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平



【關鍵詞】預防產后出血;米索前列醇;卡前列甲酯栓;療效
近年來,產后出血發生率逐年增加,約占每年總產婦2% ~3%,嚴重影響著產婦生命健康[1]。產后出血高發于分娩后2 h 內,受短時間內大量失血影響,可導致母體發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并發急性腎衰竭、血管內凝血等。因此為預防產后出血,臨床常給予催產素或麥角新堿注射液干預,以促進子宮收縮,但受產婦個體差異影響,催產素效果不佳,而麥角新堿注射液靜脈給藥可引發惡心、嘔吐、心率過緩等不良反應,甚至誘發麥角中毒。因此,探究高效預防產后出血藥物仍為臨床研究熱點。本文以70 例自然分娩產婦與30例剖宮產產婦為樣本,探究米索前列醇與卡前列甲酯栓等藥物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以70 例自然分娩產婦與30 例剖宮產產婦為樣本,隨機分組。A 組,35 例自然分娩、15 例剖宮產,年齡23~30 歲,均值(26.74±3.21)歲,孕周均值(37.94±1.14) 周;B 組,35 例自然分娩、15 例剖宮產,年齡24~31 歲,均值(26.81±3.35) 歲,孕周均值(38.01±1.21) 周。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比100 例產婦年齡、孕周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選入標準:伴產后出血高危因素且自愿參與者,包括伴貧血者、伴流產史者、伴產后出血史者、伴妊高癥者、伴剖宮產史者或精神狀態差者。排除標準:B 超檢查與末次經期不符者、孕周小于28 周者、入院前使用縮宮藥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產婦分娩期間全程監護,完成分娩后,均給予宮縮素( 安徽宏業藥業有限公司) 治療,給藥劑量10U,給藥方案為靜滴。A 組產婦分娩后給予卡前列甲酯栓( 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 治療,給藥方案為舌下含服,給藥劑量1 mg,靜止1 min 等待卡前列甲酯栓融化。B 組產婦分娩后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 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治療,給藥劑量400 μg。分娩后產婦若大量出血,可準備無菌紗條填塞宮腔,并靜滴抗生素積極預防感染,同時記錄產婦陰道出血量及生命體征變化。
1.3 觀察指標 記錄產后出血人數、產后2 h 出血量及不良反應差異。產后2 h 出血量計算方案如下:若為自然分娩產婦,分娩后更換并記錄敷料重量,2 h 后重新對敷料稱重,計算重量差異記錄為出血量;若為剖宮產產婦,術前更換并記錄敷料重量,分娩后2 h 后重新對敷料稱重,計算重量差異記錄為出血量。
1.4 統計學研究 各項數據資料使用SPSS21.0 計算軟件統計分析,例(%)、x±s 對產婦用藥預防產后出血期間計數、計量指標,行χ2、t 檢驗。P<0.05,可對比。
2 結果
2.1 自然分娩產婦出血率與出血量對比 A 組自然分娩產婦經卡前列甲酯栓干預,2 例發生產后出血,發生率5.71%;B 組自然分娩產婦經米索前列醇干預,10 例發生產后出血,發生率28.57%,差異顯著(P<0.05)。另一組數據分析,A 組自然分娩產婦分娩2 h 后出血量(164.52±25.41)mL 少于B 組(196.18±27.69)mL,差異顯著(P<0.05)。如表1。
2.2 剖宮產產婦出血率與出血量對比 A 組剖宮產產婦經卡前列甲酯栓干預,1 例發生產后出血,發生率6.67%;B組剖宮產產婦經米索前列醇干預,7 例發生產后出血,發生率46.67%,差異顯著(P<0.05)。另一組數據分析,A 組自然分娩產婦分娩2 h 后出血量(214.57±31.84)mL 少于B 組(258.49±36.72)mL,差異顯著(P<0.05)。如表2。
2.3 自然分娩產婦用藥不良反應分析 A 組產婦用藥后寒戰風險低于B 組(P<0.05);用藥后A、B 組惡心、腹瀉、發熱等不良反應風險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如表3。
2.4 剖宮產產婦用藥不良反應分析 卡前列甲酯栓治療后A 組寒戰風險降低,低于B 組(P<0.05);組間惡心、腹瀉、發熱等風險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如表4。
3 討論
近年來,產后出血臨床發病率逐年增加,已發展為產婦死亡首要原因,常見誘因為前置胎盤。隨著臨床對產后出血研究不斷深入,大部分學者認為本病發病機制與宮內手術操作有關,此外,由于前置胎盤附著在宮頸與子宮下段,且子宮內血竇、血管交錯,結締組織多、平滑肌少,因此子宮下段處肌肉較少,分娩期間收縮力較低,導致胎盤剝離及剝離后血竇閉合難度增加,進而增加產后出血風險[2]。目前,臨床對于產后出血風險較高產婦,仍以縮宮藥物干預,促進子宮收縮以達止血目的。縮宮藥物用于防治產后出血效果良好,其中縮宮素應用率較高,可在短時間內發揮藥效,且價格優惠,產婦耐受性較高,但縮宮素藥物半衰期短,進入人體后可快速經肝胃代謝,影響藥物作用時間,因此單獨使用效果不佳[3]。米索前列醇屬于前列腺素E1 衍生物,局部給藥血藥濃度較高,可作用于子宮平滑肌,提升子宮壓力,進而刺激子宮收縮,進入人體15 min 左右,可促進血漿代謝,首次半衰期在用藥20~40 min 左右,隨后半衰期可延長至1.5h, 用于防治產后出血,可降低產后出血率、減少產后2 h 出血量。但米索前列醇起效時間較慢,因此聯合縮宮素治療,可協同作用,提升藥物起效時間、延長藥物半衰期,可降低產婦個體差異影響,減少產后出血情況。而卡前列甲酯栓是新型產后出血預防藥物,進入人體后,可發揮Ca2+ 載體作用,調節胞漿與子宮細胞內Ca2+ 濃度,還可刺激肌原纖維及子宮平滑肌,提升子宮收縮能力[4]。此外,應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療期間,還可提升子宮內縮宮素受體數量,強化縮宮素作用,對于部分縮宮素敏感性較低者,單獨使用卡前列甲酯栓仍可促進子宮收縮,效果良好[5]。結合本次研究分析,A組行卡前列甲酯栓干預,B 組行米索前列醇干預,A 組自然分娩產婦中,產后出血率5.71%、出血量(164.52±25.41)mL均低于B 組28.57%、(196.18±27.69)mL;A 組剖宮產產婦中,產后出血率6.67%、出血量(214.57±31.84)mL 均低于B 組46.67%、(258.49±36.72)mL,提示卡前列甲酯栓用于預防產后出血效果更佳,因此卡前列甲酯栓可作為首選藥物推廣,以減少出血量。另一組數據表明,A 組自然分娩產婦與剖宮產產婦分娩后寒戰風險均低于B 組產婦,提示卡前列甲酯栓安全性更佳。
綜上所述,自然分娩產婦或剖宮產產婦選取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產后出血,效果優于米索前列醇,可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減少出血量,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