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惟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困境集中體現為“三缺”——缺基地、缺經費、缺師資。教材內容重復交叉過多等內因導致思政課不受重視,社會實踐教學跟著遭受連累,是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認識不足、缺乏制度、缺乏監管等是困境形成的外因。走出困境的治本之策在于處理好思政課自身存在的問題,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廣受歡迎的、有地位的、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當前的具體措施在于提高認識、多渠道建立社會實踐教學基地、設立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引進人才充實思政教師隊伍。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困境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發文強調,“社會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此之后國家相關部門每次印發的有關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文件中都會提及“社會實踐(教學)”,可見國家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之重視??墒窃诂F實的眾多高校中,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仍然深處困境。廣西N大學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在高校中較具代表性,以下就以廣西N大學為例分析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現狀。
一、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困境
N大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建設高校,位于南寧市,現有本科、碩士、博士在校生近兩萬人。N大學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集中體現為“三缺”,即“缺基地”“缺經費”“缺師資”。
第一是“缺基地”,即缺少或者沒有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當前N大學各專業一般都建設有本專業的實踐基地,但是作為通識必修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可就沒有享受到這一待遇了。N大學至今為止沒有建設過更沒正式掛牌過任何一個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基地的缺失導致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社會實踐的形式單調乏味,社會實踐教學的成效難免大打折扣;社會實踐教學也無法保證其規范性和穩定性。如果缺失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那么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只能是滯留于“紙上談兵”的階段,因為走不出校園而社會實踐教學基本上是老一套——讀經典、看影片、舉行演講辯論賽等“老三樣”,或者是讓學生暑假自行進行社會調研,而學生往往是在網上抄襲拼湊,提交報告應付了事。
2019年之前,N大學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一般模式是:學生自主利用暑假進行調研,并提交調研報告。實際上這是一種“放羊式”教學,教師期間并沒有提供什么指導與幫助,甚至教師對學生提交的調研報告也沒做什么具體的要求,寫好寫壞一個樣。由此造成真正是去做社會實踐調研的學生不多,學生提交的調研報告也只能是馬馬虎虎。2019年春季期開始,N大學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對實踐教學進行了新的改革。主要做法如下:安排二年級本科生(即2017級)“暑假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明確每個學院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學生按自愿原則組成5人以下實踐小組;每個小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參考選取題”中選擇一個選題,然后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具體擬定題目,得用暑假時間進行實踐調研,最后提交實踐報告。這一改革是與教育部新近頒布的相關文件精神是相符合的:“學生既可以通過參加教師統一組織的實踐教學獲得相應學分,也可通過提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相關的實踐成果申請獲得相應學分。”[2]但是由于“無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這一現狀并沒有得到絲毫的改變,由于每名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數量過于龐大,無法對學生進行較好的跟蹤、指導與監督,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效。當然也會有些學生會認真進行社會調研,并提交上來較有質量的調研報告,但是不少學生只是東拼西湊一篇報告,提交上來應付了事,“放羊式”實踐教學的狀態仍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第二是“缺經費”,即缺少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是指劃撥直接用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經費,主要包括用于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吃、住、行、門票等所產生的費用。社會實踐教學不能沒有經費的支撐,尤其是在校外的社會實踐教學,師生們的吃、住、行以及參觀門票等,有哪一項離得開錢呢?即使是在校內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也需要購買一些道具等物資,也需要購買一些禮品獎品之類的以調動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這活動的開支不可能每次都讓學業生來自主解決,或由班費支付。因為思政課教師所上的課都是混合班課,上課對象都不是一個小班的學生。
