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鵬
(云南省保山市林業和草原資源管理站,云南 保山 678000)
黨的“十八大”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為黨的重大行動綱領寫入了黨章[1]。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論述,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4]”、“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5]。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重要時期,是保山市加快經濟轉型進入常態化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保山市委提出的奮斗目標,加快推進保山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現進位爭先、提速增量、跨越發展,縮小與先進地區差距的關鍵五年,在“十三五”期間保山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資源整體提高[6]。
保山市地處云南省西部,位于東經98°25′~100°02′、北緯24°08′~25°51′之間。地處橫斷山脈滇西縱谷南端,境內山脈呈南北走向,分屬于高黎貢山、怒山山系,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相互平行貫穿全境,構成山川相間、疊峰綿亙,高山、河谷、溝壑縱橫,山高谷深,多山少壩,地勢北高南低的復雜多樣的地形地勢。東與臨滄市接壤,北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鄰,東北與大理白族自治州交界,西南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毗鄰,正南與西北接緬甸,擁有國境線167.78 km。區內南北最大縱距193 km,東西最大橫距198 km。保山市轄1市1區3縣,即:騰沖市、隆陽區、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全市72個鄉鎮、街道(2個街道、24個鎮、46個鄉),其中,民族鄉11個[7]。
3.1.1 林地面積變化
“十三五”期間(2015~2020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由1473798.8 hm2增加到1479545.6 hm2,凈增5746.8 hm2,增幅為0.39%。
(1)全市有林地面積由1178155.7 hm2增加到1231904.4 hm2,增加了53748.7 hm2。
其中喬木林面積由1169179.7 hm2增加到1223096.0 hm2,增加了53916.3 hm2;竹林面積由8976 hm2減少到8808.5 hm2,減少了167.5 hm2。
(2)灌木林面積由152889.2 hm2減少到151656.2 hm2,減少了1233.0 hm2。
(3)疏林地面積由4220.9 hm2增加到4594.4 hm2,增加了373.5 hm2。
(4)未成林地面積由113272.1 hm2減少到64563.5 hm2,減少了48708.6 hm2。
(5)苗圃地面積由90.4 hm2增加到97.1 hm2,增加了6.7 hm2。
(6)無立木林地面積由9613.3 hm2增加到13176.0 hm2,增加了3562.7 hm2。
(7)宜林地面積由15543 hm2減少到12913.6 hm2,減少了2629.4 hm2。
(8)林業輔助生產用地面積由14.2 hm2增加到640.5 hm2,增加了626.3 hm2。
3.1.2 森林面積變化分析
全市森林面積由2015年的1239472.8 hm2增加到2020年的1331409.2 hm2,凈增91936.4 hm2,增幅為7.42%,全市5個縣(市、區)均平穩增長。
(1)天然林面積變化。全市天然林面積由2015年的724160.0 hm2增加到2020年的747771.9 hm2,凈增23611.9 hm2,增幅為3.26%。
(2)人工林面積變化。全市人工林面積由2015年的515312.8 hm2增加到2020年的583637.3 hm2,凈增68324.5 hm2,增幅為13.26%。
3.1.3森林覆蓋率變化
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65.01%增加到2020年的69.83%,凈增4.82%,增幅較大。
3.1.4 森林蓄積變化
全市森林蓄積量由2015年的117750170 m3增長至2020年的124258656 m3,凈增6508486 m3,增長5.53%。全市5個縣(市、區)森林蓄積量均有增長。
3.1.5 單位面積蓄積變化
全市喬木林(不含喬木經濟林)1 hm2蓄積由2015年的105.4 m3增長至2020年的109.6 m3,平均每公頃凈增4.2 m3,增幅3.98%(表1)。

表1 保山市“十三五”期間森林資源變化情況
3.2.1 林地面積變化分析
全市林地面積有增有減,但總體來看,林地面積仍在增加,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退耕還林(草)、陡坡地治理工程,使部分非林地變為林地。二是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實施規的劃調整及礦山植被恢復后,由非林地變為林地。三是大量石漠化土地和前期未劃為林地的裸地(未利用地)采取了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造林封育措施,已達到林業生產經營條件納入林地管理,劃為林地。四是部分非林地上經人工造林達到了森林標準,納入了林地管理區劃為林地。
林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規劃調整(土地整理)實施后,林地變為非林地;二是期間工程建設項目占用的林地,減少了原有林地面積;三是原種植經濟林木非林業部門管理的非林地,現調整種植結構,轉為經營性作物,劃為非林地。
3.2.2 森林面積變化分析
全市森林增加的原因:首先是多年來退耕還林、面山綠化,農戶自主造林等各種營造林工程的實施,達到森林標準新增森林;其次是天然林資源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各種林業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林木得以自然生息、自然更新,達到森林標準新增森林;再次是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灌木林地的保護和管理,將生態敏感脆弱區的其他灌木林地納入省級公益林地管理,調整為國特灌納入森林加強保護,新增森林。
全市森林減少的原因:首先是非林地上農戶自主營造的森林規劃調整種植農作物造成森林減少;其次是正常采伐和建設項目使用林地造成森林減少;再次是林業經營活動的良性開展,樹種更替(人工更新)等造成短期森林面積減少;最后是林地管理的短板,毀林開墾造成森林面積減少,以及各種災害因素造成的森林面積減少。
3.2.3 天然林變化分析
天然林(森林)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多年以來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工程,以及前期天然起源的非森林地類,如疏林地、其他灌木林地、封育未成林地及其他地類,經封山育林、自然更新、以及“公益林范圍內干熱(干旱)河谷區、巖溶地區、喬木生長界線以上等生態敏感脆弱區域的其他灌木林實行嚴格保護”規劃調整等措施,自然生長變化為森林,增加天然林(森林)。
