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洋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我國是具有多年文化歷史的大國,民族文化也多體現在各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其活動形式也極為豐富。例如民族舞蹈多數以祭奠、節日慶典為主,聲樂主要起源于生活環境,更是以傳遞民族文化的情感為主要形式體現。聲樂的發展以及民族聲樂的傳承是我國現今歷史文化傳承中極為關注的內容,聲樂主要是嗓音、唱腔的不同區分于不同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聲樂為蒙古族唱腔、維吾爾族唱腔。其聲樂藝術的表現極具民族文化的形式,其文化發展和藝術的研究更利于推動我國聲樂藝術史的發展和進步,也是我國現今聲樂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
聲樂的產生主要源于音樂,聲和樂是相同、相融的,古人對聲樂的表達皆由心聲,進而音樂的產生是因為人的心聲的產生,也是因為人們心里的所思所想。心里的所思所想多數是因為情感、見聞,更多的是針對外在事物。進而音樂從本質上分析主要是源于人心,更是人心中所思所想的傳遞形式,流傳至今被規制為音樂的藝術形式進行體現。現代音樂藝術經常體現一個觀點就是音樂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互通的橋梁,人與人之間有國界之分但音樂沒有,不同國界的人對同一種音樂的感受都是相同、相通的。音樂更是體現情感、欣賞、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滿足人們心靈和精神世界的更高層面的藝術形式。中國民族聲樂更具情感特征,其民族音樂內容主要以體現和傳遞情感為主。我國祖先多數以農耕為生,在其時期發明的文字、音律,所有的音樂藝術都源于生活、發生于生活。古代農耕更是將所有的生活都依賴自然,人們以自然為生繁衍后代,對此,在中國的音樂藝術發展中最為主要的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同、相通。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展示了哀而不傷就是因為音樂的起源源于生活,更來源于生活。中國人發展中倡導自然之美,在音樂作品中也充分展示了柔而不作,嗓音與節奏充分展示了和諧的音樂之美,樂器在伴奏中所產生的音色也能夠與嗓音充分融合,被人們稱之為和諧之美。現代聲樂藝術在發展中更加追求和諧之美,也是我國音樂藝術家對音樂藝術和自然的敬畏之情,更是體現情感的最好形式。
藝術作品的創作能夠充分體現創作人的心靈和情感,進而創作的藝術作品也是解讀創作者情感的一種最為直接的形式和體現,其情感體現也充分地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中進行驗證。民族聲樂與生活有較多的關聯,民族人民多數祈求平安、民族振興等等,都會穿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服飾演唱民族歌謠,民族歌謠低沉有力、情感穿透力強,其表演形態也更為靈動,更充分體現了聲樂與情感之間的融合藝術形式。例如民族歌曲中《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就是充分體現見到愛人的心理情感以及內心的波動,其中包含了情愛的思念,其發聲較為甜美,聲音極具韻味更富有感染力,能夠讓聆聽者在民族聲樂中充分感受到情感的核心。
聲樂是藝術體現較為直觀的一種形式,聲樂和樂器相合能夠營造出恰到好處的美學意境,聽者更能夠融入歌曲的情感中,也能夠充分為演唱者營造美學的藝術情景。我國民族的聲樂藝術不用文字演唱也能夠充分傳播民族藝術情景。例如我國流傳至今的民族唱法中有很多聲樂技巧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麥、藏族的振谷等等,不用文字就可以體現民族音樂藝術的狀態,這類藝術歌曲并不以歌詞文字打動人心、傳遞情感,更多的是依靠演唱者對藝術的體會以及藝術形式的添加而展現出來的聲樂文化韻味。莊子曾言,人們不應該被文字限制,更高的藝術精神傳遞應該被追捧和推廣,文字只是一種含義的體現形式,并不能夠充分將藝術體現完整。對此,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更注重對生活和已經的體會,經常使用無文字歌曲傳遞對生活的情感,通過曲調的藝術形式也能夠將多樣的藝術形式傳承和發揚。現今其藝術形式較為成熟,已經超出了我國民族聲樂的傳統形式。
意蘊是一種難以表達和體現的聲樂藝術形式,更是情感折射的一種方式,充分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向往與期待。多數少數民族更加追求其精神狀態和可以傳承的意蘊,進而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將民族文化傳承發揚。追逐是極為枯燥的情緒和情感,過度的追溯會導致向往的情感被透支,無法在情感上產生契合。如若人們的境遇相同,情感美學的特征就會充分體現出來,民族傳承也利于產生共同的情感,更能夠體現意蘊的聲樂藝術形式。
民族發展以時間為軸線,民族聲樂藝術就是時間軸線發展的核心,藝術的體現形式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發生變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藝術的形式和審美價值也發生了變化,進而很多少數民族也與現代藝術相接洽,對此,傳統的藝術形態逐漸在現今時代的發展延續中被篩選,傳承留下的藝術形式更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價值。現今從民族聲樂藝術形式、服裝服飾等進行了解,可以完全引領時代的藝術風格。但民族聲樂藝術要注重維持自身的全貌和傳承藝術,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入現代藝術形式,從而推動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和進步。