雖然沒有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經費是有的。但是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經費屬于專款專用,只能用于思政課教師的學術交流、實踐研修。也就是說,它并不能用于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經費,當前國家并沒有出臺相關的文件規定,國內高校都普遍反映這個經費的缺乏。而這一經費項目在N大學壓根兒從來就連會議議程都未曾進入過。2019年之前,N大學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由四門思政課各自獨立進行,每門思政課是兩學分,學校按學分把課酬發放到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再對課酬進行分割。這只是思政課教師的課酬,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沒有什么關系??梢哉f,N大學一直以來并沒有設立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專項經費這一項目,也未曾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支出過費用。2019年開始新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改革,學生利用暑假進行社會實踐調研,但經費自己負責;指導教師可以提供遠程指導,也可以跟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研,但指導教師同樣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結果只能如此:沒有任何一個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外出進行社會實踐調研,學?!肮膭睢苯處煄ьI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研,但不“支持”(經費)。可見,沒有專項經費,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就失去了物質保障,社會實踐教學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流于形式。
第三是“缺師資”,即缺少思政課專職教師。思政課教師偏少是當前我國大學的普遍現象,這一現象在廣西高校尤為凸顯。思政課教師數量多少為合適呢?最新的相關規定是這樣要求的:“高等學校要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3]。那么N大學的情況如何呢?據該校2019年11月官網(2020年2月2日)“學校概況”的宣傳欄,N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2369人。如果按1∶350的比例配備專職思政課教師,那么N大學需要配備64名專職思政課教師,然而目前N大學有多少個專職思政課教師呢?據該校官網(2020年2月2日)宣傳材料,該校的思政教師為29人。那么師生比就是1∶771,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1∶350。思政課教師的數量離國家要求的一半都還沒有達到。師生比1∶771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一個思政課教師要對應771個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還能帶領或者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嗎?就算大三、大四的學生不再需要進行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平均每個教師還是要帶約370個學生??梢钥隙ǖ氖菐ьI如此之多的學生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教學是難以做到的,得分好幾批次出發,連遠程指導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所謂的社會實踐教學只能是停留在“老三樣”上:讀經典、辯論賽、看影片。
N大學思政課專職教師師生比已經夠低了,無力支撐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開展。然而據了解,N大學思政課專職教師師生比在廣西高校中還不算是低的,大約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這一問題上比N大學的情況嚴重的廣西高校有不少,據廣西教育廳2019年的一次會議中披露,廣西某省屬重點高校思政課教師師生比之低突破了1∶1000。廣西高校思政課教師之缺由此可見一斑。
“三缺”是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的集中體現,也許這些問題在全國各高校中普遍存在,但是由于廣西地處邊遠且經濟文化落后,在教育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面都落后于發達地區,因而導致廣西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更顯突出。
二、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的成因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產生的原因很多,總的說來可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主觀原因,即內因,也就是指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存在著一些的問題,招致其不為社會各界所待見,口碑不佳,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也跟著遭受連累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應有的重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今天的困境并非一兩天形成的。長期以來,各高校思政課教學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就教材來說,也許思政課教材是所有高校教材中修改頻率最高的教材了,盡管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但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政課教材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教材內容重復交叉問題。教材內容重復交叉又可以分為橫向重復交叉和縱向重復交叉。我們先分析橫向重復交叉。橫向教材內容重復交叉主要是指大學教材內容的交叉重復?!端枷肫返屡c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分別簡稱為《基礎》《綱要》《概論》和《原理》)是大學本科生必修的四門課程。雖然這四門課程同屬于高校思想政治課,但彼此又相對獨立,而且分別由不同教師進行講授??梢娺@四門課程是平行關系,不存在著內容上由淺入深的遞進關系,因此它們之間不應存在內容上的重復,可是事實上它們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少簡單的重復內容。在鄭州輕工業大學黃天弘看來,在2015版思政課教材中,“《概論》和《綱要》有七章重復,《原理》與《概論》有六章重復,《基礎》與《綱要》《概論》與《基礎》也都各有三章重復,《綱要》與《原理》有一章內容重復”[4]。黃老師所指出的這些重復的內容并非完全相同,它們只是在所講述的內容上有相近和相似之處。也許他的說法有些夸張,但至少我們可以猜測出教材內容重復的嚴重性。在2018版教材中,四本教材的內容重復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問題并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當然除了思政教材內部之間的內容重復之外,各門思政教材都與某些專業課教材之間也存在著內容重合的現象。最明顯的是《綱要》教材與歷史專業的教材之間的重合問題。