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湘
摘要:中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雖存在較多的弊端,到現今為止卻無法徹底對其進行改革,因此,我們只有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添加新的元素,創造出一種新的課堂模式,把課堂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本文中提及的適當重建教學內容、構建開放交流的課堂模式、掌握教學語言技術、有意課外活動輔助課堂教學幾點建議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改革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方法,教師通過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修養,貫徹以理論指導實踐的觀念,讓學生在新課堂中快樂學習,在滿足中獲得充實,讓自己在成功中收獲幸福。
關鍵詞:課堂;教學內容;開放交流;語言;課外活動
有人這樣形容中國的課堂,是“趕著鴨子”進教室,“灌滿肚子”養鴨子,“期終檢測”烤鴨子,無論是從教學目的,還是教學過程,甚至到最后的教學評價,其基本特征是統一與僵化并存。少年時期是兒童活躍天性釋放的特殊階段,課堂是傳授知識、學業,培養學習習慣的地方。現今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新事物正以幾何級數增長,其對少年時期的學生的誘惑力不亞于對青年人或成年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以課本知識的系統傳授為主要目的,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構建;教學過程以教師的“教”的活動和學科知識為中心,忽視學生的自我學習活動;教學中重視知識傳授和習題訓練,忽視學生對知識的處理方式以及學習過程中科學方法的體驗和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學設計注重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規范性呈現,忽視教師對學生情境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分析與設計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基本形成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這些弊端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異化為一種簡單的認同和被動接受的過程,以致學生長時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他們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銷蝕,把課堂學習單純的看成是生活娛樂中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甚至是負擔,在課堂中具體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又或是遲到早退曠課等。面對如此課堂,作為學校管理者和任課教師,該采取怎樣的對策來解決問題是當務之急的責任與義務,但是考慮兒童的天性,小學階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寓教于樂,建設一個新的、活的開放性課堂,把課堂納入到真正的生活中去。
一、重建課堂生活的理論支柱
縱觀中國的傳統教育,雖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但相較于西方國家教育來說,其教學步驟清晰、學生基礎扎實等優勢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無法徹底改變中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我們需要與發展,改革與創新,批判地繼承傳統課堂教學的優秀經驗,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重新構建新興的課堂生活,實現課堂高效應。同時,我們改革并整合傳統課堂教學中那些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師生成長的諸多因素,努力構建具有時代性、創新性、有效性的課堂生活。一旦用“生命”的鑰匙開啟了“生活世界”的大門,課堂上便有了歡聲笑語,有了包容和理解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共享,教學過程理應成為學生的價值生命活動過程,是啟迪智慧,賦予自由發展天性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個包括認識和交往實踐兩個方面的活動過程,是一個以認識與交往實踐統一的過程。”[1]由此可見,教學過程要反映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統一。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的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觀,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2]他強調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強調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創造的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得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雖然書也是求知的一種工具,但生活中隨處是工具,都是教育。”[3]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知行統一觀倡導的即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性和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形式。上述觀點都強調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也就說明了教師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是要“會教”,會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充分利用各種可利用資源,找到一個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它們成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柱,從而也由此看出,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及其作用發揮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作為基礎教育的教學工作者應當明白,教育應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扎根于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境遇發生關聯,理解兒童具體生活的每一形態,理解兒童所面臨的各種生活問題,同時,應該理解兒童在發展時期與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關系和行為方式,探尋有效的引導方式。
二、課堂生活重建幾點建議
(一)適當重組教學內容
文本資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憑借,其中以教材資源為主,對教材的管理又主要是以分析、歸類行為來實現對教材重點、難點的科學處理。在構建開放性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清楚的了解到教材內容從來就不是以獨立的方式存在,它必然與相關的學科有聯系,因此,教師可以按照授課“主題”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調用相關的圖書資料、網絡資料,不斷充實教學資源。誠然,很大程度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科本身的邏輯關系及教材對學生發展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按內容、類型等相似性分類重組,如教師可根據內容與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授課時間,又或者是把與近期學生關注的問題有關、類似的教學內容有機聯系起來,等等,使課堂生活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具有更廣闊的生活背景,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能使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學生學得主動,理解也深刻,體會也到位。打破傳統的從一而終的有序的教材教學,出其不意的授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與興趣,自主猜測老師在下一節課將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生動有趣的課程。其實,重組教學內容實際上是課堂跳躍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它是一種不依靠推理,直接從此人、此事物跳到彼人、彼事物或者直接由命題跳到答案,并能再進一步推而廣之到其他相關的可能的一種思考認知模式,是符合兒童思想活躍天性的一種思維模式。
