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東
(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監測院,遼寧 沈陽 110122)
糧食增產能夠提升農民家庭生活水平,緩解生活壓力,因此,盡可能增加種植面積就成了農民的迫切需求。在山杏幼樹期間種農作物可成為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好方法[1]。
在朝陽市凌源市東山村選取一片林地作為實驗基地,把栽植區從左至右分為A、B、C、D四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20 m×30 m。通過多年造林經驗,采用魚鱗坑整地方式[2],株行距為2 m×3 m魚鱗坑。整地前,沿山地等高線打點,在定植點挖成橫山弦長1~1.5 m,深0.4 m左右的半圓形坑,坑呈品字形排列,挖好后將表土回填坑內,在坑的下緣用生土做成土埂,便于蓄水[3]。
在4月上中旬,土壤開化0.3 m以上即可栽植[4],選擇2年生營養杯苗。栽植前,需要把苗澆透水以利于栽植后成活[5]。起苗時把伸出營養杯的根系剪掉,隨起隨栽[6]。栽植時,沿營養杯豎壁至杯底部劃開,把容器苗輕放坑內,一手扶苗,一手推土至坑內,隨填土隨把苗周圍土壓實[7],填土與基質上表面平齊,然后沿基質外圍把填土踩實,踩實后在表面灑一層碎土,目的是減少水分蒸發,利于苗木成活[8]。
苗木栽植后,A區不間種農作物,在B區株行距內距離苗木50 cm間種大豆,在C區種植花生,D區種植矮桿高粱。在農作物生長期間除草松土兩次,雨季追加磷酸復合肥,每個試驗小區50 kg。
在當年9月份,樹木停止生長后查看當年造林成活率,查看每個小區內每株山杏是否存活,存活計數為1,死亡為0。在每個小區從第一行第二株開始每隔三株量測地徑、樹高、當年生長量。若第二株死亡叢第三株開始往下順延,每行測量三株,每個區共測量30株。測量后的數據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For Stat軟件處理。
遼寧省在朝陽地區的造林成活率合格標準為75%。在4個分區地塊中的成活率A區78%,B區為86%,C區為83%和D區為84%,均達到了合格標準。成活率最高為B區,其次為C區,最差的為A區。B、C、D區和A區差異顯著(P<0.05),分別高與A區10.2%、6.4%和7.6%,B、C和D區差異不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不同分區成活率比較 %
間種矮稞作物的地塊成活率普遍要比沒有間種作物的A區高,這就說明間種農作物在造林初期能夠提高成活率。分析其原因:①在降雨時,間種農作物有利于延長雨水浸入土壤的時間,減弱雨水沖刷土壤,減少土壤營養成分的流失。雨后能夠長時間保持造林地塊的濕度,減少苗木死亡。②正常的田間做作業,除草松土經營措施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在干旱時節,延緩苗木的死亡,從而增加苗木成活率。
不同分區地徑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A區地徑長勢最弱,B、C和D區地徑比A區分別高25.7%、15.7%和12.8%,差異性顯著(P<0.05);B區地徑生長最好,比C和D區分別高出8.6%和11.3%,差異顯著(P<0.05);C區比D區高出2.5%,差異不明顯(P>0.05)。詳情見表2和5。

表2 地徑方差分析
在樹高方面,B區和C區樹高和A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分別比A區高出11.9%和6.9%;D區和A區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D區僅比A區高出3.2%;B區比C區高出4.6%,差異不明顯(P>0.05),B區比D區高出8.4%,差異顯著(P<0.05);C區比D區高出3.6%,差異不明顯(P>0.05)。詳情見表3和表5。

表3 樹高方差分析
在當年生長量方面,B區、C區和D區比A區分別高出54.8%、29.0%和25.8%,差異性顯著(P<0.05);B區比C區、D區分別高出20%、23.1%,差異顯著(P<0.05);C區比D區高出2%,差異不明顯(P>0.05)。詳情見表4和表5。

表4 當年生長量方差分析

表5 不同分區地徑、樹高和當年生長量(cm)
實驗結果表明,間種農作物山杏幼樹普遍比沒有間種農作物山杏幼樹長勢好,其中間種大豆的地塊長勢最好,其次是花生,間種矮稞高粱長勢最差。
原因分析如下:①草本植物根系強大,穿透能力強,根系腐爛后形成空隙,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透氣性,同時腐爛的根系也增加了有機質含量,促進了幼樹生長。②間種農作物地塊有除草松土施肥等活動,除草松土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利于土壤保墑;施肥增加了土壤肥力,有利于山杏幼樹的生長。③間種農作物地塊中間種大豆的山杏幼樹長勢好,其次為花生地塊,這是因為這兩種作物在生長時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夠固氮,減少了土壤養分的流失,增加了土壤肥力。④朝陽地區土壤類型為褐土,土壤透氣性相對較差,花生適宜于透氣性較好的土壤地塊。因此在褐土地塊大豆固氮要比花生高,使得間種大豆的山杏幼樹比間種花生山杏幼樹長勢要好。
間種矮稞農作物山杏林的當年造林成活率及地徑、樹高、當年生長量均較好。這表明在短期內,山杏林完全郁閉之前間種矮稞農作物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具體實驗結論如下。
(1)在4個分區地塊中的成活率A區78%,B區為86%,C區為83%和D區為84%,均達到了合格標準。成活率最高為B區,其次為C區,最差的為A區。
(2)不同分區地徑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A區地徑長勢最弱,B、C和D區地徑比A區分別高25.7%、15.7%和12.8%;B區地徑生長最好,比C和D區分別高出8.6%和11.3%;C區比D區高出2.5%。
(3)在樹高方面,B區和C區樹高和A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分別比A區高出11.9%和6.9%;D區和A區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D區僅比A區高出3.2%;B區比C區高出4.6%,差異不明顯(P>0.05),B區比D區高出8.4%,差異顯著(P<0.05);C區比D區高出3.6%,差異不明顯(P>0.05)。
(4)在當年生長量方面,B區、C區和D區比A區分別高出54.8%、29.0%和25.8%,差異性顯著(P<0.05);B區比C區、D區分別高出20%、23.1%,差異顯著(P<0.05);C區比D區高出2%,差異不明顯(P>0.05)。
(1)該實驗只是針對山杏林間種農作物后促進林生長進行的一個簡單實驗,沒有調查間種農作物后試驗地塊土壤營養成分和含水量與樹木生長的相關性分析。在未來,需要測量每個試驗地塊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測量土層深度10 cm、30 cm和50 cm的土壤含水率,建立氮磷鉀和含水率與山杏林生長的相關性,從而得出是否相關的分析。
(2)試驗地塊中的林木沒有做相關生物量差異的分析,不能完全證明間種農作物能促進樹木生長量和生物量都有所增加[9]。生物量也是反映林木生長的一個重要指標[10],通過對比四個試驗小區生物量的差異,從而得出間種矮稞農作物是否能夠促進林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