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屏蘭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現的類型,它是中國建筑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筑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依托古村落和古城而存在的傳統文化和風俗,以及生活模式等也影響著民居建筑的發展。因不同的地理和氣候因素的影響,以及當地材料和傳統的施工技術與方法等原因,傳統民居具有明顯的民族和地域的特點。中國各種不同風格的傳統民居都顯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夏民族獨特的氣質。
傳統民居的生態特征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密切相關,隨著地理氣候的差異呈現多種形式。生態環境既包括民間鄉村生活的主要居住建筑,還包括與之相關聯的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
由于地理環境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的條件等因素的關系,湖南各地的傳統民居在選址和布局上多是順應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湖南多山地丘陵,群山環繞,河川縱橫,人口眾多,耕地稀少的原因,傳統民居充分利用地形來達到整體的密集布局,順應地形,節約土地。
例如湘西的傳統民居在這個特點上就表現得很明顯。由于湘西是丘陵山地的自然地理結構,傳統民居在布局上表現出強烈的順應自然的特點。在湘西能看到許多民居布置在河岸兩旁或是峭壁之上的景觀,甚至有的屋腳就建在河水中。而湘西的慈利江斑鎮典型的居住形式是干欄式店面房屋,它們順著山體地勢而建,前面是店鋪,后邊是宅院,有的一面懸吊在懸崖絕壁之上,有的一邊依山排列,有的一邊臨近河川。這樣既順應了自然,減少了對山地和丘陵等自然環境的破壞,又可以節約土地,使得民居建筑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
湘西民居為了適應當地的丘陵山地起伏地理狀況,和河川的縱橫分布情形,房屋根據山脈的走向與河流的趨勢,體態自然地分布,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整體布局呈現出一種多方位的不規則的自由的空間秩序。垂直或者平行的建造方式使村鎮呈現出動態的空間曲線或空間折線的布局,使民居聚落的建筑形態和街巷空間更加豐富。傳統民居這樣選擇地址和布局方式的做法不僅可以大量地減少在建造過程中的挖土、填土的體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環境,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以及減少人類勞動量。更重要的是避免對地形表層過度地破壞而導致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
湘西傳統民居在選址和布局是國內遵循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風水理論對古代建筑的影響。風水學中有“山管人丁,水管財”,“山環水抱必有氣”的說法。郭璞的《葬經》中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湘西傳統民居一般都遵循這個原則,修建在山腳呈現負陰抱陽。背山面水之勢。前方視野開闊,有河川流過,或有池塘與水井,背面依靠山峰,山上植被豐富,樹木繁茂。這樣的布局既符合傳統風水理論。從民居環境的角度來講,背山面水使整個居住環境受到充沛的日照,回避了寒風,減輕了潮濕;也方便形成了一條“通風道”,風從民居前面吹過,也起到調節民居環境小氣候的作用。這個特征還能體現出對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利用方便。前有水可以讓居民們平時洗衣、養魚、灌溉等活動方便利用水資源,還可以用來防火;后有山可以阻擋冬天的寒風,又可保持水土。另外由于是一個半環狀的布局,使之形成一個巧妙的人工生態系統。
湖南省河流溪水縱橫密布,5000條5千米以上的江河形成了湘江、資水、沉江、澧水四大水系,支流遍及全省。大部分河流在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流經岳陽城注入長江,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狀水系。因而湖南城鎮的建設大多沿著河川分布,形成了以水為脈絡的城水相依的景色。
湖南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木構架結構一種是承重墻結構。木構造是指木柱子直接落地,柱上有梁、枋、檁、椽等木制構件,它們之間以榫卯為鉸并互相穿插。構架體系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種。木構架的住宅其外墻一般采用磚砌或土筑,以便于防火防盜,但磚墻不承重。承重墻結構是指檁條、樓板直接擱在墻上,由內外墻來承受樓板及屋頂的荷載其優點主要是就地取材、造價低廉、構造簡單,且防寒、隔熱效果也比木構架的房屋好。
吊腳樓是湘西傳統民居獨特的一種建筑形式。湘西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除漢族以外還居住著苗族、壯族、瑤族、土家族等。吊腳樓基本上可分為兩類:挑廊式和干欄式。吊腳樓有二層、三層的。它參差錯落,高低不一的優美形象倒映在河水當中,創造了青山綠水間的美景。吊腳樓是適應亞熱帶地域的季風氣候設計手法和生態策略,通過吊腳挑廊有通風、去濕和散熱的效果,而且有防止蟲蛇等動物侵擾的效用,同時它還是節約用地的一種手段。