近年來,N大學的歷史學系就曾鍥而不舍地給該系的學生申請免修《綱要》課,理由是該系的學生所學的內容比《綱要》更有學術深度,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一起學習《綱要》純屬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這申請當然不可能得到批準,因為思政課與專業課的教材編寫出發點及教學目標都是不同的,但這事情背后隱含的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從縱向來看,大學、高中、初中以及小學四個階段的思政課教材都存在著內容簡單重復的現象。比如在法律常識這一塊,小學六年級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初中七年級的“生活需要法律”、初中九年級的“建設法治中國”、高中的“法治中國建設”“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以及大學《基礎》里的“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等內容之間存在著重復與交叉現象。比較高中與大學的思政課教科書,我們會發現兩者在內容上重疊之多簡直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學思政課教材所講的內容在高中教材里基本上都詳細地講述過了。比如,《原理》整本書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部分內容分別與高中必修4“生活與哲學”、必修1“經濟生活”和選修2“經濟學常識”、選修1“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相對應;《概論》與高中必修3“政治與法治”存在較多重復內容;《基礎》與高中的選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和選修6“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存在著較多重復內容??傊?,高中思政課教材與大學思政課教材之間存在著眾多重復內容是不容置疑的了,假如大學教材的內容雖然與高中教材的內容相重復,但是大學教材比高中教材更有深度、理論性更強,那么大家還可以接受,也符合由淺到深的學科規律,學生也還愿意學。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由于高中階段學習時間更長,而且學生還有升學考試的壓力,所以高中教材里的很多內容講述得比大學教材更具體和更有學術深度,高中的教師與學生在升學的壓力下更有學習和鉆研動力,相反大學思政課由于時間相對短而內容又包羅萬象,所以大學思政課教材更像是“壓縮餅干”。讓學生覺得大學的思政課還不如高中的講得好,在這種情況下,你叫學生怎么會重視思政課呢?讓社會各相關方怎么會重視思政課及其社會實踐教學呢?
思政課教材內容重復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眾多的,假如一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都在重復一些“1+1=2”的內容,那么它在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的心中是不會有多少尊嚴和地位的,是難以得到重視的。除了教材內容重復之外,思政課教材的內容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教條性、滯后性、脫離現實等問題。
第二大類是客觀原因,主要是各界對思政課(含社會實踐教學課)的認識不足,可以分為領導認識不足、教師認識足和學生認識不足三種類型。當前也許沒有領導敢再公開宣揚思想政治課無用論了,然而有一些領導雖然時刻不忘把“思想政治課重要”掛在嘴邊,但他們骨子里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識還是不到位的,明里暗里在歧視思政課,抱怨思政課用處不大且占據了太多的學分和課時:大學本科生共有五門思政課程——《基礎》《綱要》《概論》《原理》及《形勢與政策》,共16學分。不僅領導,而且不少大學教師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識同樣不到位,認為思政學科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認為思政課對學生的成長幫助不大,甚至有些教師還認為思政課教學就是照本宣科的教學、應付式的教學,隨便一個教師都能上。更嚴重的是,甚至有些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的重要性也深表懷疑,對自己所講授的思政課程缺乏應有的自信,自我感覺低人一等。在大學生方面,不少大學生更注重于專業課或外語課的學習,而對于思政課的認知是不足的,甚至有不少大學生還認為思政課就是“洗腦課”,對于自己日后的職業生涯沒有太大幫助。據有關調研顯示,對于大學思政課教學,“有36.77%的大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與中學政治課內容過于重復,有40.95%的大學生認為內容缺乏現實指導性或實用性和說服力”[5]。總之,由于各關聯方的認識不足,導致思政學科事實上長期淪為一門邊沿學科、二等學科。
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的客觀方面原因除了認識方面之外,各校在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上普遍沒有制定確實可行的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管,社會各界沒有給予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應有的支持等,這些都是其客觀原因。
由于上述主、客觀原因的存在,導致當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上的困境。
三、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走出困境的對策
首先,治本之策在于處理好思政課自身存在的問題,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廣受歡迎的、受尊重有地位的、使學生們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教材內容重復交叉過多的問題,尤其是大學教材與中學教材內容重復太多的問題。把高校與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內容進行再整合,使它們成為一套由淺入深、有機銜接的完整體系,這是一個十分重大而迫切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并非單獨一省區之力所能解決,這是一個全國性問題。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已在這個問題上做了很大努力,問題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今后“馬工程”應加大力量加快速度解決這個思政課的大難題。在等待教材的進一步修改之中,各高校思政教育界應該做而且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發展共同體的構建,實施結對子幫扶項目、“大手牽小手項目”等。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廣泛開展大中小學互相聽課、評課、備課,增進彼此的了解,從而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少講或不講中小學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可以推動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廣大中小學尤其是地處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學生,對于大學的生活是充滿好奇和向往的,對大學生是比較佩服的,因而廣大中小學可以而且應該廣泛地建立大學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這既可以讓大學生們在服務于社會的同時增進對社會的了解,又便利于中小學生與大學生交流和學習。這是一個一舉多贏的結果。
