救濟方式多樣化
“無救濟就無權利。”對于未注冊商標,《商標法》在賦予其權利的時候已經處于考慮,進行了各種限制,因此其被《商標法》確定下來的權利的救濟,便不應該再次進行區別對待,否則差別化的救濟方式會進一步縮小了未注冊商標權利范圍,過于薄弱的救濟方式甚至讓未注冊商標權人沒有權利可言。這使得商標法賦予其的權利變為空話,與商標法立法目的相違背,故應當完善現行法律關于未注冊商標的救濟方式,增設權利,使得未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擁有同等多樣化的救濟方式。
五、結論
商標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品質的保障,信譽的象征,代表了一個經營者的經營理念、文化與形象,對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一個科學、合理、完整的商標保護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商標保護體系由注冊商標保護與未注冊商標保護兩部分組成,一個科學、合理、完整的商標保護制度要求兩個組成部分都是成熟的。但受商標取得制度的影響,采取商標注冊制的我國,將整個立法偏向了注冊商標,導致現行未注冊商標制度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即使現在人們商標注冊意識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使得我國大多數商標仍是未注冊商標,立法的偏向導致未注冊商標難以在當下得以周全,表明了我國的商標法保護制度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商標保護制度不利于我國企業品牌的建立與經濟的發展,也阻礙了我國發展為世界知識產權強國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現行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進行補充完善。
本文從我國現有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出發,結合未注冊商標的價值,作用,立法目的等,分析我國現有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未注冊商標立法,相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從最開始的對未注冊商標不予保護,到有條件的對未注冊商標進行保護,現在,學者們研究點已經從是否保護轉向了保護力度,范圍方面,著眼點從最初的基本構型到逐字逐句的琢磨分析。筆者在眾多學者細心研究的基礎上,對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做進一步總結歸納,在細化保護條件,加強保護力度同時,劃清未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界限,維護現有商標注冊制,在不改變現有取得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力求構建一個更加科學、合理、嚴謹的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
參考文獻:
[1] 劉春田.民法原則與商標立法[J].知識產權,2010.
[2] W.R. Cornish, 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 Copyright, 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J].London Sweet & Maxwell, 1996:527.
[3] 孫山.未注冊商標法律保護的邏輯基礎與規范設計[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2):59-72.
[4] 胡開忠.商標法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6.
[5][11] 陸闊.論誠信視角下未注冊商標的保護[D].甘肅政法學院,2018.
[6] 鄭其斌.論商標權的本質[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56.
[7] 鄭成思.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國內外的新發展[M].北京:工商行政管理,1998:10-14.
[8] 彭朗瓊.對未注冊商標“有一定影響”證明責任倒置的構想[J].中華商標,2007:73-75.
[9] 耿娟娟.我國對未注冊商標保護制度之完善[J].中華商標,2013,(2):33-38.
[10][13] 李曉燕.完善未注冊商標法律保護之建議[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1):164-166.
[12] 雷作.論未注冊商標的法律保護[D].大連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