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玉
摘要: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教師要不斷創新研究教學方法,不斷開展具備拓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數學教學活動,要實現提升學生數學文化水平和核心素養的雙目標。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的啟蒙階段,學生不僅掌握的數學知識扎實,更重要的是學會用更靈活和變通的思路去解決數學問題,符合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理念。因此,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分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以期更好的落實國家關于新課改的要求,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升質量;教學策略
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課程,貫穿于學生在高中之前的全部求學生涯,數學學習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數學的掌握水平和自學能力。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從教學觀點到教學形式都由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為主轉變為現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夠有保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是好奇心強,專注力差,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數學基礎能力的前提下,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以一種更加鮮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學實踐中發現,采取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1】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所處的地位,要扮演好課堂活動策劃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通過高質量的備課,將信息技術靈活的應用在教學中。例如,在學習西師版一年級上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喜歡的問題情境,在學生熟悉的情境當中開展三維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要準確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內心活動。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片綠草地,上面開滿鮮艷的花朵,畫面播放出來后,一年級的小學生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接下來,用擬人配音的方法將代表數量的小雞和小鴨子呈現出來,雞媽媽和鴨爸爸展開對話。對話的內容要將10以內加減法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情境分別進行設計,引導學生能夠進行看圖列式計算。
二、加強動手實踐,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除了為學生準備豐富的學習材料外,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具,開展動手實踐學習。教師應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要注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拓寬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試想一下,如果在課上教師只是一味的講解知識點,當拋出一個問題的時候,還沒等學生思考教師就急于給出答案,這樣做很容易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素質教育倡導的是注重過程要凸顯學生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要搭建平臺讓學生們去大膽猜想、論證和實踐。只有學生自己用心思考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面積》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投影到幕布上,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面積是由什么決定的。再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白紙,剪裁6個大小相等的正方。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小正方形和擺成長方形么,正方形額長方形面積的關系等。教師提供完材料后,剩下的時間是學生分組討論和歸納總結。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長方形面積的過程,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并理解了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建立學習小組,推動開展合作學習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但是這種自主學習不是閉門造成的固步自封,尤其是思維活躍的小學生更渴望通過學生間的討論、交流來驗證自己思維的正確性。在大家分享的過程中實現相互啟發和相互促進的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們對小組互動合作學習的模式充滿期待,各學習小組在討論研究的過程中, 通過比較發現問題,通過反思總結經驗。通過評價修正結果。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下,教師同樣要以參與者的身份置身其中,能夠平等參與到小組學習當中。教師運用分層教學法組建學習小組,結合教學內容,實現學習小組成員間的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條形統計圖》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創建生活化的情境,將使用條形統計圖的數學條件融入到情境當中,一個班級根據人數可以分成3個組,其中有學生負責記錄數字,有學生負責繪制圖形,學生之間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不斷進行創新。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會進一步鞏固,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會水到渠成。這些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應該不斷深入推進,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真正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斷煥發素質教育課堂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包春梅.中國校外教育. 2020(02)
[2]雷燕.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 2017(47):28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