其次,學習有關的文件精神,提高對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是做好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重要前提。早在2004年國務院印發的相關文件就強調“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發文強調:“各高校要把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組織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盵6]2017年中央和國務院發文強調,高校思政課教育“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社會實踐教學比重”。[7]2019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再發文強調,要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就近與高校對接,掛牌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8]
各高校及相關部門只有真正認識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三缺”的問題才有望得到真正的合理的解決。
第三,多渠道建立社會實踐教學基地、設立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引進人才充實思政教師隊伍是解決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的具體對策。
推動各高校建設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沒有教學基地是無法保證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規范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有了固定的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就可以免除教師每年每學期都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聯絡單位、商談費用等煩瑣工作。如何廣泛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呢?依我看來,除了上文提到的可以在廣大中小學校建立大學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之外,還有眾多地方非常適宜建設成為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就廣西來說,廣西是個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相當豐富,著名的紅七軍就是誕生于廣西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廣西境內眾多的革命舊址、紀念館都可以建設成為廣西高校理想的思政課社會實踐基地。此外,一些黨政機關、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博物館、福利院、救助站、殘疾人聯合會等都可以聯絡發展成為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推動各高校設立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缺失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是制約當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瓶頸,沒有這個專項經費,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就失去了起碼的物質保障,因而也就無法真正得以有效開展。對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目前國家并沒有做出相關的規定。據了解,國內少數高校設立有這一經費,但廣西沒有任何一所高校是設立過這一專項經費。高校要想真正有效地開展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就必須設立這一經費,那么這經費究竟是多少為合理呢?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經費是“按在校生總數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參照此一經費,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專項經費不應低于每生每年80元。因為思政專項經費是用于教師的,實踐教學經費是用于學生的,而學生遠比教師多數百倍。由此看來,這筆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尤其是對于像廣西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地區的高校來說,但是這個專項經費是必須設立的,否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只能永遠處于“紙上談兵”階段。
引進人才與培養并舉,壯大思政課教師隊伍。教師缺乏是制約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開展的一個大問題,接下來各校應朝著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目標加快壯大思政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由于多方因素交織,形成當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困境,走出困境的對策應從主觀與客觀、長遠與現實、抽象與具體等多維尋求。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10-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號)[Z].2018-04-13.
[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Z].2019-08-14.
[4] 黃天弘.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材內容重復交叉問題探析[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8-63.
[5] 傅江浩.意識形成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5):182-186.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Z].2012-01-10.
[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17-02-27.
[8]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Z].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