而原有天然林(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多年以來,正常的林業經營活動如人工更替,以及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森林災害、毀林開墾等因素,使前期天然起源的有林地、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在監測年變化為非森林地類,導致減少。
3.2.4 森林蓄積變化分析
森林蓄積量的增長,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新增喬木林地的蓄積及原未達檢尺喬木幼齡林,達到檢尺標準等增加森林蓄積量;二是喬木林地生長量的提高,增加了森林蓄積量;三是天然林商品性禁伐,喬木林采伐量的逐年減少,采伐消耗量逐年降低;四是大量萌生櫟、其他闊為優勢的灌木林地,經多年的封育管護,生長為喬木林。
天然喬木林蓄積量的增長,主要因為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公益林建設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加強了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在全面禁止天然喬木林采伐的同時,通過封山育林等措施大力培育天然喬木林,使天然喬木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全面實施和市場對木材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工喬木林的資源消耗有所增加,但自2000年以來不斷營造的大量人工林進入了生長旺期,加上林業各項科技新成果的應用,人工喬木林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人工林生長量大幅增加。
保山市有近150 km國境線,地貌類型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使保山市在國土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尤為重要,生態地位突出。高黎貢山國家級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保護區之一,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生態環境不斷收到干擾和破壞,地球上動、植物種類在逐漸減少和滅絕,但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完整的垂直植被景觀被譽為自然博物館、物種基因庫和生命的避難所。又因怒江、瀾滄江穿過境內,是“三江并流”世界遺產重要組成部分。保山作為面向東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和西南國土安全屏障,賦予了保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特殊地位,生態地位尤為突出。
保山市豐富的林地和森林資源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復雜的氣候類型和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不同森林植物的生長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為森林分類經營和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條件。此外,保山市是連接東南亞的重要交通咽喉,是對外開放南亞和東南亞的橋頭堡,是滇西重要的林產集散地和主要生產基地。豐富的林地資源、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顯著的區位優勢,為保山林業的發展奠定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保山市純林比重較大,且造林也多以營造純林為主。森林病蟲害和林火抗性較弱,樹種結構有待改善。經過多年的發展,保山市經濟林木種植雖已形成規模,并打造了一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由于資金投入有限,整體質量不高,且產品多以干鮮果為主,缺乏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
保山市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65.0%提升至2020年69.83%,位列全省前列;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從2015年105.4 m3/hm2增長至109.6 m3/hm2,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建議在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既要加強“量”的保持、均衡提高外,還應從努力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把著力點轉移到有效提升森林質量效益上來,實現“量”和“質”同步提升。
開展森林資源即時監測工作,及時組織開展連續、系統、完整、規范地收集分析、發現改變林地用途、采伐林木等情況,上下聯動,共同提高各級林草主管部門森林資源保護水平,及早發現、制止邊建設邊破壞、毀林開墾、無證采伐等違法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為進一步提高森林資源管理的針對性、時效性,促進生態建設成果的有效保護提供即時信息保障和科學依據。
保山地處低緯高原,氣候有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空氣清凈,光質好,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等特點,廣大老百姓有在非林地上種植各種經濟林、用材林的傳統。如將“非林地上森林”一刀切納入林地管理,勢必會增加地方林草主管部門的管理難度,甚至會影響到林農種植各類經濟樹的積極性。建議進行分類管理,對“國土三調”確認為非林地的范圍,其上種植林木地塊不納入林地管理。
進一步加強基層林草部門職能職責劃分和落實,強化領導責任意識,全面作好技術業務培訓工作,特別加強對縣級及以下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指導,全面提升基層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基層人員對森林資源管理效力。
早日形成資源管理“一張圖”。及時對接自然資源部門,以“國土三調”成果為基礎,積極配合國土空間規劃,形成全市資源管理“一張圖”,解決多部門各自為政的管理現狀,減少矛盾沖突,同時為“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打好工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