天井在我國傳統民居的建筑中常常被采用,湖南傳統民居也是這樣。湖南傳統民居的室內采光、通風和排水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天井的作用。利用天井的分布順序把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組合起來,圍合成一個功能空間。傳統民居采用天井便于室內的自然通風與采光;可以豐富室內空間。湖南民居天井的意義是達到調節氣候的生態調節的作用。天井與縱橫交通廊道結合組成一個循環的氣流系統。
湖南西部地區是湖南經濟較為發達、地理位置比較突出的地區之一。按照熱工設計分區,該地區屬于典型的夏熱冬冷氣候區域,夏季酷暑炎熱,最高氣溫一般在38℃以上,且空氣濕度大、風小,悶熱天氣持續時間長;春秋氣溫雖很適中,但降水頻繁充足;冬季溫度不太低,但由于潮濕,給人以濕冷的感覺。該氣候特點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夏冬兩季的溫度遠遠超過熱舒適范圍;全年相對濕度較大不僅影響建筑熱環境,還會影響建筑構件的使用壽命。
湘西毗鄰地區是我國侗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侗族聚落中最引人注目的標志性景觀建筑一是鼓樓,二是風雨橋。侗族鼓樓隱含著侗族文化的主體基因元素——杉樹和陽鳥。侗族地區有句俗話:“高山住瑤,半山住苗,侗家住山槽”,總之侗族聚居區為山區,有村寨的地方便有參天古樹。居民住清一色的木樓,即“吊腳樓”,生活用品也全是木制的,所以,樹是侗族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加之鳥崇拜在侗族人的原始崇拜中早已存在。因此,侗族的標志性建筑鼓樓以及風雨橋上的類似鼓樓的尖矗建筑,都以杉樹的形狀為造型,上綴若干鳥圖形。在通道縣的芙蓉、金殿、黃土等地,每個寨子都有一個寨門,而每個寨門坊上刻的都是鳥兒展翅欲飛的圖案,一只銜一只的尾巴,緊緊相連,場面壯觀。
山墻(又叫馬頭墻)是傳統建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的山墻造型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質。中原地區傳統建筑的山墻以厚重、規整見稱,這與中原文化本身強調規整有序密切相關。湘西地區傳統建筑的山墻風格在保留中原文化傳統的同時,由于受地方文化的影響,墻角出現一定的上翹趨勢,且以鳳鳥為造型。也就是說,這種原本用來防火的山墻,隨著地域的變化,造型逐漸發生變異,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山墻景觀。
景觀要素的確立有助于人們有效地開展景觀識別。就一棟民居來說,其景觀要素可大致分解為六個方面:一是屋頂造型(如平屋頂或坡屋頂,歇山頂或硬山頂等);二是山墻造型(如規整的土字型或起伏有致的波浪型等);三是屋臉(正立面)形式(如一層或二層,干欄式或過廊式等);四是平面結構(如單列式或四合院式等);五是局部裝飾(如各種特定圖案、雕刻或者繪畫等);六是建筑用材(如石材、木材、青磚、土墻等)。
按照上述六項要素可以重構一個古民居的整體景觀,比如說湘西鳳凰古城臨河古民居的景觀特征可以描繪為:硬山式坡屋頂,伴隨著二級的起翹山墻,正面是兩層樓的挑陽臺和干欄式的千腳柱,從上往下看為單列式或圍合式的平面布局,輔之以鳥(鳳凰)類為主題的各種裝飾繪畫(如山墻起翹部分、窗雕等),除山墻為青磚、屋頂蓋青瓦之外,其它外顯部分均以天然木結構為特色,充分體現出漢、苗、土家族文化結合部多元文化景觀的特點。
聚落是指一定人群長期聚居的場所,除包含所有民居建筑之外,還包括公共配套的其他設施如廣場、橋梁、宗祠等公共設施,以及相關的土地附屬內容。因此,聚落景觀的識別主要是從宏觀上和整體上的識別,主要識別那些特征性強、具有可識別性、特別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景觀。聚落景觀識別中最具標志性的要素就是民居建筑。而民居建筑及其環境的識別又不能離開其獨特的景觀基因(或因子)。聚落景觀的識別大致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
(一)識別民居特征(如四合院系列、土樓系列、干欄系列等)。
(二)尋找圖騰標志(如虎圖騰、狗圖騰、各種鳥圖騰等)。
(三)識別主體性的公共建筑(如宗祠、鼓樓、石拱橋等)。
(四)參照環境因子(如大榕樹、芭蕉林、鳳尾竹、水網地、山地、臨湖地、臨河地等等)。
實際上,可以將聚落景觀的主體因子和“可識別”因子進行詳細劃分,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支持下進行系統管理,進而借助計算機進行景觀識別,將有效推動區域聚落景觀的提煉和管理,并最終推動區域城鎮形象的設計以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傳統民居景觀是地形氣候與歷史文化相互作用的復合體,是人文精神的繼承實證與當今百姓的居住現實。本文通過對湘西傳統民居生態特征與景觀自然生態特征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歸納與提煉,發現傳統居住環境中的人們居住模式與生活方式擁有許多現代生態建筑提倡的設計原則與方法。因此,本人認為未來人居環境的發展是必定走向既滿足身體舒適需要,又培養精神愉悅的生活方式。現代生態建筑與生態住宅不能只是簡單地延續或復制傳統民居環境的形象特點,而應該積極發揮傳統民居自然生態的優勢,創造具有新時代民族風貌的新式節能、高效、健康與舒適的居住模式,盡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