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與傳統教材相比,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的形式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亮點,體現了編者全新的編寫理念和課程規劃。統編教材在內容方面顯示出了不同的結構分布和規劃,識字寫字、寫作、聽寫、閱讀等語文要素分為幾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以多元的形式出現在單元中。那么,教師應當如何落實這些語文要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聯系生活,延伸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識字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一年級的教材《語文園地》為例,《語文園地2》的“展示平臺”使學生能夠閱讀其他學科的知識。《語文園地4》這一部分有著其特有的趣味性,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生能夠有效地捕捉生活的細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重視基礎,探索規律
語文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儲備,而是要找出語文學習的規律,掌握學習的技巧。比如,從漢字的起源出發,我們可以了解漢字的一般規律和書寫規律,從而便于閱讀和記憶。以象形文字“水”為例,“水”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水流像洪峰,和“川”字非常相似。漢字“水”演變到隸書階段,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水”。
(一)理解與積累詞語
統編教材對詞匯理解提出了要求:聯系語境理解詞義、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義、辨析相似詞義。例如,在《四個太陽》這篇文章中,學生應該結合自己的經歷來理解“溫暖”和“凍結”的區別。課后出現在教材中的詞匯,除了讓學生復習和鞏固學過的詞匯外,也是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因此,它不是簡單的羅列排列,而是對詞語進行細致的分類,意思非常清楚。
(二)說寫結合,寫好句子
在教學中,教師要教學生理解句子的結構,掌握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等句子成分,然后開展造句訓練。此外,學生可以比較自己的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差別,并先用口語說出自己的話,然后寫下來,看看哪些地方表述不當,自己糾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語病會得到改正,語句也會寫得越來越通順。
(一)利用各種資源,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快樂閱讀吧”和“與成人一起開始閱讀”是統編教材中的兩個部分。“快樂閱讀吧”是號召學生開展閱讀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積累更多的課外知識。“與成人一起開始閱讀”的核心是成人閱讀,強調親子閱讀。
(二)分層規劃,合理引導,逐層遞進
統編教材第一冊主要引導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找出教材中明顯的信息”;第二冊則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的信息,根據信息做出簡單的判斷”。與第一冊相比,第二冊的要求明顯提高了。由此可見,統編教材對每個學段的要求是逐層遞進的。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爬山虎的腳》課后習題——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找出課文中你覺得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抄寫下來。再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草原》的課后習題一:朗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
口語學習包括朗讀和復述。從小學開始,我們就需要學習朗讀的技巧,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一)朗讀訓練
在朗讀訓練方面,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識字水平來安排教學內容。教材中有很多對話練習,如《要下雨了》等,涉及很多人物和對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復述故事
統編教材對復述故事的編排,不僅數量增多了,要求也更具體。由此可見,復述故事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片進行相應的總結,突出蝌蚪的形態變化;在復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關鍵詞對故事進行解讀。
總之,統編教材內容豐富,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探索新的、實用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