例如在春晚舞臺上《華陰老腔一聲喊》的聲樂節目,就是將陜北民謠與現代搖滾樂充分結合的藝術形態,其聲樂作品具有創新性,也充分融合了現代和民謠的兩代藝術特點。從現今時代藝術更新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更就有聲樂美學的藝術特征。在表演過程中月琴充分與電吉他配合,現代藝術氣息油然而生,一方面體現了陜北民謠的浩氣磅礴,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現代音樂和民族藝術相融合具有跟高的藝術價值,也充分體現了音樂無國界的理念。
現今我國時代迅速發展,社會文明也更快、更好的建設,世界文化交流也更為頻繁,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更加廣闊,其文化審美能力水平也逐漸提升,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藝術享受更為追求,進而在現今時代的發展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創作、演唱都被人們廣泛關注,也緊跟時代的發展和人們藝術審美的觀點,聲樂藝術發展中也充分體現了美學風貌,更順應的時代藝術的發展。
現今社會發展的經濟市場中對藝術也更為追求,藝術也成為引領時尚發展的重點風向標,現今的民族聲樂形式還是舞臺表演者的外形包裝、舞臺背景、裝飾等都對人們的審美進行沖擊,也帶來更多全新的審美感受,充分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民族聲樂文化氣息。從視覺中更多的音樂風格層出不窮,民族聲樂的造型、服裝、舞臺布景等都更為立體化,更直觀地展示出民族聲樂的現代美學特征,也更符合現代人的時尚審美。現代人更追求個性化和創新方式的呈現,民族聲樂藝術現代化美學特征也能夠充分將其兩者融合,進而探索嶄新的演繹形式,也賦予民族聲樂更強的時代感和民族文化感。在音樂會上,藝術性、時代性、創新性、民族性等多視角展現了我國聲樂的藝術文化,不同的編排和文化體現將更新的藝術體驗帶給觀眾,觀眾也有全新的審美。
民族聲樂源于生活、產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在服務生活中主要是滿足人們精神層面上的需要,人們是具有獨立思想且可以創造藝術的人類,對此,聲樂藝術創造在本質上也是為了人們自我滿足精神需求。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礎與根本,但生活可以更高,也不應該被局限在衣食住行上。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充足可以創造民族文化,也可以傳遞精神文明世界,民族聲樂就是人們追求精神世界的產物,更是民族文化與人類文明相融合的體現形式。民族聲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的形式之一,聲樂文化可以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中,進而也能夠達到審美教育的效果,也利于被學生和人們廣泛認同。聲樂文化所體現的美育價值已經充分體現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也是現代聲樂藝術對民族藝術最好的認可。總書記曾經提出,民族自信與自豪感是中國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內容,也是時代發展中最具時代意義的精神傳揚,對此,民族聲樂的文化傳遞可以作為民族精神建設的基石和目標,確保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步與發展。當代民族聲樂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也逐漸大眾化形式體現,現代音樂的發展也為民族聲樂走入大眾事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符合了大眾的審美,另一方面也能夠引導年輕人的思想和潮流,更利于讓青年人樹立正確的文化傳承思想和觀點。
審美能力的提升和培養在現今社會的發展中極為重要,人們應該注重審美對象之間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相互克制,確保從多個感官中感受美和藝術,確保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能夠得到滿足,進而人們心情舒暢,也利于產生愉悅,其價值也是藝術審美的重要體現。人們進行審美活動的過程中,其產生的精神上的滿足感被稱為審美價值,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情感核心上,當人們對音樂作品或者聲樂藝術形式所產生的認可、欣賞等態度,都是人們審美價值充分體現的過程,人們在作品欣賞的過程中也能夠逐步從感受、感動到感悟,其過程也是人們精神世界得到滿足的一個過程,戲劇表演中的情緒審美價值最高,更利于帶動觀眾的情緒變化,也利于提供審美價值。對此,民族聲樂作品中如若不能夠為聆聽者提供審美價值,其作品就無法體現民族聲樂的藝術價值。
審美價值不光是聲樂作品的情感欣賞,也是對作品的審美認可,民族聲樂的審美現今隨著其體現形式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更新的審美元素已經逐步替代審美價值。例如商品、食品等都需要外部包裝的美化提升其審美標準,民族聲樂也需要進行宣傳和藝術包裝增加其審美價值。
民族聲樂最為主要的核心就是傳承中國音樂美學,并以民族審美的習慣和標準與現代聲樂進行結合,一方面可以對民族聲樂更好的宣揚,能夠傳承我國藝術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夠推動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和進步,也更符合現代人對精神藝術世界的追求和審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