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關于一些數學問題的生活化以及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數學化,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并且學有用的數學等,這些提法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是相輔相成,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能夠從中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教師也要好好利用學生的發現,引導總結歸納并運用到課堂中去,在學習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關鍵詞:低年級; 數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45-002
陶行知先生的眾多教育理論中,生活教育思想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其中“生活即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與作用。它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礎,也是這個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利用它的精髓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特征結合起來,在其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學理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方法的生活化,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改革之后,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出現了一些變化,其中生活與數學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起來了。本來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材內容就是很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也給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書中的插畫就是生活的寫照,生動形象。例如我們在一年級學習的數一數,確認前后左右的位置,以及認識元角分的人民幣等等;二年級的乘法口訣表的學習,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大小以及認識方向等,所涉及的知識點也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經常運用的知識。我們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能脫離生活去教學,不然課堂就會變得死板無趣。我們要多多引導學生觀察,并且記錄下觀察到的點點滴滴,并且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好好應用它們。比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的這節課中,我就選取了教材上主題圖——小朋友去商店買東西,同時在課前給學生們準備好了各種人民幣,有1角、2角、5角、1元等,其中包含了紙幣和硬幣。因為在生活中學生肯定有買過東西的經歷,他們對于這樣的環節一下子就會很有興趣,躍躍欲試的想要參與,這樣就為學好數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實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有很多,如果我們能幫助學生從中選擇有效的“數學信息”,這樣在無形中也培養了觀察事物的能力,并且能把觀察到的東西記錄下來,進行簡單的分析整理歸納,這些能力都會得到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好生活中的現象,一定要做到不與實際生活脫節,不照本死教書,要堅信數學知識蘊藏在實際生活中,要努力帶領學生從身邊的數學現象入手。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認位置”這節課的內容時候,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題圖,由于數學書上的主題圖都是帶有豐富的色彩以及濃厚的感情色彩,一下子可以抓住學生的眼球,學生很容易被吸引。然后我就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呈現新知,讓學生感受到了上下的位置關系。并且設計了游戲環節,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認識到了左右的位置關系,在故事環節中明白了前后的位置關系,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具體的情景教學也強化了學生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
二、教學方法的生活化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且還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善于觀察。同時我們運用各種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法,讓數學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不乏味,學生愛學數學更容易掌握知識,才會出現高效的課堂。
1.創設生活情境
雖然說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但是我們要堅信他們的生活經驗可豐富著呢,知道的東西也不少,并不一定是一張白紙。那么如何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就需要我們教師去研究。教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好動愛探索的特性,盡可能的創設各種生活情景,在主動動起來的過程中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認識圖形》時,我設計了玩搭積木的游戲,把班級學生分成6個小組,通過讓學生摸一摸感受圖形特點,接著把具體的圖形畫下來,小組內在進行討論比較。一系列的環節設置使學生對圖形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來枯燥乏味的知識就會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一年級的學生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易混淆的地方,通過摸一摸也迎刃而解了。
2.選擇適合的教學手段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先進的教學設備也陸續走進了課堂,現在的教學手段也越來越豐富,教學工具也有很多。但我們教師還是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每個班集體都有其特點,每個學生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我們在應用同樣的教學手段時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從現有班級的實際生活情況發出,在緊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設計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教學環節,使數學教學更加緊密聯系學生實際。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我們認識的數》時,課前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收集,將大家收集來的信息通過課件進行展示,請學生把其中發現的數字寫在本子上:
(1)我國野生亞洲象的數量不到三百頭。(2)直徑有106厘米的大花草,是世界上最大的花。(3)上海金茂大廈高是四百二十米。(4)月球上的一天是六百五十五小時。
學生對于這樣的方式感到很有興趣,積極性高,這樣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又培養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生不感興趣的知識,如何把這些枯燥的知識變成學生愿意主動是接觸的東西,是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的,用他們貼近生活的數學問題來代替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例如在學習《萬以內的加減法》時,直接以班級為例,提出問題:“我們的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呢?”“我們班誰的身高比老師矮呢?矮多少厘米呢?”“我們班喜歡踢足球比喜歡跳繩的多多少人呢?”這些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問題,學生都非常有興趣,也更容易理解。
3.學法多樣化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因人而異,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學習方法,設計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這一切都要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如果課中教授的知識點都與他們的生活有關,學生更愿意。隨教師的步伐去探索,學習數學就變得容易一些,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時,對于10支鉛筆,每份分得同樣多,你能怎樣分?課前我在疑惑怎么樣能用兒童易懂的語言把這道題目講明白。可沒想到,在學生交流時,他們的方法好多:
學生的有些方法我是在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在每位學生交流匯報后,我和學生一起把方法歸納并板書。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數學方法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學生從原有正好分完的知識,到今天學習了分完且有剩余,這是對平均分知識點的一個重大的突破,水到渠成。
在教學《統計》這課內容的時候,我以學生最愛吃的水果為主線,讓學生用從小就一直玩的積木來代表各種水果,不同的水果用不同顏色的積木表示,然后分成小組開始了記錄,再把每個小組的結果進行統計,全班匯報總結,我們把積木放在同一水平線上,積木搭的越高就表示喜歡這種水果的人最多;反之,積木越矮喜歡的人就越少。在這個統計過程中學生都是興趣高漲,積極的投入其中,使得本身無趣的統計知識很自然的滲透到學生的操作中去了,統計知識也變得簡單且生活化。
三、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以前的數學評價標準側重于學生的分數,也就是獲得知識點的多少,多多少少忽略了學生學數學過程中的情感。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改革后,我們明確了評價更要關注“生活中的人”,我們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課堂中,我們表揚學生時候總喜歡用“你真棒”“你真厲害”這些浮于表面的贊美之詞,其實師生之間的評價還可以更加深入,評價的內容可以更加豐富。我們教師要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付出的努力,從中的一些喜悅或者沮喪的情感變化,評價單一,聽起來就是不走心的感覺。不僅僅是某一節課中對學生評價,課后的作業進步可以表揚,在家中幫助爸爸媽媽干家務活也可以表揚,在校熱情開朗幫助同學可以表揚等等。低年級的學生更加喜歡教師對他們的關注,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時候可以關注到更多的點,評價的內容也要因人而異,評價的方式也要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
師:6+5=?
生1:6+5=11。
生(齊、機械地):棒!棒!棒!你真棒!
師:9+4=?
生2:9+4=13。
生(齊、機械地):棒!棒!棒!你真棒!
在整節課中,班級里有只要有學生回答正確,學生們就會整齊的拍手表揚,聽多了就感覺死板機械,沒有人性化。
案例二:
師:同學們,看老師這節課帶來了什么?
生(齊、興奮地):小星星!
師:這節課表現好的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老師就會獎勵一個小星星貼紙,好不好?
生(齊、興奮地):好!
整節課中,學生們為了得到小星星都特別努力,很多同學的額頭都已經貼的滿滿的了,其中更多的學生為了得到小星星,連老師的問題都不聽完,不仔細思考問題的答案就高高的舉起手了,想要得到老師的關注搶著回答問題。
課后統計,教師一共發出了54顆小紅星。
從第一個片段可以看出,學生對“棒!棒!棒!你真棒!”這樣的表揚方式已經習慣了,沒有任何新意,也提不起他們的興趣,這樣對于課中學好數學也沒有什么正面的作用。
第二個短片中的學生表面上是極為投入,“小星星”的使用收到了效果。但這種激勵卻是太多了,好像學生就是為了得獎而學習似的。過度泛濫的使用這種外部獎勵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出現。比如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就感。長此以往下去,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是非常不利的,課堂中的激勵性評價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本性。教師可以多向的、多方面的評價,可以在課中動手操作中表揚學生的大膽思考,也可以在小組討論時表揚他們的協作精神,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只有在愉快的情緒中才能長久的持續的學習下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只有真正做到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才能充分地展現數學自身的魅力,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經驗累積很感興趣,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富有興趣的學習?簡單的從生活中學習是我們探索的目標及努力的方向。這不僅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要順應新課程標準的改革,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中繼續研究“生活教育”理論,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讓學生可以輕松的學好數學,且不脫離生活實際。教育的目的本是讓我們適應生活的需要,脫離生活的教育是不可取的。陶行知先生有太多理念值得我們去更深層次的探索去研究,教育路上任重道遠,還要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上海亞東圖書館,1928.4初版本
[2]肖文莉.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初探,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6
[3]黃雪野,小學教學中的數學問題生活化[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