(二)構建開放交流的課堂模式
開放交流是師生、生生之間信息資源交流的過程,在這一課堂模式中,主體是學生,教師是配角,配合學生開展積極的交流創造良好的氛圍,搭建交流平臺。由于學生的認知基礎不同,聯系生活、理解主題的角度和思維方法不同,教師要充當傾聽者和信息整理者,與學生一道及時梳理交流情況,把學生的交流活動引導到對教學主題解決最有效的方向上來,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利用已知信息和生活經驗理解學習內容,使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實現教材僅為一個學習資源,“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例如在學習課文《我是什么》中,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從身邊的事說起,從日常生活現象談水的三種變化,如壺里的水沸騰時冒出許多水蒸氣,夏天吃的冰塊、雪糕,秋天葉面上打霜,冬天水結冰等現象,學生通過彼此的開放交流對水有進一步深化理解;再如,數學中“圖形的初步認識”,學生根據課本中圖形的形狀,從家里找來牙膏和、煙盒、藥瓶、積木、球等,老師讓他們用這些物品在課堂上展示,甚至利用這些道具搭建各種造型,其搭建的過程也是學生熟悉、體驗各種形態美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也使得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可使學生變得主動積極,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無可非議的,學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課堂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教師需要求同存異,保護學生預習和交流的積極性,對學生好的表現加以肯定,對不好的行為加以引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便是學生個體理解的結果,教師都要善于捕捉這些信息,并及時加以整合,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引導話題,為學生自悟自得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三)掌握教學語言技術
語言是教學信息傳達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影響學生是否聽課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掌握執教語流技術,教學口語語氣技術。語流是指言語操作活動形成的語言進程,其要領是清晰、平穩和流暢。清晰指發音吐字準確、可聽度高,至少能保證80%~90%以上的學生聽清楚90%以上的信息;平穩是指氣息穩定勻稱,換氣從容,言語語流不平穩大多數是因為心情緊張,語句太長的關系;流暢是指語言進程中沒有梗塞和違背教學需要的停滯現象,除必要的有意義的停頓外,語流滔滔不絕,舒展通達,致使語流不流暢的主要原因是思維不流暢,課堂上思維受阻,信息不能及時供應以及語句太長。從這幾個方面來說,則反映出一堂課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要求,即需要做足充分的備課準備,而不至于出現思維短路的情況。教學口語語氣是指教師口語中確切詞語信息之外的附加意味,用習慣的表述來說就是“說話的口氣”。由于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接受性不同,不同種類的教學內容在語氣上需要注意語氣的特點。例如對重要的詞語需要施加較大的力量,其作用多用來強調邏輯意圖或者表示強烈的情感,甚至是一種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又比如說話的幅度,指說話時聲音高低升降,起伏變化的現象,我們通常又稱為語調,它主要用來表達教師或教學內容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情緒;再來就是說話的速度,即口語信息推進的快慢,語流密度,語速過快則使學生無法聽清教師的表達,語速過慢則易使學生大腦產生疲勞,兩者均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久而久之,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產生惰性,心思容易游離于課堂之外,因此,教師上課語速不宜過快,要讓學生的聽力和思考力跟上教師的節奏,能捕捉住每個詞,每個語句,或形成圖像,理解其意義;但是語速也不宜過慢,過慢了,不能調動聽覺和思維的活動積極性,會形成心理疲倦,所以,掌握一口流利順暢的教學語言,無形中給整個教學課堂增添一種聽覺上美得享受。
(四)有意課外活動輔助課堂教學
讓課堂回歸生活,讓知識返璞歸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主流。自然是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了解自然,遵循規律,優化自然,以實現人類生活得更美好,教育的意義才得以彰顯,因此,我們不妨采用“土壤”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走出書本,擁抱自然,帶著體驗和感悟,熱愛自然。孩子們不僅僅找到自然的生命,也找到學習的生命。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師長,亦是學生的朋友,兩者之間建立起良性的互動關系,這能夠增加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在課外活動中,教師的管理不再是訓斥,而是協商,是理解,是創造,是引導,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原來都是傳承人類文化,延續前人生活經歷,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空間,讓學生帶著課堂內學到的知識,走進快樂的課外活動,活動規則由“學生自己決定”,再讓學生帶著興奮進入新的課堂學習,課堂由此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同樣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有計劃、有目的的“課外活動”。
總之,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教師在相關理論知識的指導下有意識的開展教學活動,無論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技術還是諸種輔助教學,都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面對課堂,面對學生,需要有飽滿的熱情和十足的信心,要有不斷發展的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實際上,上述建議實屬于課堂管理,它們是以教師為主導并實施,以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的必然行為,是課堂改革進程中與時俱進的話題。隨著課堂進程中師生互動關系的發展,教師時刻都要面對由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管理問題,其艱巨性與挑戰性就在于教育情境的不確定性。課堂管理行為不僅僅是經驗問題,更主要是信念問題、價值觀問題,審視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可以使教師有意識的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與行為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滿足帶來的充實,讓自己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幸福。
注釋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0.
參考文獻:
[1]呂型偉.課堂,走向兒童·上海市實驗小學開放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劉學芝.朱西岳.基于生命課堂生活重建探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3]趙伶俐.課堂教學設計與操作技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楊榮樹.課堂學生跳躍性思維初探[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